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教材答疑解析 >

在变化中求发展 在变化中去完善──新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变化中求发展 在变化中去完善──新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李 卿
    
    根据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辑出版了一套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经过实验和充分调研,编者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本套书在2006年做了较大修订。新版(2007年版)历史教科书从单元编排顺序、每课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栏目1都有很大变化。为了便于教师更好的使用这套教科书,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本文着重对新版高中《历史1(必修)》单元顺序的调整、内容方面的设置等做一具体说明,以求教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研工作者。
    为了便于师生对新旧版本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具体内容的设置有个大致了解,笔者设计了新旧版本高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主要内容变化对照表(见下),从单元到课目,两个版本的具体名称都一一列出,同时在表格中列出了每课具体内容的变化情况。
     
    新旧版本(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历史1(必修)》主要内容变化一览表
    

    新版(2007年版)
    

    旧版(2005年版)
    

    主要内容
    变化
    

    

    单元
    

    课
    

    目
    

    单元
    

    课
    

    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增加了王权的神秘色彩;将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内容移至第2课;在[历史纵横]中增加周礼的内容。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将秦朝统一历史背景由原来一段扩为一目;将皇权和中央官制合为一目;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一目分别放置[历史纵横]和[学习延伸]。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本改写。变突出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突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叙述;增加选官、用官制度。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创立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是将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的论调提高,如军机处;取消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增加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介绍;补充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的摇篮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的摇篮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辉煌中的阴影
    

    增加旧氏族贵族和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之间的矛盾斗争,充实背景介绍;删去“辉煌中的阴影”一目,突出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目标题由二变三,目标题更明确,具体内容变化不大。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议会权力的确立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
    

    二目变三目。第一目[历史纵横]中增加议会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目更突出议会权力,增加对代议制的解释;第三目重在叙述内阁形成过程,而不是对制度本身的解释;淡化了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7年宪法的颁布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分权与制衡”
    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两目变三目。将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单列一目;简化宪法的具体规定;增加两党制形成。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两目变三目。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增加了一段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战火再燃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2课时)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火再燃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本单元由原来二、三单元合并。课目标题调整。本课取消了三元里居民的抗英和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的英勇斗争事迹。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天国悲剧
    

    第2课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将《资政新篇》的内容由第二目调至第三目;删去了拜上帝教的创立和传播的内容。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失败
    

    本课的内容是原教材的后两目。删去中国爱国军民的反抗内容;删去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第13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第2课辛亥革命
    

    酝酿与爆发
    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结局
    

    目标题更明确,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删去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放置必修三;增加保路风潮。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课时)
    

    五四风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红军的长征
    

    本课内容是原教材的前三目。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删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是原教材中的后两目。基本内容变化不大。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
    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本课内容是将原教材第二单元第2课和第三单元第4课第一目重复内容合并。基本内容不变。删去了中共七大内容。
    本课课名和目标题都是重新设置。基本内容与第三单元第4课基本一致。增加了三大战役的经过;取消七届二中全会,放置必修三。
    

    第16课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巴黎公社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巴黎公社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伟大的开端
    

    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伟大的开端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内容移至“伟大的开端”一目。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为过渡过社会主义奠基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
    

    本课内容取消,移至必修2。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课时)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课时)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由两课时精简为一课时。原来第一目和第三目合并,重在叙述历史过程。将新中国诞生及意义删减为一句话;精简对政协制度本身的解释;简化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意义;删去二届和三届人大;删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原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由图注改正文。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目标题略做变化,更准确。删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具体内容;删去制定的其他法律;增加了关于加强基层民主的内容;删去了依法治国。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具体内容变化不大。增加了“九二共识”;增加了胡锦涛会见连战;删去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中日关系的改善
    

    本课由原教材的第2课和第3课合并;第二目由原教材第二和三目合并;第3课内容移作第三目;删去了毛泽东会见斯诺、邓小平访美;精减中日建交过程;精减外交政策的调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删去与东盟、欧盟的联系。
    

    

    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国的“冷战”政策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本课删去原教材第二目;将原教材第一目拆分为两目;第三目增加了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删减欧洲共同体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突出政治上的联合;日本改经济大国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最后一目删去中国的振兴内容。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和平与动荡并存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3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原教材第一和二目合并;增加第二目;缩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增加了科索沃危机和美国“9·11”事件。
    

    

