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专项训练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少安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他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信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散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能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叙述描写孙少安办烧砖窑的事,反映了农村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B.“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因为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里,但她最后对少安做出了让步,并跟一家人一起上手修建砖窑,寥寥几笔,写出秀莲既通情达理又勤快能干的性格。
    C.“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D.“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通过两个人不同的反应,突出了办烧砖窑的事对孙少安的意义重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小说描写少安在被窝里猛然听到外边有说话的声音时的情节,描写极为精彩,表现了孙少安的内心紧张,渲染了一种诡异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对田万江老汉自言自语的心理描写和蹲在地上流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饲养牲口多年有了感情,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感受。
    D.节选文字的语言朴实自然,很多词语和人物对话都富有地域色彩,如“支棱起耳朵”“咱两个拉话吧”“牲灵”“嘴一咧”等。
    3.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4.文中多次写到特定环境,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时芳官又跟了他干娘去洗头。他干娘偏又先叫了他亲女儿洗过了后,才叫芳官洗。芳官见了这般,便说他偏心,“把你女儿剩水给我洗。我一个月的月钱都是你拿着,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给我剩东剩西的。”他干娘羞愧变成恼,便骂他:“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凭你甚么好人,入了这一行,都弄坏了。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么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娘儿两个吵起来。
    袭人忙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不说。”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贱他,如何怪得。”因又向袭人道:“他一月多少钱?以后不如你收了过来照管他,岂不省事?”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讨人骂去了。”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闹了。
    他干娘益发羞愧,便说芳官“没良心,只说我克扣你的钱。”便向他身上拍了几把,芳官越发哭起来。宝玉便走出,袭人忙劝:“作什么?我去说他。”晴雯忙先过来,指他干娘说道:“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给他洗头的东西,我们饶给他东西,你不自臊,还有脸打他。他要还在学里学艺,你也敢打他不成!”那婆子便说:“一日叫娘,终身是母。他排揎我,我就打得!”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听了,忙过来说道:“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
    宝玉恨的用拄杖敲着门槛子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反倒折挫,天长地久,如何是好!”晴雯道:“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
    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底下丝绸撒花袷裤,敞着裤脚,一头乌油似的头发披在脑后,哭的泪人一般。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这会子又不妆扮了,还是这么松怠怠的。”宝玉道:“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手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
    接着司内厨的婆子来问:“晚饭有了,可送不送?”小丫头听了,进来问袭人。袭人笑道:“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钟几下了。”晴雯道:“那劳什子又不知怎么了,又得去收拾。”说着,便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小丫头去了。麝月笑道:“提起淘气,芳官也该打几下。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
    说话之间,便将食具打点现成。一时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一面说,一面忙端起轻轻用口吹。因见芳官在侧,便递与芳官,笑道:“你也学着些伏侍,别一味呆憨呆睡。口劲轻着,别吹上唾沫星儿。”芳官依言果吹了几口,甚妥。
