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福建省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科试卷及参考答案(2)

高中二年语文科评分细则
    1.B【解析】A.张冠李戴,“南朝时文学……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错误。由原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知,应是萧绎所说的“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C.“开始关注”说法错误,文中说“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没有说“开始关注”;“强调”有误,原文为“关涉”。
    D.原文说“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选项中“忽视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文意不符。故选B。
    2.B【解析】B.“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没有表明是文学自觉的成熟。故选B。
    3. D【解析】D.郭象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
    4.(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若学生写文章为并列式结构亦可得分)(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使论证更明晰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一点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
    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5.《兰亭集序》:(1)文体特征鲜明。文章交代了诗集的由来、作诗的情形、成书的经过、编集的目的,具有“序”这一文体的一般特征。(2)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文章对仗整齐、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音韵和谐,文简而意深,富有表现力。(3)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评分细则:每一点2分,每一个点中概括的内容1分,结合文章分析1分,写出2点即可)
    《归去来兮辞》:(1)文体特征鲜明。文章句式灵活,形式也较自由,富于抒情气息,具有“辞”这一文体的一般特征。(2)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文中多用借物喻人、对偶等手法,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3)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评分细则:每一点2分,每一个点中概括的内容1分,结合文章分析1分,写出2点即可)
    【解析】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文体特征鲜明;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作品具有文学性,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按照这些特征分析作品即可。
    6.C【解析】没有责备之意,只是借此对小秦进行教育。
    7.B【解析】后文有交代“哦,我想歇歇”,所以选项中“他寒冷饥饿之下无法再坚持继续往前走”的说法有误,且“小秦猛然摔倒后倒下睡着了”这一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引出后文小秦被朱总司令救起并教育的事件,以表现朱总司令的形象。
    8.①在老同志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东西怎么办之后,小秦发觉自己似乎有不对之处,但还是为自己找原因。
    ②在老同志鼓舞他,以前行的目标和革命的将来引导他之后,小秦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及革命的将来(或思索自己对革命的责任;或觉得自己应该奋力向前)(老同志的话中,有写到“前行的目标”或“革命的将来”均可得分。)
    ③老同志以挑重担子的肩膀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话,让小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评分细则:每一点中,简要概括老同志的话1分,分析小秦的思想认识1分)
    9.(1)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指的是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给作家的限制。(1分)(有写到“篇幅短小”即可得1分)
    (2)表演者的“美妙创造”指的是作家在短小的篇幅中进行的艺术创造。(“短小的篇幅中”“艺术创造”都要写到)。(1分)
    ①从选材上看。小说只是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通过紧凑的情节,集中地表现主题。(或小说主要叙述朱总司令救助教育小秦这一短小精炼的故事,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主题。)
    ②从结构上看。小说设置小秦摔倒睡着后被朱总司令救助这一巧合,把前后情节巧妙地缝合在一起,有效地服务主题。
    ③从塑造人物上看。小说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细节,以点带面,凸显朱总司令的高尚品德。
    ④从叙事视角的选择上看,文章通过“小秦”这一小战士的视角,串起了几个片段,压缩了作品的篇幅,使文章情节更紧凑集中。(或:文章选择“小秦”这一有限视角,有助于剪裁故事、突出重点,使文章情节更紧凑集中。)
    (评分细则:以上4个小点若能答到其中的两点即可,一点2分。每一个点需分析对才可得2分,单写出“从人物上看”或“从结构上看”等概括性的词语而没有分析对不能得分。若没有写前面的“从选材上看”“从结构上看”这些概括性的词语但后面分析得对,本点亦可得2分。本题需要分析小说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进行美妙的创造,不能忽略“有限的篇幅”。如学生从小秦视角的角度分析,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不得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B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前者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动词“求得”。C项前者是“可是”,后者是“你的”。D项前者是“对的”,后者是“这样”。故选B。
    11.D【解析】D项和例句一样,名作动,烛,点蜡烛;爪,用指甲抠。A项,形作动,远离。B项名作状,时常。C项使动用法,使愉快。故选D。
