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福建省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2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3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4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1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2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3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有更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意识。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却忽视文学的社会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文”与“笔”,萧绎与强调文需有韵的刘勰不同,他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文体辨析的意识。
    B.《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C.钟嵘《诗品序》评价曹植的成就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D.郭象《庄子注》肯定“物皆自然”,反对造物主,否定“有生于无”。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从上述两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
    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觉得自己肩上挑着的好像是两座山,肩膀被压得钻心地痛;两条腿软绵绵的,抬不起、迈不动,还直打绊子;路,似乎也忽然变得崎岖不平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他咬着牙,挺着脖筋,好不容易跨过了一段烂泥塘,跌跌撞撞地爬上了一块小高地。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说:“……怎么办?”
    “带起走嘛!”答话的是个浓重的四川口音,“锻炼一下子,这娃儿会成为一个好战士的!”
    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大约好些日子没有刮脸了,敦厚的嘴唇上生着一抹浓密的胡茬。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边吃汤边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老同志没再说什么,把他扶着站起来,从背驳壳枪的战士手里拿过一个皮盒子,慢慢打开,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他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在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眼前的镜子一样,为他显现了未来的目标。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这时,小秦又看到了那双温和而又慈祥的眼睛。只见,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了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颤悠悠的担子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向小秦说道:“小同志,赶上前去呀,不要掉队!”说完,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的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步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刚才,那使他感到温暖、引导着他奋力向前的那些情景和那些话,又重新清晰地浮现出来,占满了他的心胸。
    小秦赶上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把肩上的担子扶稳了。就在这一霎时,他又看到了那双眼睛。那眼睛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祥。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1977年5月30日
    (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减)
    文本二:
    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必然对他的文体有一种独到的领悟和把握。王愿坚在观看杂技表演时,真正领悟了短篇小说的艺术规律:“那是一张直径不过一公尺的小圆桌,两个姑娘穿着旱冰鞋在上边翩翩起舞。她们溜冰动作那么从容自如,情绪那么饱满酣畅,比起在北海和昆明湖的冰场上毫不逊色。然而,也正是因为她们是在舞台上,在这一张小圆桌上,尊重了小小桌面的局限,她们的表演更凝练,也更美妙、更动人,成了艺术。于是,在讲了这个节目和我的感受之后,我说:这就是短篇小说。”一百个作家就会有一百种短篇小说的感悟。王愿坚的这一感知,揣摸到的是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和表演者的“美妙创造”。
    (节选自段崇轩《雕塑“信仰”的形象——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现场的情况看,中年红军战士在陷进烂泥之前的一霎,还拼尽全力,把担子扔到了泥潭边上,这样,担子不仅保住了,还成了预示危险的标志。
    B.文中画线句用“接”“放”“试”“吹”“送”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朱总司令体贴入微地照顾小秦的情景,表现了朱总司令的细心、耐心和对革命战士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心。
    C.“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句话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药箱中物品的珍视,还有对小秦没有继续往前走的责备。
    D.小说多次写到朱总司令那双“温和、慈祥”的眼睛,不仅突出朱总司令和蔼的形象,并且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景仰和爱戴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创设了氛围,又衬托出小秦掉队后的孤独烦恼。
    B.小说写小秦猛然摔倒后倒下睡着了,主要是为了突出他寒冷饥饿之下无法再坚持继续往前走。
    C.文中将朱司令的话比作“大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朱总司令的话给小秦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D.文章叙述了小秦掉队后与朱总司令相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整个长征途中并非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8.被救后,小秦的思想认识随着老同志的话语而逐步地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王愿坚对短篇小说的感悟,“揣摸到的是短篇小说的‘局限空间’和表演者的‘美妙创造’”,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7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①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②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①矧shĕn:何况,况且。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及其所之既倦
    B.因指而叹曰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也
    C.而今有余                而母立于兹
    D.使其言然                他植者则不然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尝夜烛治官书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小鸟时来啄食
    C.眄庭柯以怡颜             D.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B.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C.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D.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穷的“穷”指“贫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B.始归的“归”指“女子出嫁”,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意思不同。
    C.死狱的“狱”指“案件”,与《曹刿论战》中 “小大之狱”的“狱”意思相同。
    D.矜饰的“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赖以生存的家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B.欧阳修的父亲每到岁末祭祀或面对酒水美食的时候,想要赡养母亲而母亲已不在,他总会哭泣。欧阳修的母亲由此知道他父亲能侍奉父母。
    C.欧阳修的父亲觉得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此时欧阳修由奶妈抱着在旁边,父亲就将这番话说给他听。
    D.欧阳修的母亲对于平日里父亲教育子弟的话听的很熟,记得很详细,觉得父亲这样做是发自内心,要欧阳修用父亲的话勉励自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4分)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4分)
    16.欧阳修母亲说:“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母亲对父亲有怎样的了解?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②。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③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④呜呃:悲叹。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分写自己客中饮酒和主人奉觞祝酒,呼应题目,同时“零落栖迟”写出了自己飘零流落、滞留异乡的境遇。
    B.诗人以主父偃自比,“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想象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
    C.“空将”两句中的“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
    D.本诗运用了主客对话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
    18.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春江花月夜》中“ ,                 ”写出江水曲折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树林好像雪珠闪烁,营造出一幅梦幻奇景图。
    (2)《燕歌行》中表现与敌人浴血奋战并非为个人功勋,表达诗人对血卧战场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的诗句是“ ,                  。”
    (3)《陈情表》一文,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一句是“               ,                。”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游历中见到树木、河流之后对人生有所感悟的两句是“         ,         。”
    (5)《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            ,             ”,两者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全世界,珠峰最高,被称为“世界之巅”,但是,它的峡谷也最深,成为天下奇观。它一方面最高,一方面又最深,这就加倍扩大了它的雄奇,① 。如此一来,珠峰就不仅仅是伟岸,它还有深不可测的一道道危险。
    珠峰最高,但它也最冷。它的冷,可以把石头冻成钢铁,把流水冻成利刃,把云雾冻成屏障,把太阳冻成雪糕。它因为高,所有的植物都离它而去,躲在山下繁衍生息;②  ,在雪线以下追逐猎物;甚至就连氧气也都躲避着它,让它在半真空状态里忍受煎熬……珠峰最高,         ③                   。它的孤独是所有群山中最最荒凉的孤独,在那里随便询问一枚石子,其答案都是亿万年的寂寞;在那里任意叩问一条冰川,回答都是无言的孤寂。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③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