    他干娘也忙端饭在门外伺候。今见芳官吹汤,便忙跑进来笑道:“他不老成,仔细打了碗,让我吹罢。”一面说,一面就接。晴雯忙喊:“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你什么空儿跑到里槁子来了?还不出去。”一面又骂小丫头们:“瞎了眼的,他不知道,你们也该说给他!”小丫头们都说:“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还有你一半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一面说,一面推他出去。阶下几个等空盒家伙的婆子见他出来,都笑道:“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羞的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下去了。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洗头本是极细小的一件事,因为芳官的干娘偏心,引发一场风波,也为日后怡红院的诸多故事埋下了伏笔。
    B.芳官的干娘刻薄势力。她克扣芳官月钱,给她剩东西,甚至讥讽拍打她;等到可以利用,又跑过去巴结她。
    C.芳官和干娘吵架,晴雯责怪芳官嚣张,袭人说各有不是,宝玉则充当护花使者,怜惜芳官少亲无眷受委屈。
    D.叙说吵架事件,语言个性鲜明,动作神态也活灵活现,如“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活画出了宝玉的病态。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抄捡大观园后,王夫人下令把戏班的女孩子们通通赶出大观园。芳官削发为尼,做了栊翠庵尼姑妙玉的徒弟。
    B.红娘是明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人物,她为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君瑞牵线搭桥,被崔夫人知道后责问拷打。
    C.袭人是怡红院四个大丫鬟之首,性格温柔和顺,对宝玉亲昵体贴,又不时规箴防范,故有“袭为钗副”之说。
    D.晴雯心高气傲,脾气耿直,因为赶坠儿、骂丫头等被人抓住把柄,在王熙凤面前添油加醋,病中被赶出大观园。
    7.芳官的形象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劝架是技术活,芳官洗头事件中,麝月为什么能劝说成功?你心目中的麝月是怎样的人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10.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1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
    12.《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
    张大愚
    他从乡下出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踏上了眼前这条笔直宽阔的大路。
    他大步往前走,身后的挎包扑嗒扑嗒地响着。挎包里装着父亲给他装的“干粮”——一捆自种的小葱和几块自磨的豆腐。父亲没给他装菜团子或窝窝头,偏装了这两样东西。他有些不解,但是他相信父亲。父亲做事一向沉着稳健,这样做定有父亲的道理。
    前方闪出一个人。同路就是缘分,他追上那个人,友好地打招呼。两人并肩前行。
    迎面走过来一个推小车的人,看见他俩,满脸堆笑,话密得像推车人的络腮胡子。
    聊了一会儿,推车人把小车停到路边,试着去拆路边的防护墙。他皱眉:公共设施你也拆?推车人尴尬地缩回手,但马上调整了情绪,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掏出一只喷香的烧鸡递给他。他厌恶地别过头去。
    同路人暗暗捏了他一下,过来打圆场。好说好说,少一两块砖看不出来的。推车人把烧鸡转而递给同路人,外加几瓶啤酒。同路人帮着推车人把防护墙上的泡沫砖掀下几块,放到推车人的空车里。
    他一旁看得清楚,感觉胸闷,想说什么,又憋回去了。
    鼻端又有一股香风飘过来,斜刺里杀出一个娇媚的姑娘。帅哥,我们结伴同行吧。姑娘娇声说。他瞥了姑娘一眼,把头扭了过去,表示拒绝。
    跟我走吧,美丽的姑娘。同路人适时开口,声音比姑娘还甜。
    姑娘眼睛亮了,挽住同路人的胳膊。
    你能一直带着我吗?
    能!
    你会答应我的一切要求吗?
    会!
    姑娘很开心,笑得花枝乱颤。不知不觉已是正午。三个人又热又累又饿,就着路边一处阴凉,歇息用餐。他从挎包里取出小葱和豆腐,慢慢地吃起来。同路人则在不远处带着新女友,吃着烧鸡,喝着啤酒,两个人吃得眉开眼笑。
    他心里突然酸溜溜的,嘴里的小葱和豆腐也变了味道。
    再次起程。中途又有人来抠路旁的砖,这次他没阻止,甚至还给来人搭手帮忙。来人拱手致谢,拿出两包烟往他的口袋里塞。他愣了愣,笑纳了。走出几步,他追上对方,退还了烟,又把砖卸下来,放回原处按原样铺好。前方出现了好景致,路旁闪出一片桃园。
    成熟蜜桃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比蜜桃更香甜的是桃林里走出来的女人。女人看见他,眼睛水汪汪的,像两只小蜜桃。
    留下吧,女人说。何必那么辛苦赶路呢。这里什么都有,只要你留下,这桃园,这风景,这绚烂……都是你的。女人轻声呢喃。
    他有些晕眩,张了张嘴,像岸通搁浅约鱼,他转向桃园而去。这时,身后的挎包扑塔扑响了两声,他一激灵,停下脚步,重新回到大路上。
    女人哀怨地叹口气,隐入桃林。同路人和女友怪异地看着他。
    前行的路越来越窄,满地小石子,硌得脚生疼。天开始阴了,倏忽下起了倾盆大雨。
    三个人都慌了,跑进一家商店。店主拿出仅有的一把小伞说:你们三个一起的,到底给谁自己商量吧。
    同路人手快,一把抢过来就跑。女友怒了,追上去就扑打。两个人扭成一个球,滚来滚去,从路基的缺口处滚下去了。哗哗的雨声没能掩住两个人的惨叫。
    他打了一个寒战,站在雨中,有些茫然。
    一团模糊的红光穿过密密的而帘,看起来似乎很远,义似乎很近。他寻上前去。红光处有一盏灯笼,提灯人穿着黑色雨衣,脸隐在帽中,看不清面目。
    提灯人向他招手,他亦步亦趋小心跟随着。
    两个人慢慢往前走,漫天盖地的雨,似乎没有尽头。
    终于,雨过天晴,路也恢复了原先的宽阔平坦。此时天色已经临近傍晚。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想整理一下被雨水冲乱的头发,拾起的手却惊愣在额前——镜中人,已是七八十岁的容颜。
    他坐在黄昏里。夕阳的会晖将他的胡须染得金黄。提灯人的验依然隐在雨帽里。他并不在意,提灯人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去拿挎包里的小葱和豆腐。让他欣喜的是,小葱还是那么绿那么嫩,豆腐还是那么白那么香。吃吧,吃吧,他说。他让提灯人吃,自己也吃。两个人吃得很香很满足。
    对,就是这个味儿!两人几乎异口同声。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葱”和“豆腐”在小说首尾出现。出现在开头,暗含父亲希望“他”“清清白白”地做人;出现在结尾,暗示“他”秉承初心。
