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必修1 > 同步检测 >

必修1第六单元第20、21课测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1第六单元第20、21课测试题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中心学校 郑旭东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带*为创新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2.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49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全体会议代表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D.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20世纪中叶,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                B.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8.下列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9.阅读前两届人大代表构成图表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中共党员
    

    668
    (占54.5%)
    

    708
    (占57.7%)
    

    民主党派
    

    274
    (占22.3%)
    

    284
    (占23.2%)
    

    无党派
    

    284
    (占23.2%)
    

    234
    (占19.1%)
    

    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B.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C.巩固了国家政权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11.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 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4.我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B.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 
    C.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D.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5.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一届人大   B.二届人大  C.三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开始于
    A.1978年    B.1979年    C.1980年     D.1981年
    *17.十年动乱给共和国带来严重的损失,我们从中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B.一定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民主不要集中,防止个人崇拜   D.坚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8.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多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③
    19.1982年新《宪法》、《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出台,说明
    A.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B.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D.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20.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起重要作用的一部法律文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B.《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环境保护法》
    21.十多年来,我国90多万个村委会建立起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包括
    ①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②民主选举和民主促进  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④民主管理和民主促进
    A.①②    B. ②④   C.①③   D. ③④
    2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土地改革   B.民主改革  C.改革开放  D. 民族区域自治
    *23.截至2003年11月,宁波市海曙区59个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选。16万选民热情参与,成为国内第一个居委会全部实行直选的行政区。这充分说明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和发展   B.我国的民主发展程度最为完善 
    C.在我国人人享有选举权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 1978年底
    *25.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 ,第29题 9 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草案
    
    图二
    
    图三
    请回答:(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6分)
     (2)请概括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刘少奇和王光美被强行批斗,弯腰低头,双臂后伸,并不断遭受语录的拍打。此后所谓“刘少奇专案组”,不顾党纪国法,严刑逼供,突击审讯,制造了刘少奇“叛徒”、“内奸”、“工贼”的伪证。在百般陷害和折磨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间。
    材料二: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
    
    1980年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刘少奇追悼大会
    请回答:(1)刘少奇被迫害是在什么时期?(2分)
      (2)为什么当时宪法也无法维护共和国主席的人身权利?(6分)
      (3)简要评述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这一事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作用。(7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7月,曾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任国民参议会参政员的黄炎培应毛泽东的邀请访问了延安。在谈话中,黄炎培提出了所谓的“黄炎培周期律”。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略,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年谱》中卷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  2001年1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请回答:(1)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是否存在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如有,其根源是什么?(3分)
     (2)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是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民主的?(3分)
     (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吸取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3分)
     (4)你是如何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3分)
    29.如何正确的理解“1954年宪法”的特点和意义?(9分)
    备选题:
    30.“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民主法制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为此,我国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宪法没有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
    2.C 解析:“体现社会主义原则”这点《共同纲领》不具备,A、B、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分析、理解的能力。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事件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所以,有④的选项皆错。
    4.C 解析:A项应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D项为1954年;B项与题干不相符。
    5.B 解析:本题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
    6.D 解析: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②错。
    7.C
    8.C 解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
    9.C
    10.B  解析: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11.B
    12.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文革”的影响。“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家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13.D
    14.C
    15.D
    16.B 解析:1979年以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7.C 解析:经过“文革”,党和人民得到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18.D
    19.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C 解析: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21.C解析: 我国在农村逐步建立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2.D 解析: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
    23.A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1)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三: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完善。
    27.(1)“文革”时期。
    (2)“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事件,显示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以此为契机,我国逐步开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28.(1)存在。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即使蒋家王朝也不例外。根源是这些政权是“家天下”而非“民天下”,是专制独裁而非民主政治,是主权在君而非在民。
    (2)①召开新政协会议,民主协商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纲领》。②1954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④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拥有充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⑤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
     (3)①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③加快法制建设,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进行多次修改,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规范政府行为,为“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⑤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在1999年写入了宪法。⑥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选举。等。
     (4)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9.(1)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体现了其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特点。
    (2)在宪法制定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即全国政协暂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便结束了这种局面,这就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过程看,人民群众的广泛性是任何一部旧的宪法都不可比拟的,充分反映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它的内容也与旧中国任何一部宪法有着根本的区别,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备选题:
    30.主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多年来存在着“左”倾错误,这种错误后来没有被清除,反而恶性膨胀,以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在党内大搞阶级斗争,致使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是导致“文革”的重要原因。
    表现:①极左思潮泛滥: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各种政治斗争,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及教育界知名人士;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②全面夺权展开,社会秩序混乱。③各种政治制度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停止活动,国家法律形同虚设。④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党内各级组织在“文革”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31.探索和实践:先后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在城市、农村的居民、村民直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意义: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改进,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