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 邹兆峰 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句子,多数都是复句,如果不能根据文言文复句的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往往会翻译不准确甚至出错。例如,文言文翻译题: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错误的译文:哥哥说:“无论弟弟不能砍柴,还是能砍柴.都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正确的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错误的译文把“无论”当成了现代汉语的“无论”来理解,因而把引号中的复句当成了条件关系,实际上“无论”在此处当“且不说”讲,是表递进的关系连词。 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点应特别应该注意:一是古今关联词差异较大,不可混为一谈;二是意合法的复句较多,必须分清分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句意。下面分别阐述。 一、文言文复句的类型,大致和现代文一致,但关联词往往不同,下面我系统地总结文言复句的关联词以及所表关系。 1.并列关系,多用“亦”“而”连接。如: (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璧。(《史记·廉蔺列传》) [译文:秦国不把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把璧给秦国。] (2)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译文:不是死了便是迁走了,只有我靠着捕蛇还留了下来。] 2.承接关系,多用“于是”“则”“乃”“因”“而”“斯”等关联词语。如: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尝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蔺列传》) [译文:相如考虑秦王虽然斋戒,一定会背弃约定,不会补偿赵国城池,于是让随从穿着破衣服,揣着璧玉,从小道逃跑。]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译文:我正心惊想回去,这时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3.选择关系,常用“……或……”“孰与”“宁……将……”“将”“抑”“其”等关联词语。如: (1)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译文: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是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不了解马呢?] 4.递进关系,多用“尚(且、犹)……况……”“且”“微独……”等关联词语。如: (1)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 [译文:不仅赵国,各诸侯国受封的子孙还有在位的吗?) 5.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多用“虽”(唯)、“纵”,后一分句多用“然”“而”“顾”“抑”。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还要蓝。 6.因果关系,多用“以”“故”“是故”“是以”等关联词语。如: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璧,故臣复取璧(《廉》) [译文:我看大王没有补偿赵王城的意图,因此我又拿到了璧玉。] 文言文中的“故”,有时只是把上下文衔接起来,并不表示因果关系,译时可灵活掌握。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此句中的“故”只表示衔接,不能翻译成“因此”。 7.假设关系,多用“若”“苟”“设”“使”“向”“诚”“即”“则”“而”等。如: (1)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战国策·赵策三) (译文:赵国果真派使臣尊奉秦昭王称帝,秦国一定喜欢,撤兵离开。] 8。条件关系,常用“乃”“则”“无”等关联词语。如: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一定有我的老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二、文言文中的紧缩复句很多,主要关联词语是“而”“则”,这两个虚词用法灵活,必须根据前后文意适当翻译。如: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用斧锯加工,就会变直;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锋利。] 这是表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 (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译文:担子重,而且路程远。] 这是表递进关系的紧缩复句。 (3)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译文:只要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这是表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 (4)欲速则不达。(《论语》) [译文: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这是转折关系的紧缩复句。 三、文言文中很多复句不用关联词,而是靠意合连接,译时不细加分析,就会造成误解;有时,非增加必要的关联词语不可,否则便会使句意晦涩。例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译文一:土堆积成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 [译文二: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兴起来……] [译文二]缺乏关联词语,显得前后脱节;[译文一]用“就”关联,理解为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都可以。总之,在翻译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分句间的关系,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