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作为全球互联网风向标的乌镇峰会也不会逃出命题者的“法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学科政治时评/材料阅读题/文字运用相关考点解析。 ![]() 语文考点 时评 互联网大会这5年: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浙江乌镇举行,世界互联网再次进入“乌镇时间”。 从“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到“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到“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再到“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都在与时俱进,共建共享的意识与成果在不断变化、扩大,中国致力于构建安全、清朗网络空间的决心与担当始终如初。 五年来,一路创新发展的乌镇峰会,已然成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五年来,在影响不断扩大、红利不断显现中,已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了互联网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从完善网络强国推进体制机制,到促进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从促进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到保障互联网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提高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话语权,到夯实网络经济发展基础保障;从加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到激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活力,互联网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五年来,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发布,到《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签署,从共同推动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权完成转移,到积极助推互联网域名地址分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正在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向前驰骋。 互信共治,是互联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常态议程,唯有“同欲”才能“同求”,才能缔造共享共治的数字天下,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据工信部直属研究机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2.9%,就业人数达到1.71亿人,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2.1%;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2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了9席……数字经济“一骑绝尘”,这份成绩是中国的,收获红利的却是世界人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近年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有力促进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此次互联网大会将就共同创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凝聚共识。也将重点探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网络安全、数字丝路等热点议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期待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凝聚更多力量,达成更多共识,用科技点亮一个“互信共治”的互联网世界。 互联互通“织”就智慧水乡 宋 燕 当互联网技术遇到千年古镇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水乡浙江桐乡乌镇用五年时间给出了答案。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以来,古老的乌镇悄然蝶变获得“新生”,以“智慧水乡”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五年,互联网基因融入千年水乡。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乌镇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紧紧拥抱互联网。如今,互联网不仅成为乌镇连接中外的一张崭新名片,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的互联网基因与千年水乡深度交融。 这五年,互联网技术点靓千年水乡。高速无线网络热点随处可及、移动支付司空见惯、“刷脸”技术日益普及……乌镇互联网产业园、平安凤岐联合孵化器、乌镇虚拟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平台成功打造,众多前沿的互联网技术纷纷落地乌镇点靓千年水乡,为古镇注入了新活力。 这五年,互联网红利惠及千年水乡。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五年来,乌镇硬件软件不断提升,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社会管理等让古镇居民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乌镇的经济基因在互联互通中重组裂变。数据显示,2014年,全镇与数字经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仅有12家,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500家。 这五年,互联网之光照亮千年水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以来,千年水乡不断沉淀新生力量,人才、项目、技术等各要素在此不断集聚,让互联网之光照亮每一个领域、每一处角落。今天的乌镇,正在向着成为新经济的“赋能中心”目标阔步迈进。 11月7日至9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乌镇如约召开。我们期待,梦里水乡精彩继续,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不少国家的宽带化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服务的起步、物联网应用的铺开和移动互联 网的崛起,数据量与时俱增,数据处理能力也发展迅速。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其资源属性越发明 晰,显示出开发的价值。 同时,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求快速的反应和精细的管理,急需借助对数据的分析来科学决策, 催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大数据被称为将引发生活、工作和思维变革的一次革命。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权威的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 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规模大是大数据的标志之一,但大数据之所以难处理不仅在于规模大,更大的挑战是其随时间的变化快和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可否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而区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数据,照片和视频等就是典型的非结构型数据。随时间和类型的变化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但同时也丰富了大数据的内涵。通常用 4V(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来反映大数据的特征,即量大、增长快、多样性和高价值。从这一点来看,对大数据仅仅冠以“大”这一形容词是不全面的,只不过在大数据的4V中,规模相对于 变化和类型这两个特征容易定量,而且即便是单一类型的数据集(例如文本文件),只要有足够的规模 也能称得上大数据。数据的规模越大,通常对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事物演变规律越可信,数据分析的结果 也越有代表性,因此对大数据这一词汇突出其规模大这一特征也是可理解的。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的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 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的特点表象为不在意数据的杂 乱,但强调数据的量;不要求数据精准,但看重其代表性;不刻意追求因果关系,但重视规律总结。这 一模式不仅用于科学研究,更多的会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从复杂现象中透视本质的有用工具。有人担心 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强调了有章可循,可能会妨碍创新。事实上检验技术创 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不是看是否使用新的模式或颠覆性技术,而是看应用领域的开拓和市 场上的引领,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符合客观规律。