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教材答疑解析 >

教材解析:必修1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教材解析:必修1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河南镇平第一高中 刘秀玲
    
    一、学法指导
    1.学习五四运动是要理解和把握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它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2.关于中共的诞生,要把握“三个基础”、“一个结合”。
    3.对于大革命时期,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前提条件
    (1)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日益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全国产业工人已发展到二百万人左右。中国无产阶级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地进行英勇斗争。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研究、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终于找到了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真理。
    (3)具有初步共产党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在马列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成长起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五四运动中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坚定了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决心;他们积极地到工人运动中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这样就使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了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是这一结合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3.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原因
    (1)前提条件: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降卖国的反动统治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2)必要性: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统战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国民党。因为当时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3)可能性:①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同民党合作,并确定了合作的方针和方式。②孙中山几经挫折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真诚欢迎中同共产党同他合作。③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积极努力促进了国共合作。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客观方面:一是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绞杀。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将挖掉帝国主义墙脚,为维护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先后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屠杀中国军民。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勾结,取得江浙财阀及上海青红帮的支持,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决裂,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主观方面:陈独秀及共产国际代表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陈独秀等害怕统一战线破裂,同意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发表“汪陈宣言”,压制工农运动等。这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一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大革命后期以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把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这也是大革命失败的最惨痛教训。二是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陈独秀等反对建立人民军队,压制工农武装,导致在蒋介石、汪精卫屠杀革命志士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革命最终失败。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典型例题】下列最能够突出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论据是
    A.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
    B.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点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在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答应了运动所提出的条件,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因此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 :D
    思维延伸:从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人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据此分析四个选项,D项最符合题意。
    2.孙中山思想的重大转折
    【典型例题】孙中山之所以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实现伟大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  
    A.具有坚定的民主革命精神   B.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C.共产国际的帮助           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点拨:分析本题属因果选择题,旨在考查比较辨别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题目要求由孙中山接受中共主张并实现伟大转变这一历史结果,探求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四个选项中,B项只是直接原因,C、D两项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即A项。正是由于孙中山具有不屈不挠的坚定的民主革命精神,所以在屡遭挫折后仍不气馁,转而接受中共政治主张并实现伟大转变。
    答案:A
    思维点睛:此题关键在于抓住“根本”二字,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区分内因和外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五、体验高考
    1.(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8)“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青岛归来”、“国贼罢黜”、“学生复课”、“商店开门”等信息可推断出此对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因为本题选项中其他运动与青岛没有关系,而五四运动最终中国拒绝和约签字,罢免了曹汝林、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之后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才结束。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2.(2008年广东单科,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其观点当然是D了。
    答案:D
    3.(2007年广东文理综合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此题通过历史口号的认识来判断重大历史事件,由口号的内容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对外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对内要求惩处卖国贼。
    答案:A 
    4.(2007年重庆文综卷)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解析:此题以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信息。很显然,“排斥强权”是反帝,“改良社会”是反封。
    答案:C
    5.(2007年重庆文综卷)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
    A.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B.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主持了中共“一大”                 D.出席了中共八七会议
    解析:本题中的有效信息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及其“负责人”。解题的关键步骤是,根据信息判断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是上海共产党,其负责人是陈独秀,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对四个选项中的信息进行对接与比较后得出答案。
    答案:B
    6.(2007年广东历史卷)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题中的所谓“地低陈土”,指的是封建势力的残余力量。1912年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已经建立,资产阶级保皇派分化瓦解,A、B项错误;C项也从属于“地低陈土”,但对民主政治的破坏作用不大,而破坏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是军阀、官僚和政客。故而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7.(2007年江苏历史卷)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国共两党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  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②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  ③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④国共两党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B
    作者简介:刘秀玲,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从教以来,教学成绩优异,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近两年来,致力于高考研究,成果显著,在报刊杂志等刊物上已公开发表面向学生的文章300余篇,主编参编十几部教辅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