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17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社会生活变迁知识点集锦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2017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抓住历年高考真题中的重要考点,进行以点及面的综合性查漏补缺式的复习。小编整理了2017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社会生活变迁知识点知识点集锦如下。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1.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知识角度
    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
    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2.洋务企业的性质
    (1)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属于近代企业。
    (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
    (3)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佣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先天不足(发展艰难):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①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②侧重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就近代工业而言,外国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5.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考点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