    B.“他坐在黄昏里。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胡须染得金黄”这句话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落寞与凄凉。
    C.小说两次写“提灯人”“脸隐在帽中,看不清面目”,“他”并不在意,是因为“他”与“提灯人”虽然很熟悉,但无须深交。
    D.小说与《荀子·劝学》有类似之处,都强调“外物”的重要性,即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力量。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车人”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大众;“提灯人”象征在人生之路上引导人们走出困境的启蒙者等。
    B.小说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如“话密得像推车人的络腮胡子”“眼睛水汪汪的,像两只小蜜桃”等。
    C.小说中写“他”终于走了出来,这时已是七八十岁的年纪,将“他”的一生进行浓缩,构思奇特。
    D.小说中“他”的心理流变过程清晰可辨,由坚持本心到犹疑动摇,最后又回归本心,真实细腻。
    15.小说的标题“路”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16.小说善于在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情节中运用对比手法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这次,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气地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地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墨子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②,像禽兽一样。”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地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③,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地冒着热蒸气。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钓着鱼。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地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地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儿,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地进城去了。
    (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实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兼爱无父:孟轲攻击墨家的话,③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交代了墨子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助宋伐楚”,详细描述了他在宋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B.墨子遇到的钓鱼人、自认活该受攻的宋人,这些人都表现出对待生命和战争的消极态度。
    C.战争不仅给国家带来财产损失,也给人民带来了心灵的伤害,这在小说中是有所体现的。
    D.“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鲁迅借墨家的主张,表达了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意愿。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与公孙高见面后的墨子的动作描写使他席不暇暖的形象跃然纸上,用笔集中而生动。
    B.在墨子出了南关之后的情节中,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
    C.小说塑造了墨子为人民利益拼命硬干的形象,还有对愚弱国民的讽喻,但后者是顺带为之。
    D.小说语言精练,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把抽象的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现代气息。
    19.曹公子、管黔敖、禽滑厘作为墨子的学生在文中均有着笔,在塑造墨子形象方面他们发挥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言之就是平等地爱护天下人,反对侵略战争,同时也要奋起自卫。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优胜记略
    鲁迅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癩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癩头疮,并非平常的癩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农村注重姓氏宗族,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可见其地位之低下,无可依靠,写出了其悲惨的处境。
    B.未庄人的孤陋寡闻、排斥异端、冷酷无情和欺软怕硬等环境因素,是促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原因之一。
    C.阿Q不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是一个集合体形象;阿Q精神也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是人性普遍的弱点。
    D.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对抗中的不断失败,外表看是一种对抗方式,但其实质却是一种落后而消极的东西。
