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三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1.(3分)C(“这与毛泽东‘团结国际友人’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错。讲话中的“团结国际友人”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经济建设工作而言,而当今中国提出一系列合作共赢主张,是针对全球化的背景提出的。)
    2.(3分)A(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各国经济合作共赢方能繁荣持久。A选项的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是老子的生存之道,并无合作共赢之意。B选项的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C选项意思是只有一枝花朵盛开的时候,并不能称其为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D选项意思是只要心意相同,大家谋划的事情就不可能成不了。)
    3.(4分)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二十大报告内容,指出全球经济合作共赢的目标与方法。举例论证,举例“一带一路”展示中国肩负大国责任,带领周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硕果。
    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如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来说明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对世界发展的独特贡献,使论述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4分)①构建“中国式”电影生态,使之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电影方向等特点。②通过拍摄题材多元、家国一体、叙事多样的新主流电影,超然客公众号 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及价值体系,展现文化自信。③通过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来呈现好电影的文化力量。④借助先进的技术影像手段来更新美感样式,展示中国电影制作与创作的实力。(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
    5.(3分)B(“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给玛丝洛娃十卢布”并非主动赠予,而是因为玛丝洛娃的索要。)
    6.(3分)B(没有外貌描写。)
    7.(4分)①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哈桑的勤劳、乐观、细心,“我”的慵懒散漫。
    ②体现阶层差异和“我”的优越感,让后文“我”取笑捉弄哈桑的情节更合理。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8.(6分)①从情节上,以三个场景串联故事,舍去多余的叙述,让情节更集中紧凑。②从形象上,突出哈桑的聪明好学、真诚善良;也展现“我”对哈桑认识的变化,从对哈桑的戏弄轻视到接受他意见。③从主旨上,在三个场景的推进中展现“我”的心理变化和个人的成长。(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9.(3分)B(①⑥形容词意动/②④名词作状语/③⑦使动用法/⑤⑧名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动词/⑩形容词作名词)
    10.(3分)A(①⑧被动句/②③⑦定语后置句/④⑥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
    11.(3分)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12.(3分)A(“此处亦为此意”有误,此处是借用来表示联合。)
    13.(3分)B(“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错误,是“自以为”,并没有开创了万世之业。)
    14.(10分)
    (1)(4分)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好帮助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乡,通“向”,过去,从前,1分;适,恰好,1分;资,帮助,1分。句意通顺1分)
    (2)(3分)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信臣,可靠的大臣,1分;谁何,盘诘查问,1分;句意通顺1分)
    (3)(3分)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指,同“旨”,1分;迩,近,1分;句意通顺1分)
    15.(3分)秦朝兴之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秦朝亡之因:①秦朝残暴专横的统治;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每点1分,共3分)
    16.(3分)C(“只为自叹身世”错,也表现了妻亡无人安慰之苦。)
    17.(4分)①夸张。以夸张的手法写愁绪之多,极写其愁。②想象(虚写),想象未来相见不相识,将思念寄寓将来亦是无望,将悲愁又翻进一层。(每点2分)
    18.(8分)(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每空1分,有添、错、漏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9.(3分)①波澜壮阔 ②一脉相承 ③精益求精(有其它恰切的成语亦可,每个1分)
    20.(3分)D(原句一共有三处错误。第一处,缺少主语,根据前文判定主语应为“小说《人世间》”,应添加“它”;第二处,分句逻辑不当,应该先从反映的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内容再到现实题材创作的主题。第三处,搭配不当,“昭示”无法与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搭配,应选“彰显”。)
    21.(5分)构成:把“文学”与“影视”相结合的密切关系比喻为“联姻”,即通婚结成姻亲关系。(2分)都具有亲密结合、携手合作的特点。(1分)
    表达效果: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素材、影视热播又助力文学普及的现象。(1分)并 超然客公众号 与后文的“双向赋能”与“文艺的璀璨繁荣”形成呼应,助于理解。(1分)
    22.(6分)①长胖和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 ②只要摄取的热量小于身体所需 ③还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一)审题与立意分析
    1.命题意图
