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辨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有其别的文体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能够存在,和小说“小”而易读没有关系。
B.小说关涉人生经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点上,哲学、历史乃至戏剧与之相同。
C.年龄的落差会使读者不能理解经典的创作意图,而阅历的增加能让阅读有新的感受。
D.毕飞宇是评论家,也是一个创作者,对经典小说的阅读,他的方式极具个人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阅读小说,文字以外,我们最应关注的是小说的内容,这是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关键。
B.在毕飞宇看来,经典能成为经典,原因诡异,既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因此他无法断定一部作品是否经典。
C.老舍认为小说不是仅供读者念着“玩”的,毕飞宇则以“把玩”的心态阅读,二者对待经典阅读的态度是一样的。
D.“那我的脸还要不要”“很省钱的”“岔出去了”“结几个果子”,毕飞宇用语诙谐、通俗,可见本次访谈并不正式。
3.下列选项内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补充论据的是(3分)
A.《小说课》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包含了毕飞宇不同时期的不同观点。
B.毕飞宇从1700字的《促织》里读出了《红楼梦》般的史诗品格。
C.家中收藏十个版本的《红楼梦》,但毕飞宇从不阅读,只是摩挲。
D.毕飞宇小说《孤岛》展现人性的扭曲、阴暗,读者难以接受。
4.根据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对毕飞宇的提问,是如何做到层层深入的?(4分)
5.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精神,某地一中举办“书香一中”的主题阅读活动,高一年级某班决定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探讨小说阅读的方法,请你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师(节选)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九年,(吴)元济以其士叛,逸掠陈、汝之间。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上闻之怒,谪其守。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既至,收其坏卒,聚寿春城。使人劳井闾,而市货耕桑之业始复,民人莫知复为战矣。
八月乙巳,夜引兵南出霍丘百四十里,又折而西四十里,营于万胜冈,筑新城。初,将军(裴)度曰:“吾士卒萍合之众也,易散而难役。吾以筑垒令之,必苦难。使寇闻之,必袭吾。”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又令曰:“山泽之地,其土瘠漓。今时方秋,浸潦用事,谓众之功难为也。顾其垣今日而周,明日而坏。吾为诸君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矣。”筑者皆悦,复争为厚。及竟,将军监军使出视之,复劳曰:“嗟乎!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始为其垣,今则城矣。”因自吟曰:“城乎城乎,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宁敢犯我乎!”遂归。诸将相谓曰:“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复增其筑,于是新城遂具。明日,寇果来,望见皆愕然。因至新城傍,俱张喉高言,指城上曰:“为我曹敬谢将军。”讫,辞而去,诸将尽伏。十一月戊辰,将军将卒万余,西渡涧渠上史蔟冈与贼阵。自平明至日中,进退相延不得合。及日侧,将军乃谋曰:“彼必乘暮伺吾还兵,击我必矣。”于是引兵急攻寇,寇延退数里。
(节选自唐沈亚之《新城录》①)
【注】①《新城录》:记录唐将裴度平定吴元济之乱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B.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C.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D. 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
B. 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
C. 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
D. 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朝廷面对叛乱,有效应对。吴元济叛乱,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怒贬败逃的守官令狐通,让李将军出京镇守,百姓农商生活得以恢复。
B. 裴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他深知军队初建,纪律性差,于是下令诸军分营镇守,彼此牵制;为弥补布防缺漏,让士兵修建围墙以防敌军弓箭突袭。
C. 裴度善笼人心,受到拥戴。他对筑城将士采取言语褒奖、物质犒劳等措施,士兵们自觉地按其要求对围墙增高加厚,新城落成,连敌人也惊叹佩服。
D. 裴度精于谋略,积极作为。他亲率万余将卒,从天刚亮到中午一直与贼对峙;预料贼寇必在傍晚己方撤兵时进攻,于是带兵主动出击,击退了敌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
(2)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张炎①
候蛩②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③,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宋亡时,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②候蛩:蟋蟀。③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人用“候蛩”“西风”“落月”“秋江”“芦花”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
B. “望尽芦花无雁”句,既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词人乡思难以寄托的愁苦。
C. 下片用典,借庾信之事,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
D. 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是对上片所写之景总结与升华,侧重于抒情。
15.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大胆的想象和奇瑰的神话,侧面表现出音乐美妙,让人沉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雨燕塔”,是根据生态需求,专为雨燕栖息而建的。早年,因为城市建设等各种原因,北京标志性鸟类——北京雨燕可筑巢安家的空间被压缩,其数量急剧下降,令人担忧。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奥森公园专门建起雨燕塔,塔身不大,却为雨燕设置了多达2240个人工巢箱,看起来__①__的。公园管理方希望通过人工招引的方式为北京雨燕提供新的安乐窝,希望雨燕成群地生活在这里,而雨燕也真的 ② ,让这里成了其聚集地,出现了众鸟翩飞的壮观景象,实在是一桩美事。鸟类对于城市有啄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义及作为人类生存伙伴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比如喜鹊象征着吉祥,承载着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大雁象征 ③ 的爱情……
不论发端自政府部门、志愿组织还是普通个体,每一份小小善心,都会化作理想的风帆;每一滴暖暖爱意,都将汇成文明的江河,展现着城市的文明美好,折射着人的素养提升。只要大家做好生态保护,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都会得到改善和提升,百鸟翩翩、逐日纷飞的美好景象会不断出现,古往今来那许多美好的传说和诗意也会不断再现。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首播,收视率高达70%,可谓史无前例。在30年风卷云舒的时代激流之中,1987年版《红楼梦》逐步被建构为经典,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首先,主创演员大多数 ① ,而是各行各业真正爱好艺术之人,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他们共同学习、训练、生活了三年,拍摄完成后又各奔前程。其次,在创作理念上忠于原著。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美学热”“文学热”,各种西方理论纷至沓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红楼梦》并未采取戏说的方式或者解构的姿态,而是 ② 。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也并非尽善尽美。在一片赞许声中, ③ 。同年,《红楼梦学刊》发表了5篇相关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小说相比,在形似层次上难能可贵,差强人意。从神似层次考察,内蕴、意境的表现遗憾甚多”“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失败,与改编者对原著诗化小说个性的忽略有直接的关系”,等等。
20. 下列句子中的“他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们五个人一起去的,怎么只有你回来了?他们呢?
B. 谁能呵护地球、保护环境呢?我们,你们还有他们!
C. 在单位,领导他们以不守纪律为由开除了他。
D. 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意思是说路是走出来的,是靠大多数人一起奋斗出来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给我们的道路指出了方向。
英国散文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中说道:“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这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应该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如何走出这样的人生之路?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