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教案:《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2)


    2.本课的逻辑结构
    ①全课围绕一个中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说明本课主题的逻辑起点,也是以后内容的理论前提,即正是由于事物的联系才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第二节是第一节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三节的“中介”。第三节既是第二节内容的发展,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归宿。
    ②在本课的八个框题内容中,可以说第一、二、三、四、五、六框都是讲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七、八框是讲主观对客观的符合。所以说,三节在内容上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条全书的主线。
    ③在本课的八个框题中,第一、二、三、四、五、七框的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第六、八框就是讲方法论,因而,也可以说全书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 本课的基本概念
    ①联系P47 ②因果联系P51 ③运动P60 ④静止P63
    ⑤发展P65 ⑥新事物P65 ⑦旧事物P65 ⑧理论创新P70 ⑨规律P76 ⑩实事求是P79—80
    2. 基本原理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P47—58;
    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0—62;
    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63;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63—72;
    ⑤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73—80;
    ⑥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关系。
    3.基本常识
    ①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表现P47;
    ②因果联系的特征P51;
    ③原因和结果的关系P51­—52;
    ④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P51—54;
    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55—56;
    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P57—58;
    ⑦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主体P59—61;
    ⑧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以及判断新旧事物不科学的态度P65—67;
    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的三点P67—72;
    ⑩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及其人与规律的关系P7779。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当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这一难点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2. 弄清楚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和联系。
    原因和结果不仅有严格的区别,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原因离不开结果,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见下面图表。
    .
    名 称原因结果
    含义不同引起被引起
    时间顺序不同先后
    地位不同主动被动
    作用不同动因结果
    联 系先行后续,引起与被引起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点、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既区别又联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地位和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互相联系。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立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影响整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