    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旧版高中课标教材,新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历史1(必修)》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变化:
    第一,单元结构顺序的调整。
    旧版《历史1(必修)》是九个单元,顺序是先中国后世界,两条平行的线索,跟《课程标准》的顺序完全一致。修订后,2007年新版课标教材《历史1(必修)》,将原来的单元顺序打乱,改为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外历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来讲述。并且,新版教材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由原来的两个单元合并调整为一个单元。这样,新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的单元数量也从九个单元变为八个单元。
    经过调整后的单元结构顺序更加合理,加强了各单元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联系。比如说,经过整合,把课程标准中的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提前,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专题放在第一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之后讲述。这样,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线索就一气呵成,也为现在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争民主的潮流”铺垫了世界历史背景。同时,又将第八专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前,作为第五单元放到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前。这样,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讲述做了世界背景介绍。而将近代史的内容由两个子专题整合为一个专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使得中国近代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主题更加突出,可以说是强调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性,更加符合我们国情教育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我们教材修订后的一个突出特点。
    随着单元结构顺序的调整,部分单元的名称也随之做了相应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的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合并,名称改为新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版第七单元名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改为新版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正课的变化。
    修订前后课文数量没有改变,都是27课。不过修订前,《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两课时,正课共30个课时。修订后,每篇课文都是一课时,共27课时。从课时上比原来减少了3课时。
    随着单元顺序的改变,课文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便于教师授课,改变了过去以单元为单位设置各课的序号,这次修订编者将所有课文序号都连接起来,编为整本书课文都贯通的序号,即从第1课直到第27课。
    课文的名称大部分还是采用以前的提法,个别课文名称也发生了改变。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改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变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分为《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名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两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为《解放战争》、《打开外交新局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两课合为《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课名改为《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还有些课文的名称变化不大,但正文内容基本上进行了改写,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正课课文经过整合、改写后,总体上是课时减少,内容精简,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避免了相同历史内容的重复,更加便教利学。比如说:原教材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第一目的重复,合并后都归到《抗日战争》一课中;课标中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与《历史2(必修)》中的内容重复,故将原教材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这课删除;将原教材的《打开外交新局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合并为一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使教学内容大大缩减。
    第三,子目的变化。
    具体子目的变化最大,有的子目进行拆分,如“《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拆分为“议会权力的确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拆分为“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单元第4课第二目“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拆分为第四单元第17课的三目“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美国的‘冷战’政策”拆分为“从盟友到对手”和“美苏‘冷战’”。
    有的子目进行合并,如“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合并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并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的改善”合并为“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第五单元第3课三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合并为第七单元第24课第三目“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合并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有的子目删除,如“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辉煌中的阴影”“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还有的子目增加,如“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和平与动荡并存”。
    经过调整后的子目,每课基本上都变成了三个子目,便于教师教授。
    大部分子目的名称和一些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具体变化可参见上表和教科书。
    子目的变化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有些是为了突出历史背景的叙述,比如说《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增加了“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一目由“分权与制衡”改为“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一目由“美国的冷战政策”改为“从盟友到对手”等。无论是增加子目,还是改变原来的子目,都是为了突出讲述政治制度出台的历史背景。
    有些是为了突出主要内容的特征,如《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三目的标题都做了改动,由原来的“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改为“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目标题由“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目,改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目;《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一目“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改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目由原来的“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改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还有些是删除或精减了些结论性或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中外政治制度的意义或影响。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删除最后一目标题“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原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删除最后一目标题“辉煌中的阴影”;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的最后一目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影响”中的“及影响”去掉。这次修订,对意义的讲述,不再突出,而是让意义渗透到具体历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到其意义或局限性。还有些课文,在这方面的删减从目标题上看不出来,但具体意义的内容却大量删减。
    不过,为了补充教材内容,也增加些子目。如:《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增加一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因为官吏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内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增加了一目“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知道两党制由来,它是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但是本质上他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使学生对美国的政体形成一个客观认识;《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增加了“和平与动荡并存”一目,通过对科索沃战争和“9·11”恐怖事件的学习,了解到在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过程中,局部地区仍然紧张。
    第四,具体知识点的变化。
    关于课文中具体知识内容的变化也比较多,目的是为了降低教材难度和深度,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不是身陷于政治制度的理论学习中去,使《历史1》的教学更像是一堂历史课,而不是政治课。我们修订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动比较大。
