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五、六单元导与练 江西 王笑开 【结构图表】
【考点分析】 考点1:朝鲜的统一 【考查方向】分析朝鲜统──波三折,进展缓慢的原因。内因: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双方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双方有成效的沟通还显得不足。外因: 50年代苏美利益对抗折射在半岛上便是朝鲜南北的对立;60年代初中国作为独立一方关注朝鲜半岛局势;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半岛局势受控于中美苏战略三角格局;80年代中期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梦想也介入半岛,中、美、日、苏在朝鲜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考点2: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 【考查方向】认真领会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的相互关系。越南战争也可以说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从战争起因看,美国向越南渗透力量是一种冷战思维,担心印度支那、东南亚国家倒向共产主义一边,导致越南的国内统一战争发展为美国侵越战争;从战争过程看,苏联对越南的军事援助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也被认为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在亚洲的发展;从战争结果看,美国急于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也体现了美国为了在美苏争霸中确保优势的战略实质。 考点3:中东问题 【考查方向】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理解美国人为什么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又是如何插手的。中东问题的复杂性、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表现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仇视;“路线图”计划陷入困境,难以贯彻执行;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歧使和平进程面临挑战;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希望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不公平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采取的手段是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维持力量平衡。 考点4: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考查方向】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领土争端;民族矛盾,这主要出现在以某个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国家;宗教矛盾,出现在那些排他性非常严重的宗教和教派之间;国家领导人的霸权政策;国际势力的干预.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争端应该首先并尽量坚持诉诸和平的谈判与协商,而不应轻易发动战争。 考点5: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考查方向】了解联合国“维和行动”及其作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建立停战监督组织,是联合国第一次维和行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联合国向中东地区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割开交战的埃以双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已经遍及亚、非、欧、拉丁美洲。“维和行动”实际上是以联合国的权威派少量军警人员控制或消除局部冲突。它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减少战争灾难,但是它无力阻止战争的发生,也难以消除局部冲突。 考点6: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 【考查方向】着重理解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广泛性,从运动的参与者看,知名人士、文化人士、青年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民主性,反战运动以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抗议活动为主,基本上是合法斗争。普遍性,运动范围涉及世界各国以及众多的国际组织。深入性,既提出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原则性宣言,又创办维护和平的专门组织;既进行反战运动,也有联合国的实质性规定。 【易混知识】 1.概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点
2.比较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
3.正确认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从历史上看,二战之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帝国主义汪洋大海包围之中,仍能够和平共处。冷战开始后,美国宣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水火不容,是因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力图称霸世界,视苏联和反帝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敌手而采取遏制政策。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相容,其实质是社会主义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水火不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能够和平共处,在面临共同威胁时还可能结盟,就像二战中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样。今天我国就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国家之间能否和平共处不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是否相同。 【学法导航】 对于第五单元的学习,我认为主要从四个角度出发学习。第一,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第二,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第三,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第四,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反对大国的强权政治并树立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 学习第六单元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把握:第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20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联合国的成立及其维和行动,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世界和平起到的推动作用。第二,突出四个重点内容:联合国的成立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和平与发展是历史与时代的呼唤;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第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了解战争,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 【体验高考】 1.(2010·浙江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解析】首先判断此图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示意图,然后分析战争的影响. 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中东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英法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答案】B 2.(2010·山东卷)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第(1)问从美国1950~1980年军费开支变化图可以看出,在A阶段时间是在1950~1953年之间,这属于朝鲜战争时期。B阶段是出于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由于美国陷入经济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军费开支下降;第(2)结合教材知识和图示提供的时间不难知道,A阶段中美关系呈现出的特点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中美处于对抗状态;B阶段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 【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步训练】 1.1980年美国加强了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同时还对苏联实行了严厉的军事制裁,其直接原因是 A.阿以民族矛盾激化 B.遏制伊拉克实力过分膨胀 C.苏联入侵阿富汗 D.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出台 2.1979年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和英美争霸的特点是 A.争夺全球霸主地位 B.以军事竞争为主 C.以军事集团作为争霸基础 D.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较量 3.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事务 ②“冷战”结束后力量暂时失衡③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战争④被“冷战”掩盖了的地区民族矛盾爆发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之战,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领土争端 B.教派纷争 C.经济利益 D.民族问题 5.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将走向战争,永不停止 B.世界中的局部战争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C.说明“冷战”的结束 D.说明世界两极体制正在走向崩溃,新的世界政治 6.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7.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对越南发动战争 ②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③两伊战争的爆发 ④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8.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属于“冷战”中的“热战” B.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援助 C.美国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 D.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9.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A.“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B.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针锋相对 C.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 D.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10.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发生局部战争的因素有 ①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 ②民族矛盾 ③宗教矛盾 ④美、苏等国的干涉 ⑤地区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下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B.具有真正的全球性 C.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D.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 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 D.和平与建没 13.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 积极意义是 ①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 ②促使少数大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③控制环境污染 ④推动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的突出事例有 ①阿以争端愈演愈烈 ②印巴冲突不断出现③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④前南地区冲突不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日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遣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 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 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动,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和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美国签订《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府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 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否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为什么? (4)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 (5)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美国为建立这一“防区”进行了什么战争? 17.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井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方式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概括说明其完 成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3)用史实说明朝韩两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做了 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A 6.A 7.B 8.C 9.A 10.D 11.D 12.C 13.B 1 4.D 15.D 16.(1)目的: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实质: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2)不顾苏联的反对,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免予起诉;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3)不愿让同盟国各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不是。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权力是在反攻德国及占领区的过程中自己夺取的。(4)变化:由处置战败国日本变为要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影响:为日本右翼势力 的抬头埋下了隐患。(5)“防区”实际上是指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包围线。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 17.(1)二战后,美、苏为划分势力范围,分区占领德国; 进而扶植不同的势力,分别建立了不同性质的政权造成的。(2)原因:东、西德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动力;国际局势的变化,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意义:两德统一符合德国人民利益,统一的德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而积极的影响。(3)史实:从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文化往来增多;2000年6月,韩朝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