    12.C【解析】“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则:那么,应放句首,排除A、D两项。“犹”,尚且,应放句首,排除B、D两项。故选C。
    原句: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翻译:况且为他免除死刑了呢?因为有免除了死刑的,就知道如果不去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常常为他们求得生路的,尚且还枉杀人;而世人常常求他们死。
    13.A【解析】文中的“穷”是“贫穷”,“人穷则反本”的“穷”是“困窘没有出路”。 故选A。
    14.C【解析】C项“父亲就将这番话说给他听”错,应该是父亲叫母亲转述这番话。故选C。
    15.(1)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评分细则:不必,不一定;要,重要;博,普遍、遍及。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2)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庭院的四周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评分细则:垣墙,名作动,砌上墙;垣墙周庭,省略、倒装;当,对着;洞然,明亮(的样子)。以上四处各1分)
    16.①知道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②知道父亲能赡养父母;③知道父亲内心仁厚。(评分细则:从语段中“知其父‘廉而好施’”、“知其父‘能养’”、“知其父‘心厚于仁者’”可以得出答案,每个点各1分。 )
    参考译文:
    我不幸,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寒,还要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抚养我,教育我,让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乐于结交朋友。他的俸禄少,常常没有剩余,说:‘不要让我因为钱财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以覆盖的一片瓦,可以耕种的一垄地,可以用以生存的家产。我依靠什么来守节呢?我对你的父亲了解一二,因而将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从我成为你家媳妇之后,来不及侍奉我的婆婆,但我知道你的父亲赡养父母。你自幼失去了父亲,我不能断定你以后是否会有所成就,但是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的父亲刚刚为他的母亲守完丧满一年。每到岁末祭祀的时候,他总会哭泣,说:‘祭品再丰盛,也不如微薄的赡养。’有时准备了酒水美食,又哭泣道:‘过去常常不够吃,现在有富余的,又哪能让她吃到呢?’刚开始我见到这样的情况,以为他是刚刚守完丧才这样。后来常常如此,一直到他临终前,没有不这样的。我虽然来不及侍养婆婆,但由此可以知道你的父亲能侍奉父母。你的父亲为官时,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批阅官文时,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原因,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刑的案件,我想免除他的死刑却不行。’我说:‘可以为死囚求得生路吗?’他说:‘想要给他求一条生路却不能免除他的死刑,那么死者与我都没有遗憾了;况且为他免除死刑了呢?因为有免除了死刑的,就知道如果不去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常常为他们求得生路的,尚且还枉杀人;而世人常常求他们死。’他回头看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就指着你感叹道:‘术人说我在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真的,我就来不及看到我的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你要将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日里教育其他的子弟时,也常常说这些话,我已经听得很熟了,所以能记得很详细。他在外面如何,我不知道;他在家,从不夸耀做作,他这样做,是真的发自于内心。唉!他内心很看重仁爱。从这个方面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你要用这些勉励自己啊!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我没什么能教育你,这都是你父亲的心愿。”我哭着记下了母亲的教诲,不敢忘记。
    17.C【解析】C项中“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这一说法错误,这里的“空”是“只是”之意,句意:只凭纸上几行字。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故选C。
    18.(1)相同: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
    (2)不同:①《致酒行》结尾,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施展抱负的心情。诗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
    ②《将进酒》结尾,表达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诗人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慷慨豪迈、纵情享乐之情亦可)。
    (评分细则:相同点2分。《致酒行》分析2分:其中概括情感“积极进取”或“施展抱负”,1分;划线句的理解1分。《将进酒》分析2分:其中概括情感1分;句子理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致酒行》一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19.(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0.答案:构成:由4个“把.......冻成”构成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
    表达效果:①排比句行文,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②用石头、流水、云雾、太阳集中强调了珠峰由下而上冷的强烈程度和广度,展现了冷的巨大力量和惊人气势,强化了作者对珠峰的惊叹之情。
    (评分细则:写出构成的内容得1分,“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中若能写出两个即可得1分;写出表达效果第一点得1分,第二点2分,其中内容1分,作者的情感1分。)
    21.①加倍放大了它的艰险②所有的动物都不理它③但它也最孤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