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安徽省马鞍山市二十二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3-01-1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2.B    3.C    4.句子先将“幸福树”“社会主义”比作“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然后将“社会主义”和“种”搭配。以极简练的语言歌颂了社会主义,化抽象为形象,句子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    5.①纪昀认为小星是无声的,流星才有声,“小星闹若沸”意思是:小星像流星一样喧闹沸腾。
    ②而在钱锺书看来,诗句并无流星之比,诗人直接用“闹”字写无声的小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写出了无声小星的繁多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错误。文中说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里提到通感,但这不能表示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修辞学》里对通感“只字不谈”,将“不谈”与“否认”混为一谈。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错误。文中是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似乎”表示不确定,由此李渔没法推出结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视觉的“碧”和“红”分别产生触觉的“寒”和“热”,恰好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
    A.有“温度”而无“颜色”;
    BD.有“颜色”而无“温度”。
    此三项不足以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这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观点分析信息的能力。
    由“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可知,潜喻转借先在意念上将某种事物进行比喻,然后再和特定的词语进行搭配,以期产生独特的效果。
    “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是无法“种”的,句子先将“幸福树”“社会主义”比作“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然后将“社会主义”和“种”搭配。本句简洁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歌颂了社会主义,表现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纪昀在《评点苏诗》中对‘小星闹若沸’加批:‘似流星!’”可知,纪昀认为“小星闹若沸”意思是:小星像流星一样喧闹沸腾。他认为小星是无声的,流星才有声。
    由“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可知,钱锺书认为纪昀并未真正懂得“小星闹若沸”的含义,他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诗人直接用“闹”字写无声的小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写出了无声小星的繁多景象。
    6.A7.A    8.文中老师是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①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喜奢华,拒绝了昔日学生送的一对茅台酒。②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③喜欢读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④关心学生。关注“我”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    9.①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恭敬。②第二次与第三次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回答的“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于佑德,您的学生”,侧面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③第四次出现是老师认出“我”后,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错。从文中“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可以推知,是两人拉扯时老师失手掉下来的。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错,第一次拜访应该是补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3段“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和第4段“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可知老师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喜餐华。
    根据原文13段“老师原本教高中英语,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老师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可知老师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
    根据原文13段“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可知老师喜欢读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可知老师关注“我”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从而可知老师关心学生。
    综上分析可得出老师是个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于佑德”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根据原文第6段“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老师家楼下不停地徘徊着”和第7段“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以及第8段“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可知第一次出现是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恭敬。
    第二次与第三次“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于佑德,您的学生”分别出现在第9段和第10段,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回答的,根据原文第9段“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和第10段“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可知这两次的出现侧面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
    第四次出现是在原文倒数第二段,“你是于佑德,肯定是”,根据此段内容“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可知这次是老师认出“我”后说出的“你是于佑德,肯定是”,根据此段内容“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可知这里“于佑德”的出现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
    10.D11.A    12.A    13.(1)朱儁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
    (2)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向前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杀了他们,一共斩杀三人。14.①董卓曾因小事不合心意,就向吕布掷戟,吕布开始怨恨董卓。