苹果公司的iPhone用触摸屏代替键盘并开发了App St ore应用商店,完善了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开创了移动智能终端时代,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顺应并引 导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是大数据思维与创新文化结合的范例。大数据还是一个新学科,大数据技术是 指设计用于高速收集、发现和分析从多种类型的大规模数据中提取经济价值的新一代技术和体系,涉及 数据存储、合并压缩、清洗过滤、格式转换、统计分析、知识发现、可视呈现、关联规则、分类聚类、 序列路径和决策支持等技术。大数据将带动起大数据产业和市场,包括服务器、存储器、联网设备、软 件与服务。总之,大数据服务业属性大于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直接产业的影响,社会效益 大于直接经济效益。大数据影响之大和受到广泛重视也正是因其溢出效应明显。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数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指难以用日常的软件工具在许可的时间内对有关内容进行集合的各类数据 B. 大数据是伴随着各种现代信息量剧增、各行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各类信息资源属性日益明晰而开发的 C.大数据不仅仅在于数字“大”,而且还有增长变化快、品种类型多、价值高等特征 D.大数据分析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与对数据挖掘所得到事物演变规律的可信度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类型有多样性,能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的为结构型数据,否则为非结构型数据 B.大数据可以催生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这种模式应用广泛,并能从事物复杂的现象中透视其本质,因此说大数据也是一种方法 C.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技术涉及领域众多,带动的产业市场广泛,从而受到广泛重视,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D.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不仅不会影响创新,反而有利于开拓和引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大数据运用的一项是 A.某市市民上街反对“PX化工项目”上马,就在市民集会前一周,有关该项目的百度搜索关注度剧增。 B.某学校对全校4 000名学生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结合平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当面谈话或 家访,并及时更新有关资料。 C.某数讯公司掌握了2万部电影、6万名艺人、4 000位导演的数据资料,并能对微博关注影视娱乐的 1.2亿人进行偏好分析。 D.某商业机构基于每月几千万的网络购物数据,结合网络产品的大众评分,开发搜索引擎“南方神”, 供在线购物者浏览,在线购物人数增加一成多。 答案及解析 (1)A、“大数据是”“对有关内容进行集合的各类数据”错,原文第二段是说“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故选A. (2)C “从而受到广泛重视,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错,原文第四段是“大数据影响之大和受到广泛重视也正是因其溢出效应明显”.故选C. (3)B、根据文意,B项所指数据不符合大数据的特征.原文第二段关于大数据的表述为“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权威的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B项“某学校对全校4 000名学生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属于一般的简单数据运用.不符合。故选B。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培厚“精神新土层”,迎接“新集体生活” 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本200多页的书。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标准”;网站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肤浅,告别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观点》2015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新集体生活”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张扬。 B.在“新集体生活”中,即便是发表一些不太靠谱的主张,也有可能从中得到共鸣。 C.“新集体生活”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使网络文化更为繁荣。 D.“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明辨是非,去粗取精,才能获得文化的精髓。 (2)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底,我国国民的阅读量平均每人每日阅读近6篇,一个月电子的阅读量就等于200多页一本书, 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但并不能就说国民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 B.网络中的搜索技术、社交平台,海量信息与无界交流,都可以随意掌握在人们手中,正可谓“摊开你 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互联网或许可成为人们文化精神中的“天堂”。 C.微信公号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常用些劲爆的词汇,增添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 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D.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在尚未走出自身困境的同时,又踏进纷繁浩瀚的信息时代,这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着力促进文化活力的迸发。 (3)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同美国教授马克?鲍尔莱恩的《最愚蠢的一代》里的观点,对当代年经低头族迷恋社交网络感到担忧,认为人不能迷失在网络中,丢失“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 B.互联网带着人们走进“新集体生活”,人们不再受时空阻隔,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生活与观点,随时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使人个性得到张扬,也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 C.本文作者思路缜密,语言含蓄典雅,旁征博引,针对当今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独有文化深入思考,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力,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对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作者并没有过分的担忧,而是用自己的看法加以引导,提醒人们应注意涵养文化,增厚“精神新土层”,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防止精神的匮乏,警戒文化沙漠时代的出现。 答案及解析 (1)C “使网络文化更为繁荣”属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2)A “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业余生活”错误,与原文第一段中“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相悖。 (3)C “语言含蓄典雅”有误,本文的语言并不含蓄,也不追求典雅,作者在表达观点,论证观点时的语言自然明晰。 ![]()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展现了中国与共同担当的使命感,表明了中国为推动发展做出更大努力的决心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遗产将中国大运河列入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46个遗产项目 C.“一号文件”的颁布,让我们举全国之力造福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坚持做到总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 D.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决定对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 【分析】 A.搭配不当,“展现了…表明了…”的主语不应该是“世界互联网大会”,而是“中国举办…大会”这件 事,删除“在”与“的”; B.成分残缺,“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缺少主语,在“成为”前加上“大运河”; C.语序不当,“造福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逻辑顺序不对,应是“强化农业、惠及农村、造福农民”; D.表述正确。故选:D。 文章来源网络,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感谢您的支持与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