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阶段(二)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但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襄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人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与科学属于理论命题,其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文学虽与二者有所不同,但也要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
    B. 人们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C. 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不仅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D.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岱年认同“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的观点后,指出了“立其诚”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B. 人在观察现象时,常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时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C. “修辞立其诚”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热衷故弄玄虚等不良文风,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D. 材料二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的道理。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B.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C. 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D.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王国维《人间词话》
    4. 张岱年先生认为人们“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发言著论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修辞立其诚”的准则。
    【答案】1. A    2. D    3. A    
    4. ①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  ②“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    
    5. ①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②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 ③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错,文中是“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选项曲解文意。
    C.“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错,文中是说“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崇”“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选项因果颠倒。
    D.“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错,原文为“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与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的要求不矛盾。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运用了没有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张“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的观点
    A.表达的意思是文章的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最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强调的是(写)文章的重要意义。
    C.强调好文章应当以道理为主体。
    D.意思是下笔之前要先立意,这是不可动摇的法则;情趣出乎法则之外,这就是变化的巧妙了。说明创作必须先立意,同时也要注意不墨守成规,而应富于变化。这与材料二主要观点相去较远。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可知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但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可知“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第二段“‘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可知应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结合材料二第四段“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最后一段“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可知应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
    结合材料二第五段“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材料一倒数第三段“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应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被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 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 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 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 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 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 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D. 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8. 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9. ①使用方言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善用修辞,语言凝练传神。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语言幽默,富有津味相声特色。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等语句,调侃式地表现了蓝眼此时心中的自嘲之意,暗示了蓝眼尴尬处境的同时又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不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情节的能力。
    C.“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不是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线索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线索:分析小说的线索需要理清小说的思路,由题目可知,小说是以蓝眼为主要人物,从开头到“十八两便成交了”叙述蓝眼买真画;从“打这天起”到“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叙述蓝眼被流言闲语困扰;从“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到“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叙述蓝眼买假画;从“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到“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叙述蓝眼发现上当;从“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到“蓝眼卷起被被卷儿离开了裕成公”,叙述蓝眼离开裕成公。因此,小说的明线是通过描写蓝眼在鉴定一幅大涤子的画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