    ②吕布奉命守中阁时,和董卓的侍女私通,心中更加不安。
    ③平日交好的王允极力劝说吕布参与诛杀董卓的谋划,吕布最终同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中郎将吕布精于骑射,力气超过常人。董卓知道自己待人寡恩无礼,害怕遭到暗害,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常常让吕布做自己的随从侍卫,对他十分宠信,发誓说情同父子。
    “便弓马”和“膂力过人”都是形容“中郎将吕布”,“膂力”是“过人”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甚”修饰“爱”,二者构成状中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黄河中游”错误。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故应为“长江中游”地区。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由于朱儁劫掠陈留、颍川等县,……最终他在中牟被李催、郭汜、张济等人率兵击败”错误,原文“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催、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儁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可知是朱儁移驻中牟县后,董卓派牛辅率军驻在陕县,牛辅分别派遣校尉北地人李催、张掖人郭汜、武威人张济率领步、骑兵数万人袭击中牟,大败朱儁,并沿抢掠陈留、颖川两郡所属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人民几乎死尽。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所资”,所需财物;“屯”,屯驻、驻扎;“移书”,传送文书;“师”,出兵。
    (2)“仓头”,汉代对奴仆的称呼;“前赴”,向前扑向;“凡”,一共。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董卓曾因小事不合心意,就向吕布掷戟,吕布开始怨恨董卓。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吕布奉命守中阁时,和董卓的侍女私通,心中更加不安。
    “王允素善待布”“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平日交好的王允极力劝说吕布参与诛杀董卓的谋划,吕布最终同意。
    参考译文:
    当初,董卓入函谷关时,留朱儁镇守洛阳。而朱儁暗中与山东地区的将领们联络,他怕董卓发觉后会出兵袭击,就逃到荆州。董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朱儁又率军返回洛阳,进攻杨懿,杨懿败逃。朱儁见洛阳已残破不堪,便向东移驻中牟县。同时向各州、郡发出公文,号召各地派军讨伐董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派牛辅率军驻在陕县,牛辅分别派遣校尉北地人李催、张掖人郭汜、武威人张济率领步、骑兵数万人袭击中牟,大败朱儁,并沿抢掠陈留、颖川两郡所属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人民几乎死尽。董卓性情残暴,随意杀人,部下将领言语稍有差错,就被当场处死,致使人人自危。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等密谋除掉董卓。中郎将吕布精于骑射,力气超过常人。董卓知道自己待人寡恩无礼,害怕遭到暗害,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常常让吕布做自己的随从侍卫,对他十分宠信,发誓说情同父子。但是董卓性情刚愎,曾经为了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吕布身手矫健,避开手戟,又和言悦色地向董卓道歉,董卓才息怒作罢。吕布从此暗中怨恨董卓。董卓又命吕布守卫中,吕布乘机与董卓的一位侍女私通,越发心中不安。王允一向待吕布很好。吕布见王允时,主动说出几乎被董卓所杀的事情,于是王允将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吕布,并让他做内应。吕布说:“但我们有父子之情,怎么办?”王允说:“你自姓吕,与他本没有骨肉关系,如今顾虑自己的生死都来不及,还谈什么父子!他在掷戟之时,难道有父子之情吗!”吕布于是应允。夏季,四月,丁巳,献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朝中百官。董卓身穿朝服,乘车入朝。从军营到皇宫的道路两侧警卫密布,左侧是步兵,右侧是骑兵,戒备森严,由吕布等在前后侍卫。王允命士孙瑞自己书写诏书交给吕布。吕布让同郡人、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冒充卫士,身穿卫士的服装,埋伏在北掖门等待董卓。董卓一进门,李肃举戟刺去,董卓内穿铁甲,未能刺入,只伤了他的手臂,跌到车下。董卓回头大喊:“吕布在哪里?”吕布说:“奉皇帝诏令,讨伐贼臣!”董卓大骂说:“狗崽子,你胆敢如此!”吕布没等董卓骂完,就手持铁矛将他刺死,并催促士兵砍下他的头颅。主簿田仪及董卓的奴仆扑到董卓的尸前,又被吕布杀死,共杀了三个人。吕布随即从怀中取出诏书,命令官兵们说:“皇帝下诏,只讨董卓,其他人一概不问。”官兵们听后都立正不动,高呼万岁。百姓大街道上唱歌跳舞,以示庆祝。长安城中的士人、妇女卖掉珠宝首饰及衣服,用来买酒买肉,互相庆贺,街市拥挤得水泄不通。献帝任命王允主持尚书事务;吕布为奋威将军,掌地方军政,礼仪等待遇均与三公相等,封温侯,与王允一起主持朝政。
    15.B16.①首联引用典故,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借指郑七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郑七的倾慕之情。②颔联、颈联通过对地上风物、空中景象的描写,展示出幽静、美好的山斋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山斋的喜爱之情。③尾联写钟鼓已经报暮,而车马迟迟未动,表现了诗人在山斋流连忘返、不愿与郑七分离的深厚情谊。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错。颔联“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写崎岖的山路长满茂盛的薛萝,水亭的四周荷菱开满了鲜花,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并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情感意蕴丰富:
    首联“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
    颔联“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写山路长满茂盛的薛萝,水亭的四周荷菱开满了鲜花。颈联“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写太阳散发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诗人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表达了诗人对山斋美景的喜爱。
    尾联“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写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启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流连忘返以及不愿与郑七分离的深厚情谊。
    17.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鬓、鼎、铛、砾、弘毅。
    18.①与日俱增    ②海纳百川    ③标新立异    19.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    20.构成:利用谐音仿和相类仿得到“网罗文学”。借助“罗”谐音“络”从“网络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方面归纳为“网罗文学”。表达效果: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文学包含之广,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关注度越来越高,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②处,语境形容气度,后句有“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可用“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