    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句子看似不合常理,实则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钱反而是他不幸的根源,批判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
    B.最后一句“他睡着了”语意双关,一方面写出了阿Q入睡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明阿Q精神上彻底麻木,没有自己的思想。
    C.小说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反语、庄词谐用、夸饰细节特征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23.请概括“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征,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4.“鲁迅小说是‘笑中含泪’的艺术,‘笑’是第一反应,‘含泪’是深思后的结果。”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笑中含泪”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挑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瞧了这三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技。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了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跺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有删改)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窑二最终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他的儿子得了怪病,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好。
    B.开头将马行比作战场,暗示马行凶险难料,与结尾马和人的结局遥相呼应。
    C.胖子曾因马过瘦而动摇了买马的念头,后因此马外形极好而用高价买下。
    D.窑二的老婆逼迫窑二牵自家的病马去马行卖,可见她是个利欲熏心的女人。
    2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胖子最后无奈自尽与前文洒脱、大方的形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B.“马行有规矩……岂不乱了套”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
    C.小说前半部分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后半部分扣人心弦,尺幅之内,摇曳多姿。
    D.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突出窑二会相马的特点。
    27.小说画横线的两处描写,同中有异,两处描写各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28.小说开头三段和结尾三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归蛋
    刘向阳
    卢进良的身影一出现,一抹红晕就在盛以芳脸上荡漾开去。
    “鸡蛋哦,乡里土鸡蛋哦。”卢进良的吆喝与河面的晨雾一样柔柔绵绵,盛以芳忍不住要多看一眼。雾霭散去,来自四面八方的鸡蛋担子摩肩接踵,赶趟似的涌入潭市老街,场面蔚为壮观。
    老街临河,接湘棋公路拐入,一条青石板路横贯东西。街尾拱出一座小山,山上有观音庙和抗日阵亡英雄纪念碑,附近有卫生院、招待所,有闻名全国的蛋品市场。盛以芳家距市场不远,破墙开一小门,挂彩篷布,垂白帘子,摆一玻璃柜,卖烟酒日杂。另架煤炉,搁口铁锅,放入当归等药材与鸡蛋一起煮熟,名曰“当归蛋”,香气弥漫街道上空。
    盛以芳的爷爷以前开药铺,四五年被日本鬼子烧掉了门面;父亲老盛当过“赤脚医生”,如今干贩卖鸡蛋的营生。老盛每日穿梭在汗流浃背的人群中,这里嗅一嗅,那里摸一摸,低价收购散户的鸡蛋,挑到火车站,赶下午五时许的绿皮火车,销往湘潭、株洲各大百货商场。
    卢进良细手长脚,每次经过小店时,总要瞄几眼盛以芳——她五官俊俏,发往后梳,手里织着毛衣。他找机会搭讪,笑着问吃当归蛋的好处,她红着脸说是祖传的手艺,补身子呗,然后羞羞地低下头去。老盛跟卢进良做生意,卢进良很少还价,还殷勤送到火车站,不计报酬。老盛暗中观察,心里甚喜,对独生女儿的婚事有了底。而盛以芳呢,只要卢进良上街,心就小鹿般乱撞,若非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腿疾,说不定早已扑进他怀里。
    ……
    他们在潭市老街举办婚礼,烟花爆竹响彻云霄。老盛教卢进良选鸡蛋,砍价格,挤火车。每天只有一趟车,提前备好货,车未停稳,人就得跟着跑。火车停了,车厢里、站台上到处都是黑压压的脑袋,车门根本进不了,须以最快速度爬窗户。老盛背驼个矮,卢进良有身高的优势,泥鳅一样钻窗而入,把住车门,命帮工快速挑担上车,一筐一筐地塞进座椅下面。
    他们育有一女,盛以芳看店,卢进良接掌生意,送孩子上学交给老盛。卢进良慢慢摸出了鸡蛋生意的门道,自己不动手,雇人挑担、上车、送货,他提着黑皮包收款,头发油光可鉴,派头十足。销售不只在株洲、湘潭,还辐射娄底、怀化,时常在外逗留,少则十日,多则月余。盛以芳问他为何不归家,卢进良撇撇嘴,等着收货款呗。
    蛋品市场红火了好些年,随着劳动力流失、饲料养鸡业崛起,渐渐失去其功效,不再喧嚣热闹。盛以芳的店铺勉强维持,“当归蛋”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终于有一天,卢进良摊牌了,他在长沙找了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盛以芳搂着女儿,几欲晕倒。
    卢进良递给盛以芳一沓钞票,她打落在地。老盛一下衰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他常去火车站张望,多了好几股铁道,慢车已停运,快车飞速驰过,像一阵风。某日到观音庙烧香,失足跌落河中,淹死了。
    老街拓宽改造,新开了网吧、游戏厅、美容馆。盛以芳带着女儿,守着小店,每当有人经过,就清清嗓子喊:“当——归——蛋哦,热乎乎的当——归——蛋哦!”