    同时,小说还有一条暗线,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交代“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作者在写蓝眼看画的同时,也在最后交代了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由“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可以概括出: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所以,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是小说的暗线,其实小说的情节也被这条暗线所串联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好处:小说通过明线来叙述故事,暗线则穿插期间,最后两条线在结尾汇合在一起,通过“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让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节奏更快,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一篇短篇小说显得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增强读者的阅读动力。其次,小说让两条线索形成对照,写出了作为看假画的蓝眼与造假画的黄三爷之间的斗法,突出了蓝眼鉴赏技术高和黄三爷造假技术高的不同形象特征,而最后小说的结局则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高手”过招,既是“真伪”的较量,也是人心的博弈。作者塑造这样的“世俗奇人”,展现特定社会生活中的人物风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蓝眼》这篇小说语言的精当性可以从方言、修辞、幽默等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作为津味儿小说家代表的冯骥才,在这篇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如“听赛没听”“嘛能耐”“竟赛根棍子”“那可毁了”“卷起被被卷儿”等,这些方言的运用,就揭示小说发生的地域,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
    其次,小说运用比喻修辞,让文章的表达更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地刻画造假人的狡猾,给读者一种具体、可直观感受的感觉。
    最后,语言幽默,富有津味相声特色。这篇小说的语言内涵丰富,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画当真画,引人深思。再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写出蓝眼在将两幅画挂在一起时看出后买的画是假画时内心对自己的失望,既写出蓝眼的尴尬处境,又让人忍俊不禁。而且用“捏”和“抻”这两个动词,传神地展现了看假画和造假画这两类人的关系,极具表现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武王侵随,使蘧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栓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癡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裡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编自《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B.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C.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D.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师,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辅佐君主的官职。北周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B. “随人使少师董成”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成”字含义不同。
    C. “少师得其君”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D. “故务其三时”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王想攻打随国,但由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的关系比较好,又有季梁的出谋划策,所以楚王又不敢轻举妄动。
    B. 斗伯比认为扩张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的做法不可取,这样会使邻国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
    C. 楚王采纳了斗伯比的“欲擒故纵,骄兵必败”的策略来对付随国,被季梁识破,由此可以看出季梁的聪明才干。
    D. 季梁的观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能使“随侯惧而修政”,由此也可以看出随侯是一位善于听取谏言的君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②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14. 随侯与季梁对取信于鬼神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①楚军的疲弱,可能是引诱我们上当,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无道。
    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仍纵情享乐,祝史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我不知道这样做如何能抵抗大国啊。    
    14. 随侯认为上供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的牲畜,丰盛的黍稷便能取信于鬼神,而季梁认为取信于鬼神的前提是取信于民,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才能真正取信于鬼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也没有了主人,国君虽然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
    “今民各有心”,“今”,表时间的状语,一般位于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C。
    “而鬼神乏主”,“主”作“乏”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君虽独丰”,“君”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随人使少师董成”中“成”,和谈。句意: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成”,形成,成为。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C.“含义相同”错误。
    “少师得其君”中“得”,得到。句意: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
    “吾得兄事之”中“得”,应该,应当。句意: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D.正确。
    “故务其三时”中“务”,从事,致力于。句意:因此春、夏、秋三季都努力于农耕。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务”,从事,致力于。句意: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的关系比较好”错误。“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告诉我们,因为楚国对汉东小国的威胁,迫使汉东小国组成军事联盟,因为利益才组合一起,所以很难离间。并不能说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关系好。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羸”,疲弱;“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国、大国;“敌”,抵抗。
    ②“馁”,挨饿;“逞欲”,纵情享乐;“矫举”,诈称,谎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吾牲栓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分析可知,随侯认为上供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的牲畜,丰盛的黍稷便能取信于鬼神。
    结合“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分析可知,季梁认为取信于鬼神的前提是取信于民,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才能真正取信于鬼神。