    材料引用《书谱》中的文句,既点明书法爱好者成功的必经之路,也反映出做人的道理。与2021年全国Ⅱ卷漫画作文“描红人生”一样,关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由学书之法推及至做人之道。也与2022年全国Ⅰ卷作文“本手、俗手、妙手”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立足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思辨的特点。
    命题依据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关于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将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和能力相融合,实现“教考衔接”。
    2.文题分析
    《书谱》中的精辟论述揭示了学书有成的人,大都经历了“平正—险绝—平正”的艺术道路。命题者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如何对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进而辨析两者关系,需要考生调动理性的思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体会每一个阶段所承载的为人处事之理。
    第一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结构安排。“平正”,即平稳端正之意,要严格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过高要求。反映的人生哲理是做人应当夯实基础,端正品格,遵守规矩,务实本分,也切忌好高骛远。
    第二阶段“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是在打好基本功之后,一定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作才华,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胆追求变化,且要力争达到惊险异常、令人叫绝的程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但求变者在此阶段切勿夜郎自大、孤芳自赏;又要随时注意法度与美的法则,严防狂怪而“走火入魔”。所反映的人生哲理是在朝气蓬勃的阶段,人们常常自立自主,屡有奇想,求新求异,不落窠臼,敢做敢为,守正创新,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又要防止不顾一切的为求异而怪异、步入歧途的可能。
    第三阶段“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同是“平正”二字,与第一阶段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这是在已能“险绝”基础上的“平正”,是艺术内涵丰富、充分个性化的返朴归真。这是一个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力求通会而达自然天成。所反映的人生哲理是经历生活的纷繁后,人们看透彻悟后思想成熟,宠辱去留,无所动心,有一种临风自笑的雍容。
    3.任务分析与行文指导
    写作任务有三,一是“启示意义”,即要从中领悟书法到做人的抽象之理,又要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及具体分析。二是围绕“平正”与“险绝”,整篇文章应抓住关键词,辩证分析“平正—险绝—平正”之间的阶段关系与转换条件。三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文章要有启迪性,既以理服人,也以情动人。
    “平正—险绝—平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人生经历的“童年—青年—老年”三个阶段,如果依此来行文也是可以的。如果只抓住“平正”“险绝”两个关键词行文,只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关照到“回归平正”,建议不超过47分。
    4.参考立意
    ①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②以平正逐险绝,由险绝归平正
    ③观书谱之法,悟人生之道    ④险绝之法有不同,莫忘来时路平正
    ⑤不忘初心,回归平正     ⑥追求险绝,终归平正
    (二)评分细则 略
    参考译文:
    【甲】
    太史公读了秦汉之际的历史,说:最早起事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治理乱世、诛除暴虐,平定天下,最终登上帝位,完成这项功业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召并指挥天下的权力就变换了三次,自有人类以来,帝王接受天命,像这样急促的从来不曾有过。
    从前虞舜、夏禹的兴起,都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善行和功德,他们的恩德润泽百姓,代替上天管理政事,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登上帝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于从他们的祖先契、后稷开始修积仁德、推行道义,经历了十几代,武王时,未经预先邀约,就有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他们还是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易夺取王位,直到后来,才放逐了夏桀,诛杀了商纣。秦国从秦襄公立国,显赫于秦文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以后,逐步侵吞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才有能力兼并诸侯。像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那样实行德政,像秦国那样使用武力,统一天下竟然如此的艰难。
    秦始皇称帝后,担心战争不止,因为是有诸侯存在的缘故,因此,对功臣、亲族没有尺寸土地的封赏,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希图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但是,新的帝王事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豪杰联合攻秦,其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好帮助了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所以刘邦发愤而起,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古代典籍所谓的大圣人吧?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而成就帝业呢?
    【乙】略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