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 期末考题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彭邦凤 第Ⅰ卷 选择题 (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抗原抗体复合反应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下列疾病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改变引起的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右表为一成年人正常情况下每日水的进出量,据表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成年人体内的水分主要来自食物和饮水 B.肾脏是水分排出的主要器官 C.代谢水来自蛋白质合成及呼吸作用等过程 D.在未增加水分摄入时,高烧病人的尿量会减少 4.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被救人员进行治疗时,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补充体内水分 C.补充无机盐 D.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 5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以合成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 C.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D.过敏反应在已免疫机体再次受到相应物质的刺激时才会发生 7.对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某同学进行体检时,体检报告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表示“无”),乙肝抗体呈阳性(+)(表示“有”)。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到医院进一步确诊 B.体内无乙肝病毒,一定是母亲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体内无乙肝病毒,可能是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体内无乙肝病毒,可能从父母哪儿遗传获得 8.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投入使用前,以未感染H5N1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见下图: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乙组小鸡全部死亡可能是体内缺乏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B.乙组小鸡全部死亡可能是体内缺乏控制形成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C.甲组小鸡存活是注射H5N1型疫苗已使其体内产生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甲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9.注射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的有效途径,在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这一免疫过程中,疫苗的本质是抗原 B.抗体由效应B细胞形成,效应B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 C.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10.为研究不同细胞的免疫作用,将细菌注射到四种免疫状态的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缺失的小鼠对细菌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T细胞缺失的小鼠仍能通过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来抑制细菌数量的增加 C.B细胞缺失的小鼠对细菌的体液免疫能力丧失 D.正常小鼠可通过记忆细胞对球菌维持较久的免疫能力 11.玉米叶肉细胞为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提供 ①CO2 ②O2 ③NADPH ④ATP ⑤C4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为提高新开垦土地上作物的产量,下列措施缺乏科学性的是 A.种植小麦或马铃薯时,施用圆褐固氮菌菌肥 B.种植大豆时,用根瘤菌拌种 C.种植蚕豆和豇豆时,利用蚕豆根瘤菌拌种 D.种植菜豆和豇豆时,用根瘤菌拌种 13.在农业生产中,所采取的措施均有其科学道理。下列有关措施的原理中,错误的是 A.移栽大型植物时,去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 B.番茄生产中,定期摘除老叶,主要是减少植物的呼吸消耗 C.温室栽培中,多施有机肥,可能与CO2的供应有关 D.中耕松土、除去杂草,主要是主要是防止种间竞争 14.右图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A的主要功能是将吸收的光能转换成电能 B.图中B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C.图中C、D代表传递电子的物质,E代表H2O D.图中F代表NADPH,G代表NADP+ 15.图示为生态系统中a、b、 c三类微生物参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c过程可增加土壤肥力 B.c过程是硝化细菌作用的结果 C.参与b过程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生物 D.利用无氮培养基筛选,可获得a中的某些微生物 16.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下列对母系遗传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后代性状一定与母本相同 B.后代性状的遗传物质由母体提供 C.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D.母系遗传现象是由RNA决定的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可以来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产物无生物活性 D.运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18.科学家发现人和猪的胰岛素仅相差一个氨基酸,于是便对猪的胰岛素基因作了适当的改造和修饰,使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出人的胰岛素:后因产量不理想,对该基因进行进一步修饰,其产量也因此而大幅度提高。两次修饰依次发生在 ①内含子 ②外显子 ③编码区 ④非编码区 A.③④ B.②④ C.③① D.②① 19.基因工程可用于治疗某些遗传病,方法是向患者体内导入正常基因。理论上说,不适宜于 A.苯丙酮尿症 B.抗维生素D佝偻病 C.白化病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0.“筛选”是生物技术中常用的手段,下列筛选不能成功的是 A.基因工程中,在培养基中添加特定的抗生素,筛选出导入运载体的微生物 B.在细胞工程中利用双亲细胞的特性可对杂种细胞进行筛选 C.小麦试验田中设置低温条件筛选抗寒小麦品种 D.基因工程中通过对细胞单独培养检测产物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正确表达 21.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和医学实践中有重要的用途。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工肾是一种模拟生物膜生产的人体器官 B.研究生物膜可以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途径 C 生产上,可模拟生物膜处理污水、淡化海水 D.通过膜生物工程技术可以诊断、治疗疾病,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 22.植物细胞工程与动物细胞工程相比,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分裂 23.在细菌或病毒的结构中,与微生物的抗原性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衣壳 D.核酸 24.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自身无明显的生理作用 B.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基本相同、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 C.初级代谢产物始终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D.初级代谢产物只在微生物生长初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25.下列有关染色体(质)和质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的化学本质相同 B.两者均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两者均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D.两者均可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 26.下列有关微生物代谢调节或人工控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谷氨酸生产中,控制C/N比为3:1,有利于提高产量 B.