    参考译文:
    楚武王入侵随国,先派薳章去求和。把军队驻扎在瑕地以等待结果。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
    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东边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害怕因而共同来对付我们,所以就难于离间了。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狂妄,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狂妄。”楚国大夫熊率且比说:“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
    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准备答应。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惫懈怠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国君何必急于出兵?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放纵无度。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边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不欺地祝祷,这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怎样行得通。”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圣王先团结百姓,而后才致力于神明。所以在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长,并没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种优良品种。在奉献黍稷的时候祷告说‘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这是说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美酒又好又清’,这是说他们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没有坏心眼。所谓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没有邪念。因此春、夏、秋三季都努力于农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这些行为来祭告神明。这样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也没有了主人,国君虽然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国君您还是(先)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或许就能免于祸难。”
    随侯感到恐惧,从而修明政治,楚国就没有敢再来攻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汪藻①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②传杯④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宋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②闲却:空闲。③传杯:互相传递酒杯敬酒,指聚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着重写景,首两句是词人于窗前遥望所见,突出了环境的寒、静。
    B. “梅影横窗瘦”中“瘦”所蕴含的意义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的“瘦”不同。
    C. 下片前两句是说霜天本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候,但词人却并没有饮酒的兴致。
    D. 全词借景抒情,用笔含蓄,暗含了词人厌恶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之志。
    16. 有人将“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改为“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你认为改句好还是原句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15. B    16. 原句好。
    ①“乱”字极言鸦之多,聒噪之甚。“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相比于“晓鸦啼”感情更加强烈,突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恶。
    ②“归兴浓于酒”一句直抒胸臆,若改为“归梦浓于酒”则成为梦后心境,与“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矛盾,在表达上不如“归兴浓于酒”强烈,且后两句是对“闲却传杯手”的回答,若改为“归梦”则无法照应前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不同”错误。“梅影横窗瘦”句以梅花点明时节,以“梅瘦”表现词人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含义相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意思是一群“乱鸦”的啼叫叫人痛恨,我思归的念头比霜天思酒还要浓厚。
    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对于此刻被贬谪的词人来说,这群乱叫的乌鸦就像官场上那些小人的叫嚣一样让人讨厌,因此“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全词唯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由此,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末二句是对“闲却传杯手”的回答,一个“乱”字感情强烈,突出了对官场的厌恶。
    而“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意思是早晨乌鸦的啼叫将词人从归梦中唤醒,想要归去的念头比酒还要浓烈。这里用“归梦”直接点出情感,属于直抒胸臆;而“鸦”在此句中就是指乌鸦,没有其他含义。此句虽写出归隐后的愉悦,却不能突出对官场的厌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了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2)古诗词中,“眼泪”和“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答案】    ①.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②.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③. 不见复关    ④. 泣涕涟涟    ⑤.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⑥.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腓”“涕”“涟”“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险些被野蛮芟除绝灭。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________①________。一把冲天大火,关关的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喈喈的仓庚,由哀鸣归于死寂;夭夭的桃花,滚滚的蔓草,青青的绿竹,绵绵的葛藟,被火舌舔成了灰烬。倘若《诗经》遭此劫难从此湮没亡佚,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那么,没有诗源润泽的中国文明将是多么乏味、枯瘠。
    文献记载,孔子编订《诗经》后,传给弟子子夏,数度辗转由大儒荀子传给了毛亨。但到了毛亨这儿,历史之河陡起滔天巨浪,《诗》《书》被秦帝下令焚毁,而保存传承者面临身死族灭的命运。向秦始皇献此毒计的是丞相李斯,李斯与韩非、毛亨同为荀子的弟子,韩非为李斯所害,毛亨的处境也________②________,他被迫亡命他乡,一路寻寻觅觅,最后在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河间)落下脚来。民间传说他在居所挖了地窖,将《诗经》刻在四壁上。毛亨作为一代大儒、《诗经》的嫡传人,肯定将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早已烂熟于心了。
    毛苌从此在河间一带广泛传播《诗经》,撒播了诗的种子。河间成为“毛诗”的发祥地,毛公最早居住并传播《诗经》的村庄被称作诗经村。这独特的名字散发出诗的芬芳,诵之令人________③________。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下面句中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
    B. 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 曹植在建安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艺术精湛,钟嵘《诗品》誉之为“诗中之圣”。
