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月考最好的方式就是拿月考试卷练一练,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假期期间好好练一下哦! ![]() 人教版 | 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村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够刻困难、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囚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村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刘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逵。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园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題或是钤印一一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統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枃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結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典同度构中园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自《人喉日报》2016年02月21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B.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D.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能论证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的出现同期,从现存最早石刻“石鼓文”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园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谜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瘡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靜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刚圆又缺的月尧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淡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燕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 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啷个高貴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衬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皇的紅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斷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乜见不到了。 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胧。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給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戒熱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擴编自《数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优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貴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壹化规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踐。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罔黄河流域,以观蔡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持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戰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造的最根本原因。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宇造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鳶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约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測与利用的水平乜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硝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規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极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一些現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谇,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根于农寧耢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内”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責;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田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園,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备,被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鋪承、传播和弘扬了传蜣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讧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規樘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現在所提倡的重视向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合,也就意嗥着它仍旧具有权强的現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透代表作,除了衰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貢献。对于促进人美文化多样性发展,右非常大的念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永。因此,中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脅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遼条件硝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液发其积极蚀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中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述了“二十四节气”中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义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度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篮定,上半年在8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9.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资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龊、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饯四十万,会有绪服者呷门,自言“五世来葬,匙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郇中口千余,以饷還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乎,上《宝剑易》。后笕嘉叹,诏示学士李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充使,国觇虏情。还,上疏曰:“驀倦播成久矣威感解和以仗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下诚舵岁发和贵使而钦放常不从则其下必浸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猾,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姿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身质勒部落盛强,款塞剧和,元振即牙整与计事,会大西雪,无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歡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桭夜遞,元振不听,坚卧梦为不疑者。明日,素服狂吊,遁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返,扬言迎卫。进至其怅,修吊贈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奘葛感义,更逄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睹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成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遷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快快不得志,邐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删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蕃首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倦徭戍久矣咸解和以钦陵做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B.吐蕃倦徭成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厢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C.吐蕃倦徭戍久矣咸解和八以钦陵欲裂四专制其国做未归款/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D.吐蕃倦徭戍久矣/成愿解和以铁陵裂四镇传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面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B.“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暑,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之C.“锿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D.“太子少保”是臬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震不拘小节。他在太学时曾将四十万钱送给陌生人;在任上曾将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郭頠具谋略。在对待吐蕃问题上,郭能献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后来事情果如其所料,吐蕃内部发生变故,其首领被诛杀。 C.郭震结局凄凉。他因得罪唐玄宗而差点被杀,后被滤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震快快不得志,在半道病死 D.郭震有胆有识。娑葛认为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跑,郭震没有听从,认为应当毫不怀疑地坚守营垒对敌 13.把文中画機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素所为文章,上《宝剑篇》.(5分) 译文: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珠冽。(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桃花罗隐 暖触衣襟漠香,间梅遷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 不第”。②文君酒:“一曲风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⑧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E.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15.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 忘记了空间 “( )”一忘记了时闻。主客皆进入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2)《诗经·氓》中女子因婚事推迟而对氓进行解释的诗句“( ),( ) ”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