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的年代,过年还是被爸妈牵着手,去年货街买年货;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约上三五小孩,拿着爆竹在巷子里放;饭点的时候就随爸妈拎着年货挨家挨户走亲戚、访朋友,从初一到初七,一路吃到年底,一路拜到年底。哦,对了,还有家里一定要贴上年画!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谁发来贺电 随着电视的普及,春晚的兴起,大家知道了可以在电视上听到“某某发来了贺信、贺电”。通过电台电视台节目表达过年祝福,绝对高端大气上档次。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话传真情 电话线扯入寻常百姓家。“爸妈,过年好。”远隔万里的亲朋好友,大年三十晚上哪怕说上一句话,也让人倍感温暖。 上世纪90年代BP机上的“521” BP机绝对潮爆,别在腰间的小屏幕,比现在的土豪金还土豪金,听到“BBBB”声四处找电话绝对拉轰。除夕夜,坚持不懈拨入寻呼台,还记得BP机的内容是如何编辑的吗?“把3326、521发给最心爱的她(他)”。 千禧年后短信比人忙 手机短信迅速上位,成为新年祝福的新潮载体。但除夕夜的信息可不是你想发就能发出去的。除夕的祝福初二到,很正常。 2010后手机QQ拜年 手机上网已成潮流,手机QQ拜年成为趋势。高端一点的还搞起了视频聊天拜年~~ 2010-2012微博@一大片 微博崛起,过年期间,微博刷屏的祝福,都是一句拜年话@一大片,再转发一大片,不花钱又热闹。 2013微信语音传情 微信后浪推前浪。一段音频,送给亲朋好友,真情及时传递。 2014电视拜年 国家领导、地方政府、名人明星等通过电视拜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向全国人民传达新年的祝福。 2015红包拜年 移动支付的兴起,拜年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大家开始用手机来相互转发红包,以代替往日的见面红包。不拘红包大小,多少,只为图个热闹喜庆。 你更喜欢哪种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