    D.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答案】18. ①首当其冲  ②岌岌可危  ③齿颊生香    
    19. ①前后分句分别用四个“……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②突出了《诗经》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侧面烘托出秦始皇毁灭《诗经》的危害。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把冲天大火,关关的雎鸠,腰腰的草虫,交交的黄鸟,……被火舌舔成了灰烬”可知,本句的意思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诗经》最先受到遇到灾难,所以可用成语“首当其冲”,解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第二空,根据“韩非为李斯所害”和“毛亨处境也”的“也”字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毛亨的处境也非常危险,所以可用成语“岌岌可危”,解释为: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诵读诗歌时的感受;再结合“散发出诗的芬芳”可以推出,该成语的意思是诵读之后会让人产生美感,所以可用成语“齿颊生香”,解释为:吃了美味食品后,牙齿和两颊逐渐感到香甜的味道。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中共有“关关的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喈喈的仓庚”和“夭夭的桃花,滚滚的蔓草,青青的绿竹,绵绵的葛藟”两处排比句,都是由“……的……”的句式构成的,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富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旋律美。
    “关关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等排比句中列举的内容都是出自于《诗经》中的语句,作者以此突出了《诗经》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优秀的作品竟遭到了“焚书坑儒”的破坏,从侧面烘托出秦始皇毁灭《诗经》的危害。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的称谓。
    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C.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的称谓;
    D.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表明,大概45%的食客会因为口感而影响对食物的喜爱度,68%的人则认为口感会给人带来更愉悦的食品体验。干嚼咖啡虽然“硬核”,但是却可以带给人类喜爱的硬脆与酥脆感。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_________①_________,譬如:苹果、胡萝卜、生菜,都是越脆越新鲜。而人们都喜欢新鲜的食物,所以任何有脆感体验的进食行为均会让大脑产生快感,创造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干嚼咖啡”等进食行为可以减压的另一个原因是声音。当我们咬脆的食物时,牙齿咀嚼产生的震动会传到耳朵,所以_________②_________。牛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人类听到自己吃东西的回音越大,心理会觉得越好吃。因为脆的食物不仅能刺激味觉和听觉,还可以刺激嗅觉,所以只要某一食物本身味道不可口,但它的脆性也能让人愉悦感。
    嘴部的咀嚼动作不但可以带来快乐,_________③_________,研究表明,咀嚼动作可以让人脑的反应时间缩短近10%,因为嘴部咀嚼时会刺激前额叶皮质及右侧海马体,使掌管移动和注意力的区域处于活跃状态,因此能瞬间让注意力与记忆力提升。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脆的食物就是新鲜的  ②我们会听到并感受到食脆的声音  ③而且可以提升认知功能    
    22. 因为脆的食物不仅能刺激味觉和嗅觉,还可以刺激听觉,所以即使某--食物本身味道不可口,但它的脆性也能让人产生愉悦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后文“譬如:苹果、胡萝卜、生菜,都是越脆越新鲜”可知脆的食物往往新鲜,可以填:脆的食物就是新鲜的。
    第②空,结合前文“当我们咬脆的食物时,牙齿咀嚼产生的震动会传到耳朵”可知我们会听到并感受到脆的食物的声音,可以填:我们会听到并感受到食脆的声音。
    第③空,结合后文“研究表明,咀嚼动作可以让人脑的反应时间缩短近10%”可知嘴部的咀嚼动作可以提升认知功能,结合前文“不但可以带来快乐”句式上可用“而且可以……”,综合起来可以填:而且可以提升认知功能。
    注意字数限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将“嗅觉”与“听觉”互换,根据后面“它的脆性也能……”可知,强调的是“听觉”。
    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只要”改为“即使”。
    三是缺少成分,在“愉悦感”前面加“产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回望新时代的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留下了奋斗者的深深足迹。多少次闯关夺隘,让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多少回攻坚克难,让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取得重大成果;多少个日夜披荆斩棘,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每个人都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找到共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0日)
    材料二: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范晔《后汉书》)
    上述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兴华中学正在举行以“中学生与当今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回顾了近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进步:经济实力提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懈努力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这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现状,它给我们的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提供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机遇。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这就启示我们,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经历艰难坎坷,需要努力拼搏,攻坚克难。材料最后一句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做时代的见证者,更要做时代的开创者、建设者,不辜负伟大时代,让青春更加光彩。
    材料二告诉我们,创建天地那样大的功业,不可能仓促完成;艰难的事业应当逐日积累,才能成功。如果说材料一告诉我们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建立功业的话,那么材料二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要建立功业不能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耐心积累,如此才可能真正成功。可以说,材料一是激励,材料二是提醒,二者相辅相成,告诫青年既应当有雄心、有抱负,也应当小心谨慎,久久为功。
    材料给了一个写作情境,假如你所在的兴华中学正在举行以“中学生与当今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主题词有两个,一个是“中学生”,即包括写作者在内的所有中学生,一个是“当今时代”,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如“当今时代”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给中学生创造了怎样的环境,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如要自立自强,学习本领;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建设祖国的时代使命感;要脚踏实地,重视积累;要勇敢开拓进取,做时代的开创者等等。
    立意:
    1.代中学生要胸怀报国之志,勤奋刻苦学习。
    2.当代中学生要自立自强,不负时代光荣使命。
    3.成功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4.攻坚不畏难,我辈当自强。
    5.我们不只是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