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江 西 王顺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家庭,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形成了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是(  )
    A.窄袖革履         B.长袍马褂
    C.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  D.华冠儒服
    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3.“粉丝”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            B.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如右图)以下对中山装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山装取代了传统的服饰  ②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③人们的服饰受西方的影响  ④中山装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欢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 法治的观念       B. 平等的观念        C. 博爱的观念        D. 互助的观念
    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7.右图为《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受西方影响,带有移风易俗的性质  ②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  ③最早揭开断发序幕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④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8.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老通宝……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③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④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11. 从根本上说影响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与世界交流的程度 
    C.政府的政策                       D.人们的思想观念
    1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3.衣服式样和衣着习惯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1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说明当时社会(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15.下列有关近代中国饮食方面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惯受到冲击
    B.吃西餐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一种习惯
    C.日常的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产生一定的影响  
    D.西餐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
    16.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  )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
    A.实现李白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8.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9.右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③服饰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④改革开放的结晶
    A.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一位大爷对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记忆犹新。下列他对这一时期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买粮、油、布等要凭票证                B.工人农民都讲节约和奉献
    C.城镇住房宽敞舒适,政府实施安居工程    D.人们生活总体差距不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24分,第22题15分,第23题21分 ,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分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10分)
    (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8分)
    (3)20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柬、
    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
    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
    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
    

    现代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14分)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材料二中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7分)
    参考答案:
    1. C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人开始穿起西服,新式服装和传统服装并存。
    2.B  “旗装改汉装”是指“易服”; “腿跟形式先融化”是指“废止缠足”
    3.D  此题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
    4.D  中山装设计出来后很快成为流行的服饰,但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的服饰,其主要是受到新派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5. B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材料中的社交礼仪、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平等观念。
    6.A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但中国的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小,所以①②③④得说法都正确。
    7.B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③不正确;民国时期的断发带有强制色彩,遭到许多人的抵制,所以“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8.C  京剧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所以并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来的,排除③。
    9. C  小说的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农村,②项不正确,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并没有彻底瓦解,其它选项都能反映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状况。
    10. C  项内容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出现的事物。
    11. A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12.D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农业产品的增加,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粮棉物资不再统一管理,人们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到日用品。
    13.C  “文革”时期,蓝、黑、灰、绿色调冲斥中国街头。
    14.B  文绣解除与溥仪的婚约是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与清王朝彻底没落无关,排除A;1931年无所谓皇权之说,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一夫一妻的制,排除D。
    15.B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16.A  “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④。
    17.B  “安居工程”是在城镇中启动,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18.B  太阳—挂钟—手表—BB机,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19.A  图片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时装表演”,不能表现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全貌,因此①的表述不符合题目要求,而④是出现“时装表演”的原因,也符合题目要求。
    20.C  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因此C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1.(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 历史信息: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 原因:当时中国农村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处于封闭状态,流动性差,几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传统、保守观念根深蒂固。
    22.(1)进步之处:观念上,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上,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23.(1)变化: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