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23-01-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B(强加因果。从原文看,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是因为在阿勒泰地区“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而“‘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 滑雪人’图像”只是考古资料之一。)
    2. B(对文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 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
    3. D(“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表述不当,无限扩展了“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原文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4. 首先指出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2分)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对如何搞好我国地域冰雪文化建设从理论高度加以论证,再分三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证。(2分)
    5. ①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②宋代以后的滑 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③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还举办“冰上运动会”等。(每点2分,概括1 分,举例说明1分)
    6.B(“二斗伢子不服气”不是因为他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而是认为指导员太小瞧自己了)
    7.B(小说开头描绘的梦境并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后文也没有与这个梦境前后照应的相关情节。)
    8.①对“手”的描写可以更好地塑造大老张作为一名老战士关心战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②“手”的细节描写将大老张过去爱和新兵开玩笑、战时对二斗伢子的爱护以及最后壮烈牺牲的情节串连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讴歌以大老张为代表的战士群体不畏艰苦、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④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共4分。每点1分。任意答对其中2点即可,其中“作用”1分,“分析”1分。)
    9. ① 反映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小说以战场为特定环境,战士们始终面临生与死的考验。②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主人公二斗伢子对“生”的思考从开始的“不怕死”到后来对“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成熟。③表达对抗美援朝战士的崇高敬意。小说中的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全及和平正义,他们热爱“生”而又不惧牺牲,英勇无畏。(共6分。其中内容1分,分析1分,主旨1分,现实意义1)
    10.B
    11.B (“入谒”有“走进”“拜见”之意,在文中的意思是“走进”而非“走去”。)
    12.D(王守仁认为只有象山陆九渊对儒家学说有不可估量的继承和发展,朱熹的学说研究还不够成熟。)
    13.(1)守仁假装杖打了卢珂等人,背地里命令卢珂的弟弟集合部队等待战斗,然后下令疏散部队。
    (佯:假装;杖:杖打;阴:背地里,暗中;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砍掉树木作为兵器,高举竹竿作为旗帜,天下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过来像回声一样响应号召,(许多人)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陈涉。
    (兵:兵器;赢:背负;景:同“影”,像影子一样;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正面评价:(1)正直而有节操;(2)有突出的军事才华;(3)面对艰难险阻和质疑时,能精神专一,策划周到。
    反面评价:夸耀自己的学术创建,自吹自擂,喜欢标新立异。
    (正面评价2分,3点答出其中2点即可拿满分,每点1分。反面评价1分。本题共3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15.D(“指责王昭君出塞和亲完全是咎由自取”错误,应是劝慰王昭君,为王昭君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哀叹)
    16.①诗歌风格上:李白古体诗多为浪漫主义,杜甫诗歌基本是现实主义,此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平实晓畅,属现实主义诗歌。②诗歌题材上:此诗为咏史之作,借古讽今,借汉以“和亲”乞求和平,来暗指北宋以输送财物于辽来乞求和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符合杜甫诗“诗史”特点。③诗歌手法上:此诗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讽喻之意,深沉蕴籍,沉郁顿挫,不似李白诗歌洋洋洒洒、一泻千里。(6分,每点2分)
    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18. B 19. D
    20. ①整齐的句式,使语言概括凝练,富有节奏感;(2分)②把“历史”与“现实”“未来”并举,内容上紧密关联,使历史与现实、未来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3分)
    21. B(括号后的句子主语是氧分压,从承接上文角度来看,上一句应该讲的是火星大气层中的氧气,排除A项。再者,大气层稀薄并不是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的原因,排除D项。此外,相比B项,C项没有强调大气层稀薄与氧气占比低的原因,因而B项更适合。)
    22.①人只能存活两三分钟 ②相比物理化学方法 ③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效率(每空2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举了有关《论语》的两个名句,指出“远虑”的重要性,认为“远虑”可以防患于未来,让人提前意识到潜藏的隐患,并提前解决掉危机。与此相对的是,《列子·天瑞篇》则对“杞人忧天”提出了批判:批评部分人不做好实地观察,而盲目担忧。而今天科学研究的发现,这说明人们并非一味地否定“杞人忧天”,否定的是无根据的“杞人忧天”。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对是否“远虑”不应一味地肯定,也不应该一味地否定。我们应对是否“远虑”,要给出一个适当的前提条件。这个远虑,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未来切实的、充分的思考的,而非盲目地胡思乱想。在行动上,也需要做好实地观察以切实观察到“远虑”的存在,以及做好危机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不管是不是“远虑”,都是正确的考虑。
    立意:
    1.是否“远虑”,要看实际情况。
    2.“远虑”与“近忧”应有效结合。
    3.“远虑”,不应只“虑”,更应施行。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才加冠,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兵部尚书王琼向来认为守仁是个奇才。十一年(1516年)八月因为他的推荐,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做南、赣的巡抚。
    当初,守仁平定詹师富的乱军时,龙川的盗贼首领卢珂、郑志高、陈英都自请投降。到征讨横水时,浰头的盗贼将领黄金巢也率领五百人投降,只有池仲容还没有拿下。横水战败后,池仲容才派他的弟弟池仲安来表示归顺,而又郑重其事地做着战斗和防御的准备。池仲容诈称:“卢珂、郑志高是我的仇敌,将会袭击我部,所以才做些防备。”守仁假装把卢珂等杖打了一顿,但背地里命令卢珂的弟弟集合部队等待战斗,然后下令疏散部队。新春时节张灯结彩,举行娱乐,池仲容半信半疑。守仁派人赏他节日物品,引诱他来称谢。池仲容果然带领九十三个人下山,驻兵教场上,然后带领几个陪从进入王守仁军帐中求见。守仁就把他们全部带进祥符宫中,用丰美的饮食招待他们。叛军于是大喜过望,越发感到安全。守仁把池仲容挽留下来观灯行乐。正月初三举办盛大宴席,在门里头埋伏了刀斧手,乱军将领进来后,依次都擒拿或杀死了他们。接着他亲率大军攻打叛军巢穴,接连打入上、中、下三浰,杀敌二千人有余。余下的叛兵逃奔九连山,山势绵延数百里,地形陡峭,无法攻打。于是守仁简选七百名壮士,让他们穿着叛军的服装,跑到山崖下边呼叫,叛军就招呼他们上去了。官兵又从外边攻打,内外呼应夹击,叛军被擒拿和斩杀,无所遗留了。于是在下浰设立和平县,安置部队防守,然后班师回朝。从此国境之内,大为安定了。
    守仁天生不同于常人。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回家以后每日正身而坐,研读《五经》,不轻易和人说笑。从九华山游历归来,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广泛学习研究道释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时,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只好天天思索旧日已得的学识。一天,忽然悟到格物致知,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能去向事物求索,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于是从此深信不疑。他因道设教,专门以致良知为主旨。他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能够上接孟轲的学统。而朱熹的《集注》《或问》等,是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当世学者翕然而听从,所以社会上有“阳明学”的称法。
    评论:王守仁最初因为正直有节操而著名,等到负责疆场的战事的时候,率领一支无战斗力的军队以及背后几个文弱书生,却也能扫除多年不法的乱民,平定藩王的武装叛乱。整个明朝一代,文官用兵而克敌制胜,没有像守仁这样出色的。当险难重重,并为皇帝疑心的时候,他能够做到精神专一、策划周到。这虽然因为他天资高明,不也是得益于他那精神世界。可是他夸耀自己的学术创见,标新立异,不同于先代的大儒,最后受到了学者的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