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与练 江 西 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五四运动的精神 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在新时期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五四精神的新篇章。 二、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实现合作? 1.必要性:一战后,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深刻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可能性:孙中山等一贯坚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且当时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有利于扩大革命力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难点分析】 一、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政策的联系、区别 1.与旧三民主义 (1)联系:新三民主义直接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区别: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的广泛;在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最大的发展在于明确了反帝的内容。最大不足是反封建方面未真正发展。 2.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1)人民权力方面:缺乏彻底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 (2)反封建方面: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前途方面指向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两者的区别体现了两大阶级阶级立场的原则区别,因此两党的分歧是原则性的,这也为分裂埋下根源。 3.与三大政策:只有和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新三民主义才具有其本意,只有“联俄”才是真正反帝,“联共”才民权广泛,“扶助农工”才保证革命的群众性。脱离了三大政策,国民党就会发生变质,后来国民党左右派的分歧就在于是否坚持三大政策。 【易混知识】 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鸦片战争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相同: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不同: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屑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同 1.革命性质:前者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3.斗争目标:前者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指引下,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后者的目标比较具体,“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4.斗争方式:前者是武装起义;后者是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的运动。 5.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前者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后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历史功绩: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学法导航】 1.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3.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4.国共两党若干原则的一致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是二者的阶级利益不同,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5.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和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6.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注意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主线,分析国共两党分别采取的不同政策和策略及其实质。 【热点追踪】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在京开幕 2011年7月20日,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的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开幕。这是汇集美术优秀创作成果献给党的90华诞的一份厚礼,是赞美祖国新姿、讴歌时代风尚的一次重要文化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参观了书画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了开幕式。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在致辞中说,光明日报作为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书画艺术领域众多名家大家的支持与厚爱。齐白石、李可染、高剑父、刘海粟、关山月、吴冠中、张仃,以及冯其庸、欧阳中石、沈鹏、冯远、刘大为、张海、杜滋龄等书画名家的作品和学术思想,都曾通过光明日报向海内外读者做过生动详尽的介绍与推广,同时,作为光明日报的良师益友,他们也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为广大读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积累。 【小资料】 山东问题的由来 山东问题,由来已久。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把山东划为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山东殖民经营的成功,刺激着日本对山东的野心。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德国与俄、法两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更使日本耿耿于怀。况且,山东为日本近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早已成为日本阴谋夺取的对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奥和英法俄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战场上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这对于蓄谋已久夺取山东并进而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天,日本政府就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发表宣言,声明它将采取“必要措施”。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日本对德宣战,并不单单是为了夺取德国的胶州湾租借地,其真正目的,是借此夺取山东全省,然后再以山东为基地,北上华北,南侵中原,进而独霸全中国。 德国由于正忙于欧洲战场,自知难以保住在山东的侵略势力,便扬言愿意把胶澳“交还”中国,企图拉拢中国政府共同对付日本。但是袁世凯此时正企图争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竟然完全屈服于日本的压力,放弃收回胶州湾的拟议,坐等日本侵吞。 1914年9月2日,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11月7日,德国战败投降,日英联军占领青岛 1915年1月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照会英、日两国公使:“现在战争已终,双方交战国之军事设施已完全解除,自无使用龙口及胶州湾附近一带为行军地点之需要,所有前此本国划出该区域之通告,自应声明取消,回复原状。要求留驻胶济铁路沿线及龙口、青岛间的日军撤退至胶澳租借地范围之内。”由于日本此时已酝酿新的侵略计划,所以始终不肯撤兵,有意制造“山东悬案”。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递交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已摸透了袁世凯急于称帝的心思,为了诱使其订立条约,日置益递交“二十一条”时露骨地说:“中日悬案解决,中日两国亲善关系加强,日本政府希望大总统高升一步。”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袁世凯政府完全屈服。于5月9日上午派外交次长曹汝霖到日本公使馆交付了答复书,除第五项“容日后协商”外,其余各项全部“执行应诺”。 日本为了使其霸占山东的既成事实得到国际公认,施展了种种外交手段。1917年初,日本先后与英、法、俄、意缔结密约。四国支持日本承袭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年11月,日本又与美国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协定明确规定:“合众国承认日本于中国有特殊之利益,而于日本所属接壤地方,尤为其然。”这样,各帝国主义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重新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以牺牲中国的民族利益为条件,与日本达成协议,支持了日本对山东的非法占领,从而使日本承袭德国在山东的殖民特权,在国际上有了所谓“法律”依据。后来,日本又利用段祺瑞政府进行内战,急需军费之机,向段祺瑞政府建议中日合办济顺(济南—顺德)、高徐(高密—徐州)铁路,由日本借款2000万日元。段祺瑞为了取得日本的借款,加强其军事实力,竟然完全同意。1918年9月28日,与日本在北京签订了高徐、济顺二铁路借款预备合同。同时,中日双方还举行了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 【同步训练】 1.依据下列图片内容特征,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一二·九学生运动 D.护国运动 2.“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政府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3.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里“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主要是指 ①青年学生 ②先进的知识分子 ③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④广大农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B.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④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⑤共产国际的帮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6.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 ①领导工人运动 ②打倒封建军阀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②中共“三大”的召开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④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
8.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运动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下列符合这种主张的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选项是 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内除国贼,外争主权”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9.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A 6.C 7.B 8.B 9.(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即可得分)(2)历程: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思想。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3)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