    街面再无往昔繁华,光顾小店者寥寥无几。好在女儿争气,小升初考进了城里。学校面临涟水河,盛以芳租一间便宜房子,蹬一辆踏板三轮车,行遍三街九巷十八弄,叫卖稀粥、馒头、当归蛋,风雨无阻。一晃六年过去,女儿高中毕业,考上了长沙的一所大学,盛以芳黝黑的脸上溢满了笑。
    盛以芳回到潭市,上观音庙磕头许愿,到河边远眺鸥鹭闲立,日子波澜不惊。四年后,平静的生活又被打破,女儿的决定给了盛以芳当头棒喝,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
    新冠疫情解封后,许久没回家的女儿毫无征兆地告诉盛以芳,大学四年都是父亲卢进良资助她完成学业的,卢进良给她买了房子,配了小车,她要去卢进良的企业实习、工作,不再回潭市小镇了。
    盛以芳不认识似的瞪着女儿,嘴唇翕动着:“你,你……”扭头已泪如雨下。她后悔当初未阻止女儿填报长沙的学校,但她知道,即便是其他城市,他也会联系女儿的,毕竟他条件优渥,能给女儿更好的前程。
    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盛以芳擦干泪水,一脸云淡风轻。她拢了拢头发,推着三轮车,按下开关,小喇叭里立马传出她清脆的声音:
    “当——归——蛋哦,热乎乎的当——归——蛋哦!”
    (有删改)
    29.下列对小说特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街尾小山上的抗日阵亡英雄纪念碑和观音庙,说明潭市是个英雄的城市,也是个迷信盛行的所在;后者是盛以芳父亲死亡悲剧的主因。
    B.小说中卢进良对盛以芳始则心有所爱主动接近;继则勤勉大方投老盛所好;婚后潜心于生意,渐渐疏远盛以芳直至离婚,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C.小说中“老盛一下衰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女儿婚变给老盛巨大的精神打击,凸显了他对女儿及家庭未来生活的担心。
    D.小说中盛以芳的女儿作为次要人物,其形象特征并不十分鲜明,但不可或缺:她是盛以芳离婚后人生的重要寄托,其经历也推动着情节发展。
    3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插入了盛以芳的爷爷和父亲老盛过去的人生经历,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小说的底蕴,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小说极富生活气息:蔚为壮观的蛋品市场如在眼前,“当归蛋”弥漫的香气如在鼻翼,盛以芳吆喝声“当——归——蛋哦……”如在耳畔。
    C.小说长于细节刻画,画横线的句子中“瞪”的眼神,突出盛以芳的意外与震惊;“你,你……”的话语巧用留白艺术,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卢进良当初不嫌弃盛以芳身体残疾娶她为妻,离婚时还要给妻子一笔钱,关心女儿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是个有情义和责任感的男人。
    31.海明威说:“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请结合文中盛以芳的故事,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2.白居易作诗讲究开篇“标其目”,今人也认为好的标题如同文章的“眼睛”。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小说取名“当归蛋”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
    柔石
    尖利的北风。巍峨古旧的城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婆子,坐在地上,哭她生命末路的悲哀:“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有了半小时。
    几个孩子听得悲伤。向城门边跑去。他们都是住在城脚的茅舍中的穷孩子。在这北风中,也还穿着单裤,破夹衣,没有鞋子。
    可是他们都同情地围在她的面前。钉住眼睛看她涌流出来的大泪。食指放在口里,不发笑声。
    老婆子继续哭道:“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三四个贵胄式的妇人走进城来。也听见她哭声悲哀,驻足问她道:“老婆子,什么事?”
    老婆子也就诉说:“太太呀!可怜可怜我罢!我有一个60岁的白发的丈夫,我还有三个儿子……”
    于是贵妇人们互相一笑。
    有的说:“还说可怜可怜她呢!我只有一个儿子,她倒有三个。”
    有的说:“她还不满意,她的丈夫已经陪她到60岁了。我的丈夫陪我到五十岁就死去。”
    一边说着,一边走远了。
    眼前仍留着几个孩子,呆呆地。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过去半小时。
    一班学生走出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怆,驻足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继续诉说道:
    “少爷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大儿子,前年22岁。兵爷打仗,将我的儿子拉去搬炮弹。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了!一年,两年,我的眼睛望花了。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
    悲哀噎住了她的喉咙。没有等她说完,学生们气愤愤地昂头走散。
    有的叫,“我们应当反对战争!”
