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必修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河南镇平第一高中 刘秀玲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和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得出《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认识,从而提高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完全形成” 的结论,培养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3.要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直至“完全沦为”,而造成中国历史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决定的。西方列强从一次次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 二、知识结构 ![]() 三、重难点突破 1.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比较 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1)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2)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除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的贷款、在华开矿修路、投资建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其表现有: (1)战争爆发前,日本在积极备战的同时,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方针,得到列强的支持和默许;而李鸿章却死抱着“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而不备战。 (2)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一再贻误战机,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同时压制和破坏了广大爱国将士的抗战热情。 (3)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战”与“和”的争论同帝后之间权力争夺纠合在一起,造成相互牵制,意见不一,不能齐心协力共同对敌。 (4)清政府的腐败,造成将无战心,兵无斗志,在战场上出现了多次清军将领不战而逃的现象。 (5)慈禧为满足个人的贪欲铺张浪费,挪用海军军费,北洋舰队装备得不到更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全军覆灭。它标志着清政府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日本的迅速壮大相比,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3.《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①从条约签订的背景看:《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后,由11个国家组成公使团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这集中反映出当时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②从签订的内容来看:这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该条约并没有割地之类的内容,但实际上危害大大超过前者。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掠夺、奴役中国的狂妄企图;拆毁炮台、由各国派兵驻守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被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同时,《辛丑条约》实际上是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一次大拍卖,正式承认了帝国主义共管中国的局面。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变化。①社会矛盾: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来是北洋军阀)的矛盾。②清政府: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③列强侵略方式:以华治华。④革命任务:斗争目标集中表现为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统治。⑤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1.列强对中国侵略的阶段划分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最早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9世纪40年代起,在通商口岸就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加工工厂和船坞修理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典型例题】《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D.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答案:D 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的能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方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题主要把握题干中的“新”阶段,新在主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就是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典型例题】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主要表现在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 D.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答案: C 点拨: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含义。它是指代表帝国主义来统治中国,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通过教材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这一最主要的表现应体现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A、C两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而C项最符合题意。 五、体验高考 1.(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论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答案:C 2.(2007上海 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解析:从材料中慈禧的语言来看,对列强很不满但又没有尽力去反对,对于“他们”攻打使馆的行为,也只是给列强一点颜色看看,并不是真心让“他们”尽力去反对列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他们”是指义和团。 答案: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注意款项的名称“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母除奈沽北炮台”。体现了《辛丑条约》中的“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D 4.(2006 上海 14)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来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D.同盟会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4.解析:四个事件在1892年能谈到的只能是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黄海战役发生在1894年,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选A。 答案:A 作者简介:刘秀玲,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从教以来,教学成绩优异,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近两年来,致力于高考研究,成果显著,在报刊杂志等刊物上已公开发表面向学生的文章300余篇,主编参编十几部教辅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