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2017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解析(一)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将常见古文化常识纳入考试内容,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重常见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下面小编整理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 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参考答案
    1.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3.C(“迁”表示官员的调动,可升可降,左迁是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
    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 “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6. D(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谥号”,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7.C(“除”,任命官职。)
    8.C “视事” 指官员到任到职。“致政”与““致仕””一样,则指官员辞官或退休。
    9.C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0. 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D【解析】“旦日”有“初一”、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12. 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3. 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4.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15.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6.A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7.B(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A(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20. 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21. D(“朕” 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