    有的叫,“我们应当提倡非战论!”
    有的叫,“战争的罪恶呀!落到老婆子的身上了!”
    可是她的眼前,仍是几个孩子。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连续半小时。
    几个农人从田野中进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酸悲。放下锄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带泪继续哭诉道:“兄弟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二个儿子,去年13岁。到山上去砍柴。不知怎样一失脚,跌下岩壁来。别人抬他回家。血流太多了。到家也就死了!……”
    老婆子呜咽地说不成声。
    农人们听的不满意,有的说:
    “不小心,不小心。山上我们一年要去整百次,那里会跌落岩壁?”
    有的说:“这是一个13岁的第二个儿子,不要紧,还有大儿子在哩。”
    一边互相拿起锄,又走远了。
    她的眼前仍剩着几个痴孩子。老婆子更悲伤地哭了: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经过半小时。
    一群工人走出城。也听得她哭声的悲伤,走近去问她为什么这样哭。
    老婆子硬咽地说不清楚地继续说:
    “伯叔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三个儿子,6岁的一个。三个月前,我和我丈夫到田野上拔瓜藤。留他在家里玩。等我们回来,他却不见了。门口有一堆血。我们踏血迹寻去,却是深山。唉!被狼吞去了!……”
    工人互相一惊。嘈杂的叹着:
    “山里还有狼呀!”
    “狼竟会到村庄来吃人么?”
    “不过这是一个小儿子,她总还该有两个大儿子在的。”
    一边也匆忙地走去了。只回过一两次的头来,但不想续知她的哭诉了。
    黄昏开始落下来。
    在老婆子的眼前,仍是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她仰头向着密布天空的阴云,失望地放声大哭:“天呀!命呀!我底苦痛呀!”
    城门往来的人儿稀少了。
    哭声又消逝半小时。
    两三个商人从乡间收帐回来。钱袋在他们的肩膀上琅琅地响。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楚。脚步停到她底前面,问:“老婆子,什么事?”
    孩子们也抬头看着商人的脸孔。
    她似有一线光明的诉说道:“唉!老板!可怜可怜我,舍我几个钱罢!我的60岁的老丈夫,自从第三个儿子死后就病了!到现在有三个月,将死了!”
    商人们互相说:“夜了,夜了,我们要回去了。否则可以给她两角钱。虽则事情是常常如此的。”
    一边又匆匆地没去他们的影子。
    老婆子一时昏去了。一时又慢慢地向看呆了的孩子们说:
    “小弟弟们!可怜罢!我因为乡下没处讨钱,远远跑到城内来。想讨几个钱买一服药回去。……唉!虽则我的丈夫,此刻或者已经死了!可是小弟弟们,你们也有钱么?”
    老婆子酸苦得说不成别的话。
    而这几位听呆的孩子:有的抖抖他的衣袋,表示袋内只有一把蚕豆。有的翻转裤腰,表示身上只有一个肚脐。个个摇摇头,不声响。
    老婆子却突然发狂似的问:“你们也有毒药么?你们也有刀么?我不想回家去了!”
    孩子们一听到问刀,惊怕了。逃散了。
    黑夜如棉被一般盖在她的身上。朔风一阵阵地在扫清她身上的尘埃和她胸中的苦痛。
    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为她家中的白发丈夫似乎还得望着明日。
    1929年12月
    (有删改)
    3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了一个生活遭遇诸多不幸的老婆子哭诉遭遇的故事,贵夫人、学生、农人、工人、商人、孩子没有人同情她。
    B.小说描写老婆子向贵胄夫人哭诉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然而贵胄夫人们却认为老婆子比她们都幸福得多。
    C.小说写农人放下锄头听老婆子哭诉“第二个儿子”,就想当然地认为她的大儿子还活着,还不是最苦的。
    D.小说最后老婆子在哭诉无门之下,向孩子们要毒药、要刀,老婆子这一问把孩子们吓跑了。
    3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语言对话描写了老婆子断断续续的哭诉,在各色人等面前展现了她以及她的家庭的不幸遭遇。
    B.小说反复描述老婆子的哭诉,这种行文构思方法与鲁迅的小说《祝福》反复写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异曲同工。
    C.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描写很有特色,在黑夜中,小说主人公老婆子终于清醒了,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D.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篇小说都反映出当时底层百姓的痛苦,对旧社会进行声泪控诉。
    35.小说自始至终描写老婆子身边的几个孩子,有何用意?
