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2022年秋季学期高中第一次联考·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材料一中提到的小说和哲学的区别是形式上的区别,小说是生龙活虎地去描写,而哲学是板着面孔说话;C项,“唯一标准”错误,文中未提及。D项,“更有可能成为经典”与原文“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不符。)
2.C(“只有汪曾祺的作品才是经典”推断无据。)
3.D(D项,表述了对研究网络文学前十年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方法,不属于“怎样读小说”这一范畴。)
4.①对比论证。如将小说和哲学进行对比,突出小说的作用。②举例论证。列举对同一件事,甲作家和乙作家不同的处理态度,分析了判断小说好坏的标准。(每点2分,酌情给分)
5.①老舍:注意小说的内容及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学习小说的文字和谋篇布局。②毕飞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6.A(“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错。从文中“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可以推知,是两人拉扯时老师失手掉下来的。)
7.A(“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错,应该是补叙。)
8.文中老师是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①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拒绝了昔日学生送的一对茅台酒。②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③喜欢读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④关心学生。关注“我”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9.①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恭敬。②第二次与第三次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回答的“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于佑德,您的学生”,侧面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③第四次出现是老师认出“我”后,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每点2分,共6分)
10.D(然:通“燃”,燃烧。)
11.D(例句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它;C项代词,它;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C(“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从“今人乍见需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故选C项。)
13.(1)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谓”“贼”、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苟”“四海”“事”各1分,句意1分)
14.D(原文标点为: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15.B(“专指对人称臣”错误。卑下对尊长之位也可说“北面”。)
16.C(“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不满一年。)
17.(1)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冯”“眄视”“厮役”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诚”、被动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18.燕昭王是一个广纳贤才、谦逊有礼、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富有作为的国君。(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挂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9.(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4)朝闻道 夕死可矣
(5)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20.A(根据前后句可知,主语是“维生素B族”,因此排除BD两项;根据括号前后句可知维生素B族应该是发挥积极的作用,而C项中的“降低了”明显不是积极作用,与语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21.①其实夏季犯困很正常 ②除了外部因素 ③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每点1分)
22.【写作提示】文题给出三则材料。前两则材料是关于“聪明”的名言,巴尔扎克语肯定“聪明”的社会作用,培根语指出负面的“聪明”,但不能将其看成是对巴尔扎克语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材料三是一段精美的议论,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材料的核心观点,两个否定句“不是每一种……”,隐含着这样一种肯定判断,即观点可以是洞见,聪明可以是智慧,但并不一概如此。从整体上看,这句话实际是讲思维方法,即要全面地看问题,不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从局部上看,说的是观点和洞见的关系,聪明和智慧的关系。第二、三两句话是从“聪明”的角度对基本观点的进一步阐述,着重阐述“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即能力与格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区别。写作本题,可以从整体上立意,阐述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可以抓住每一句话,就其中一组对立关系进行立意,如“观点”和“洞见”、“聪明”和“智慧”、“能力”和“格局”、“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写作时,要特别注意两个“不是”,突出了材料的批判性,也强调了写作的现实性。考生必须联系现实进行立意,而不要脱离实际,进行抽象的概念辨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