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生物 > 综合辅导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中生物知识点很多,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尽量少失分,就要复习到位。今天小编整理出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如下,希望帮助高三生理顺知识点。
    
    一. 种群
    1. 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
    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方调查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
    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
    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判断标准是幼体个数与老年个数的多少,若幼体数多于老年数则是增长型;若各年龄期个数比例适中,则是稳定型;若幼体数少于老年数则是衰退型。
    (4)性别比例:
    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
    雌多于雄:如家养一群母鸡、一只公鸡。
    雄多于雌:如一个蜜蜂种群内有一只雌性蜂王、多只雄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3. 种群数量变化
    (1)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寄生物传染病等)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
    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
    ①“J”型增长曲线:
    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
    
    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
    
    a. 延滞期 b. 指数增长期
    c. 减速增长期 d. 稳定期(有波动)
    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二. 生物群落
    1. 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各种生物”是指种群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非种群内部。例如:一个山上全部的树是种群吗?不是,树有很多种,只有某一种树才构成种群;是群落吗?不是,还应包括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因此,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2. 群落的结构–动态结构
    类型:①垂直结构: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光照、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不同地段种群类型和密度的差异。
    意义: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单一种群则没有这些特征,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低,就不能称为“分层”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