    36.这篇小说被柔石集结于小说集《希望》,作者自序言:生命是在递变的,人与社会应当也走着在无限的前进的途程中,我“希望”是如此。你认为柔石在这篇小说中寄予怎样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病
    胥得意
    当儿子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
    母亲把电话回了过去,儿子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他自工作时曾经和家人讲过,家里没特急的事情不要在他上班时打电话。母亲的电话一来,儿子还以为家中发生了什么急事和大事。当他听母亲问,刚才他是不是说想吃肉时,他认认真真地回答是。
    放下电话,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
    母亲的厨艺好,每天给儿子做的肉都要变换,一周也不重样,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尤其是孙子,吃肉简直是遗传,劲头儿一点也不比儿子差。母亲拿儿子和孙子打趣,你们爷俩如果再这样吃下去,都能把猪吃成保护动物了。儿子说,谁让你的厨艺这样好呢。孙子顾不上吱声,嘴巴里故意吧嗒出动静来。那个时候,母亲给儿媳的碗里夹上两块肉,看着那爷俩的吃相,对媳妇说,妈要是不在这两个狼嘴里夺点食,我估计你肉汤都喝不上。
    可是,就在儿子吃肉几乎上了瘾或者能评上吃肉五段选手时,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听他如此说,最先笑出声的是媳妇,媳妇看了看儿子说,你要是馋死了,我可不是谋害亲夫呀。孙子嘴里咀嚼着肉,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母亲笑眯眯地看儿子,看一会后,笑就不是眯着的了,而是前仰后合。
    那一天,儿子真的没吃肉。好几次,不由自主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又匆匆掉头转向了蔬菜。一直到吃完饭,儿子真的没吃肉。母亲实在忍不住问,到底咋了。儿子说,没咋地,就是决定不吃了。这样对身体好。
    母亲撇嘴,嗔怪道,你这样说,意思是我以前给你肉吃把你身体没养好吧。没良心。
    媳妇安慰母亲,妈你别理他,说不准过两天他就当和尚去了呢。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
    儿子戒了肉这件事,没出三个月全家人都习惯了,可是在同学和同事那里却成了另外一件事。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同学还误以为他对招待不满意,一个劲地道歉。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让同事觉得他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母亲老了,几乎都忘了儿子以前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肉时,他却突然来了电话说是要吃肉,难怪母亲要大吃一惊。
    母亲在核准儿子确实是要吃肉时,便连忙到楼下超市买了最新鲜的肉,急三火四地给儿子做起红烧肉来。
    晚饭的时候,儿子看着一大盘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红烧肉,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肉刚夹到碗里,他突然想起来什么,给母亲夹了一块,坚持着让母亲先吃。母亲象征性地吃了一口,脸色一下变了,有些愧疚地说,这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呀。
    看见母亲尝过了,儿子夹起一块往嘴里塞,胡乱地嚼着,有些兴奋地说,香呀,真香。
    儿子的举动让母亲和媳妇都看得蒙了,直到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
    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
    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
    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媳妇还是不解,你管好自己就是了。怕什么呀。
    儿子说,我前面的那两任,一开始也是能管住自己,可是时间一长……
    3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十几年不吃肉,突然打电话给母亲说想吃肉,这让母亲很意外,于是母亲想起了“儿子”小时候关于吃肉的往事。
    B.“儿子”刚工作时就要求家人没特急之事不要在其上班时给他打电话,这和他坚持十几年不吃肉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C.面对“儿子”在吃肉“上瘾”时做出以后绝不吃肉的决定,母亲、媳妇和孙子的反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
    D.母亲所做红烧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但“儿子”吃得很尽兴,暗示了“儿子”换岗后的放松状态。
    3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等细节描写突出了“儿子”说到做到的性格。
    B.小说写母亲原先厨艺好,所做的肉一周也不重样,而现在所做的肉没入味,两相对比,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
    C.小说结尾的省略号意蕴悠长,留下空白,让读者得以想象出“儿子”的那两位前任未能守住底线最后遭到处罚的下场。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吃肉的小事揭示了如何禁受住诱惑而不做违法之事的主题,很有启示意义,引人深思。
    39.小说标题“心病”有何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0.小说叙述故事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