诱导酶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C.采取一定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谷氨酸快速排放到细胞外面,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依据的原理是酶活性的调节 D.利用不能产生高丝氨酸脱氢酶的黄色短杆菌生产赖氨酸,能够大幅提高产量的原理是避免了天冬氨酸激酶活性的抑制 27.下列有关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氧化氨,为质粒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 B.圆褐固氮菌合成的生长素属于初级代谢产物,控制合成的基因在质粒上 C.硝化细菌和根瘤菌都是需氧型生物 D.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于侵入体内的根瘤菌大量增殖形成的 28.下列有关培养基的使用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无氮培养基获得圆褐固氮菌 B.利用伊红美兰培养基鉴定大肠杆菌 C.利用添加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 D.利用添加青霉素的培养基获得细菌或放线菌 29.甲、乙、丙是3种微生物,表中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3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D.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30.在进行微生物的连续培养中,需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其更新的快慢用稀释率表示。下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与培养容器中的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菌密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稀释率很低时,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B.稀释率从a到b的过程中,细菌密度基本不变,但细菌生长速率不断增大 C.稀释率在b点后,细菌密度降低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有关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b点附近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题共四个大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31.(9分)下图1中A、B表示大豆、玉米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这两种植物在光照相同、CO2体积分数不同条件下的CO2-光合速率曲线,a、b、c、d为曲线Ⅱ上的点。请据图回答: ⑴图1中含有无基粒的叶绿体的细胞是__中的_____细胞。 ⑵图2曲线上ab段和cd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是________。 ⑶在夏季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图2中哪条曲线的光合速率下降更明显?____。 ⑷与施用化肥相比,增施农家肥能提高光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假定图3表示大豆在15℃条件下的CO2—光合速率曲线,请在图中画出大豆在25℃条件下的CO2光合速率曲线走势。 ⑹图4能表示曲线与横轴交点的图是__,此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如果植物白天较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将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2.(10分)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疾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 ⑴过程①需要在____酶的作用下进行。 ⑵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的两种工具酶是__________。
⑶过程③进行的是细胞融合和筛选,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填特性),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特有的促融方式是______。筛选过程中,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右表中的成分来实现,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⑷过程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获得X,X是______________。 ⑸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___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____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33.(10分)下图是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示意图。请回答: ⑴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够利用A____(填物质名称),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形成谷氨酸,从原料和产物组成元素的差异上分析,这一过程必须经过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 ⑵当谷氨酸合成过量时,会抑制_______的活性,导致合成中断,工业上通过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细胞中谷氨酸的浓度。 ⑶上述调节属于反馈调节,是____调节的一个典型实例。 ⑷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的谷氨酸属于___代谢产物。 ⑸在工厂化生产谷氨酸时,使用的菌种一般都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得到,与植物育种相比,不宜选用的育种方法:_______________(至少2种,2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4.(9分)糖尿病作为人类的一种常见“富贵病”,与糖代谢及调节异常有密切关系(如图一),其中,①②③表示几类细胞,④⑤⑥表示分泌物质。据图回答。 ⑴图一中,①的分泌物会___(填抑制或促进)②的分泌,而②的分泌物会___(填抑制或促进)②的分泌;激素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④和⑤是___关系,⑤与⑥是___关系。 ⑵由图一可见,机体对胰岛细胞分泌的调节,除了胰岛细胞通过直接感受_____的变化外,还可受____发出的神经控制。 ⑶图二是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则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_______,该患者在注射药品后,体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了验证分泌物④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若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B 7.B 8.B 9.C 10.B 11.D 注意:“提供”不等于“产生”!进入的是C4而非CO2。 12.D 蚕豆根瘤菌只能与蚕豆、菜豆和豇豆共生。 13.D 14.D 15.B 16.B 17.D 运载体上的抗性基因主要起着标记基因的作用,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与目的基因的表达没有关系。 18.B 19.B 该病为显性遗传病。 20.A 21.A 22.B 23.D 24.D 25.C 26.B 27.C 28.D 29.C 30.C 31.(9分)⑴B 维管束鞘 ⑵CO2浓度 光照强度 ⑶Ⅰ ⑷农家肥经分解者的分解,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和一些必需的矿质元素 ⑸ ⑹A 叶绿体和线粒体(缺一不可) 白天积累有机物太少,不能满足夜晚对有机物的消耗,而导致死亡 32.⑴逆转录酶 ⑵限制性内切酶(或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⑶一定的流动性 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促融 单纯的骨髓瘤细胞因不能利用次黄嘌呤无法增殖,杂交瘤细胞可以增殖,培养基中能够增殖的细胞即为杂交瘤细胞 ⑷能够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⑸A蛋白 核酸(或基因)序列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33.(10分)⑴葡萄糖 氨基转换作用(或转氨基作用) ⑵谷氨酸脱氢酶 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谷氨酸排放到细胞外 ⑶酶活性 ⑷初级 ⑸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细菌不进行有性生殖,也没有染色体,不存在染色体变异 34.(9分)⑴抑制 促进 拮抗 协同 ⑵血糖浓度 下丘脑 ⑶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的分解增多,非糖物质向糖类的转化加强 ⑷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