    (1)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概念删除或改写。比如《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删去了“祝”“史”“师”等概念,将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卜”的概念移到图注中;《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大量删减概念“中朝”“外朝”“三公”“尚书台”“政事堂”“宣政院”“刺史”“道”“平章政事”“达鲁花赤”等,减少政治制度的新名词,以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2)关于政治制度的解释尽量减少,删去过细的制度条文。如:《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原教材为了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叙述清楚,导致关于制度内容解释过于细碎、专深,颇显繁琐。再如《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关于对政协制度本身的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制度,都过多、过专,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都比较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距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比较远。因此,这次修订时,这些制度内容也是删减和改写较多的地方。
    (3)空洞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删除或浅化、简化。比如:讲到《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课时,就将第三目“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第一大段空洞的论述全部删掉。又如《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谈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几乎也是整段删除。再有《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及《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等等多数课文中都将政治制度的历史评价大大精简。这样,历史教材的课文更多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结论性的话语和评价的内容减少,一方面减少了课文的文字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符合课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
    (4)删除或转移与本专题联系不大的内容,避免与必修2或3造成内容重复。如:《第13课辛亥革命》中删去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内容,统一调到《历史3(必修)》中。再如《第17课解放战争》取消了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也调到《历史3》。因为这些内容更侧重于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再有《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关于东盟和欧盟的内容都删去,减少教材的头绪。关于欧盟,最初产生是个经济共同体,更侧重于经济内容,因此重点在《历史2》中去讲述。
    (5)突出强调历史背景,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制度本身的讲述。如修订后《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将雅典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铺垫地很充分,将原来[历史纵横]的内容也改为背景介绍,即旧氏族贵族与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之间的矛盾斗争写得更清楚些。如《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也是重在叙述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于制度本身,我们了解制度的一些最突出特点即可。
    (6)还有些问题是具体提法上的改变。本册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原来提到中央集权制度时,习惯说成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军机处”的设立,说成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提法都不太符合历史的客观情况。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过低,同时也没必要与西方的民主进行比较,二者没有可比性。这些细微但很重要的变化,如果不仔细阅读不易读出。
    因此,我们还是要统一思想,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其积极作用,也其消极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要突出它是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的这一特色,突出它在我们这个特定国情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中国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外国历史也有它的发展规律。那么课标中要求是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史体例,我们也只能按照课标来编写。但是,这样中西方教学内容的设置,会容易给人产生一种中国专制、西方民主的印象。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讲政治制度的时候,没必要非进行中西方的对比。而是各讲各的,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同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比较。
    除正课之外,还有探究活动课的设置。2004年版《历史1(必修)》中设置了三篇:《探究活动课一  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探究活动课二  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探究活动课三    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2005年版减少了一篇探究活动课,只留下探究活动课一和二两篇。2007年版探究活动课变化最大,数量上减少为一课,内容上也不再是以前的几篇,改换为《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除正课之外,还有探究活动课的设置。2004年版《历史1(必修)》中设置了三篇:《探究活动课一  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探究活动课二  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探究活动课三    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2005年版减少了一篇探究活动课,只留下探究活动课一和二两篇。2007年版探究活动课变化最大,数量上减少为一课,内容上也不再是以前的几篇,改换为《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探究活动课的数量减少,也是认真听取了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后所采取的措施。教师们普遍反映,活动课量大,一个学期下来根本无法完成活动内容,最多设置一个探究活动课。我们最初设置活动课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课标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事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希望能够通过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解、感悟历史;使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完善人格品质。但这种设置看来是事与愿违,所以这次修订时,我们就大胆改进,抛开原来所追求的形式主义的东西,确确实实从教学实际考虑,又重新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在《历史1(必修)》中,课程标准只列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而跳跃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状况。从历史教育的目的和理解人类政治发展的整体面貌来说,都是明显的缺陷,更不利于学生对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和文化方面内容的理解。为此,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以探究活动课的形式,扼要介绍了“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特点”。这样,即弥补了课标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再有,前言和附录的变化。
    前言原来(2005年版)必修三册中《编者的话》都是一样的,即首先对必修三册的中心主题做一总的概括,然后明确《历史(必修)》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三部分就是对教科书结构的说明。修订后的《前言》改变了这种较为笼统的写法,将《历史(必修)》三册分别冠以不同的前言,即《历史1(必修)》重点介绍古今中外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历史2(必修)》重点介绍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及其课程目标、《历史3(必修)》重点介绍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时,修订后的《前言》还提示师生在学习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史中的任何一册时,都应该联系其他两册的相关内容,并注意把中国置于世界历史的大坐标中,突出强调了必修三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教师在打开教科书后,很快就能对本册教科书要呈现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本册课程目标有个明确的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必修三册是个整体,学习时要互相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模块式教学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三者割裂的问题。
    再来看附录。2004年版新课标教科书附录包括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和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2005年版新课标教科书,删掉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只留下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它将历史上主要是本册涉及的外国政治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了中英文对照。中英文对照的设置,增强了文件的原始性,更有历史味,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英语学习的氛围。根据一些专家和实验区教师的建议,2007版的教科书在修订时,编者在附录中又增加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新增加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是以中国的历史时间断限(顺序: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清后期──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轴,然后分为中国和外国两块,分别对应列出同一历史时间段上中外各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参照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头脑中对中国和外国历史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尽量克服中外史混编给中学生带来的时空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历史学习推荐网站,是由人教社的历史网络编辑为教师和高中学生精选的历史网站,有关历史教学的资料可通过这些网站来获取,这就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交流学习的平台。
    注释:
    1.参见拙文《从编者的角度看<历史1(必修)>插图的设置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5期;《关于新版〈历史〉(必修1)栏目设置说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