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17高考,相信有不少同学为现代文阅读头疼,要么读不懂,要么不会答。今天小编就从答题技巧这个方面来讲一下现代文阅读,至于读不懂这个问题,只能是去找文章精度培养语感了。 要领:所有答案,皆在文章;所有答法,题干之上 1.注意文章题目(能够显示主题,要把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2.理清线索思路(事物,时间,地点,思想情感) 3.重视议论抒情(它能揭示主题,表明观点和态度) 4.明确表达特色(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修辞使用) 5.联系时代背景(现实背景、时代背景,以小见大,把握情感) 6.结合具体环境(塑造氛围,体现情感,把握人物,上下照应,深化主题) 7.品味传神语言(分析人物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把握性格特征与思想情感) 8.理解中心主旨(围绕中心展开,为中心服务) 举三反一找规律,举一反三提成绩。 一、 常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示例1.2009年全国卷一《彩色的荒漠》 题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江人充满激情,不畏难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示例2.2008年辽宁卷《雨韵》 题17.怎样理解“雨韵” 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答案: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手法作用题答题格式:找出手法+具体解释+作用效果 二、谋篇布局 示例1: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题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3~10段分写:3、4、5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所见所感;6~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1、12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2: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 题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做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②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谋篇布局题答题格式:结构方式+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选材组材方式 三、人称使用 示例1:2006年四川《乡村的瓦》 题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乡村的瓦由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与我进行面对面直接地对话,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示例2:2006辽宁《杨柳》 题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人称使用题答题格式:使用了什么人称+人称特点+表达效果 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示例1:2008全国卷一《阳关古道苍凉美》 题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析:注意形象语句的本义(比喻)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突然:反差和惊喜)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解析:注意前因后果的关联义(感受变化的原由:文化意义);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亲近温暖的感觉)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和诗人。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解析:注意前因后果的关联义(将军士兵与哲学家诗人的关联)。 示例2:2008全国卷2《马樱花》 题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案: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解析:前因后果的关联义,形象语句的本义(空谷足音:孤独而清晰的脚步声)。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答案: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樱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解析: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喜悦幸福),含蓄句子的明晓义(托物抒情) 词语句子理解题答题格式:本义+具体含义+深层含义+分析解释 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示例1:2009年全国一《彩色的荒漠》 题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 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 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示例2:2009年江西《木车的激情》 题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句子作用题答题格式:内容+主旨+结构+表达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