    ③处,语境“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强调与众不同,可用“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原义为表明自己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后来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通过”是介词,“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是其宾语,“通过”应放在句首;“引导并接纳”不合逻辑,应先“接纳”再“引导”。
    二是成分残缺,“表达”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意愿”。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上,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罗”与“络”谐音,构成仿词,突出“网罗”之意,强化了“网罗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的特点。
    表达效果上,“仿词”就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此处用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突出了网络文学题材、类型、风格等广泛而丰富的特点,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1.A22.①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  ②除了外部因素  ③影响到我们的食欲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后文“维生素B族是……对于……有着重要的作用”“协同其他营养素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可知语境强调的是维生素B族的作用,故括号内的语句应以“维生素B族”为主语,排除BD;
    C.“降低了我们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转化与吸收”表述不当,可以排除。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毕竟古人曾说:春乏秋困夏打盹”“天气变得炎热,人的身体不能承受高温负荷,身体各项器官也开始变得比往常更容易疲惫”,可知本处意在强调夏季犯困很正常,故可填入“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之类的语句。
    第二空,根据“这些是外界因素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容易导致夏季疲乏”,可知本处意在对应前文强调除了“外界因素”,缺乏维生素B族,也容易导致疲乏,故可填入“除了外界因素’之类的语句。
    第三空,根据“饭吃到一半就困了”“以及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维生素B族的缺乏”,可知本处意在强调维生素B族的缺乏会影响食欲,进而降低能量摄入,故可填入“影响到我们的食欲”之类的语句。
    23.例文:
    青年榜样,助力成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榜样,助力成长”。
    “青年,是敢于迎接当今之黑白,并勇于改变之人。”史怀哲在《敬畏青年》中如是说到。青年榜样便是在时代激流中以青春为底色,以奋斗为号角,以国家发展为使命的中坚力量。
    短道速滑运动员任子威告别北京冬奥会后,报名做了防疫志愿者;曲春雨、宁忠岩等不少运动员,也放弃了大赛后难得的休息,纷纷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积极投身公益,无一不在向时代露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青春的闪光不止于赛场。
    鲁迅先生曾说:“一个民族,首看其民魂。”民魂的具体内涵延伸为时代精神,而构筑精神家园的中坚力量正在于当代青年。青年榜样的力量不仅在于塑造时代底色,更在于摇动一片森林,影响更多青年投身时代建设。
    学习青年榜样,不能忘记向历史溯源。余光中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民族依然五岳向上,滚滚江水依然东流。”青年力量便是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沸腾的热血。
    一百年前,燕园湖光塔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交织着最激动人心的青年身影;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国际歌嘹亮,中国共产党的青年们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章;上世纪50年代,“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号召千万青年远赴北大荒,扎根于天山山麓,茫茫戈壁……青年使命一脉相承,历史长河中的青年榜样,透过那些艰苦岁月,向我们传递了民族力量。
    学习青年榜样要有个体意识,家国担当。
    几千年前,孟子就曾提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张载的“横渠”四句也仍回荡在耳边。时代精神版图的构建绝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青年群体的重任。而这首先需要个体意识的觉醒。今日我们在此开展交流会,绝不只是只说不做,而学习青年榜样也绝不是照猫画虎、按图索骥。我们应该从个人出发,发掘本我优势,将个人兴趣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我们应该以青春为底气,以奋斗为支点,为时代复兴助力;我们更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锐气、“功成必定有我”的豪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霸气,共绘时代强声。
    不可否认,众生喧哗中确有佛系新年消解奋斗,亚文化浮渣迭起,网络暴力甚嚣尘上。但正如史铁生先生那句“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存,不屈的斗争却不可须臾或缺”,迎接时代挑战,重塑时代精神版图,这是你我共同之责。
    同学们,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让我们传承青年榜样的力量,以新发硎之利刃,展鸿鹄高飞之志,以个己拼图,共同完成时代精神的宏伟版图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主要是说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赛场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这告诉我们:青春闪光不止于赛场,榜样的力量在于引领。从引导青少年喜爱运动,参与运动,到投身志愿服务、倡导健康生活,运动员们用更多方式担起榜样责任、展示阳光自信,也让体育的价值不断发扬光大,为社会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青年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找准精神坐标,指引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时代精神文明的缩影,更是我们追随的身影。我们不仅要观榜样,更需学榜样、做榜样 ,学习他们做时代先行者;学习他们踏实拼搏,做时代践行者;学习他们不畏挑战,做时代捍卫者;学习他们勇担责任,做时代推动者。奋勇接棒,传递榜样力量,践行榜样精神。
    此外,材料要求是写一篇演讲稿,自然要有演讲稿的格式规范。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同学”;换行空两格后要有问候语,比如“大家好”。第一段往往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并说明演讲的主题。而演讲的最后一段往往要加上致谢,比如“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争做新时代青年,践行榜样精神。首先列举于敏的例子论证我们践行榜样爱国奉献的精神;其次列举黄旭华、屠呦呦、申纪兰等例子论证我们要践行榜样爱岗敬业的精神;紧接着列举王友德、王继才夫妇等例子论证我们要践行榜样坚守信仰的精神;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我们要践行榜样精神,努力成为各个行业的榜样,勇敢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立意:
    1.榜样引领,助我成长。
    2.榜样引领,薪火相传。
    3.榜样引领,逐梦前行。
    4.榜样造就力量,典型指引方向。
    5.携手青年榜样,共筑时代精神版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