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1-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不能说“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B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C项,“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来看,“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
    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
    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D项,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结合“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分析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了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
    第二段,结合“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分析可知,材料一接着阐述了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
    第三段,结合“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分析可知,材料一最后阐述了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5.①主题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②意境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③风格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二第一至二段“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分析可知,二者的主题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
    ②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分析可知,二者的意境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
    ③结合材料二第四段“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分析可知,二者的风格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只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错误。结合句子“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可知,此时的“我”只是有些厌倦和惆怅,并不是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8.袁医生来自基层,其貌不扬,医术高超,宅心仁厚;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原文“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可知,袁医生来自基层;②结合原文“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③结合原文“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可知,袁医生医术高超;④结合原文“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宅心仁厚;⑤结合原文“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妈妈说:‘我骗你干吗嘛……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可知,袁医生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为了让我专心学习主动把“我”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信任关爱。
    9.①人物塑造方面,袁医生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当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时,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体现了医德和善良温暖的人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人物塑造方面,结合原文“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很平凡;结合原文“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对病人很好,他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结合原文“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可知,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患者追着他赔钱,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袁医生技艺高超,宅心仁厚,善待病人,面对医疗事故也能果断承担,体现了其医德;袁医生不仅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而且因怕“我”担心而故意隐瞒了医疗事故的真相,在那之后“我”送给袁医生医学书,袁医生“眼泪汪汪”,体现了善良温暖的人性。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立尽”是“追射我”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大军”是“之诱”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说法错误,卯时指早晨五点钟到七点钟的时间。而平旦对应的是寅时,也就是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1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李广心胸狭窄”“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可知霸陵尉是一个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人,所以李广处置他并不能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13.(1)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
    (2)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没多久;“入”,入侵;“徙”,调动官职。第(2)题得分点:“讷”,言语迟钝;“居”,和……在一起;“戏”,游戏,消遣;“竟”,直到……终了。
    14.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后成功逃脱。
    细节描写:①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②离敌军阵地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解下马鞍躺卧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敌军感到奇怪,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典型事例二: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
    细节描写:李广被抓后,走了十多里,假装死去,斜视到他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跳跃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少年的弓与马。随后在逃跑途中带领残部,射杀追击的敌人,最终得以逃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中为了表现李广的机智主要选取了两个事例。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后成功逃脱。典型事例二: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
    事例一的细节描写:由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而后又从容地让士兵们原地解鞍休息,使敌人更坚信自己有伏兵,最终让敌人自行离去。突出了李广的机智勇敢。
    事例二的细节描写:由原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兵败被匈奴抓住后,在被押送的途中假装死去,找准时机抢了一个匈奴少年的马与弓,随后在逃跑途中带领残部,射杀追击的敌人,最终得以逃脱。突出了李广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
    天子派一名受宠的宦官跟随李广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李广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命令士兵全体(下马)解下马鞍,和马躺卧。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没有前往接应。
    过了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生擒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视到他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跳跃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赶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
    李广在家闲居了数年。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呵斥,禁止李广通行。就把李广扣留在霸陵亭住了一宿。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不全都喝到水,李广就不靠近水,士兵没全都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从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上阕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这首词上阕是词人想象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了“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我”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因此上阕全为想象,没有写词人随性的生活。
    16.①内容上,全词塑造了与李白一般的疏狂形象:词人自封仙官,却连仙境都懒得归去;蔑视权贵,却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的生活。②形式上,用想象、夸张手法创造出超脱凡尘的景象,构思奇妙,使得整首词呈现出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鉴赏本词和李白创作的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歌内容上大多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反映现实、关注民生,写名山大川,抒漫游怀抱,情感上大多是抒发了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情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诗人,在手法上常采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想象。结合本首词的内容和手法寻找两者相似之处即可。
    ①从内容上分析,词的上阕,首句词人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坦荡直爽,豪气四溢的性格特征。“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两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词的下阕,“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写作者对诗与酒十分钟情,而面对“侯王”却傲骨铮铮,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全词塑造的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生活、蔑视权贵的疏狂形象与李白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形象极为相似。
    ②从形式上分析,作者将自己封为仙官,想象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想象惊人奇特,手法夸张,构思奇妙独特。这与李白的创作风格非常相似,都有浪漫主义色彩。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①情不自禁  ②无声无息  ③形形色色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人们走进古镇会不由得发出“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语境强调感情的抒发不受控制,可填“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而做某事。
    第二空,语境是说过去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都已经消失了,没有声息,可填“无声无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第三空,语境是说人生舞台上总是上演着各种类型的悲喜剧,可填“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状态词,各种各样。
    19.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将修饰语变成小短句。或者是找出较长的句子,修改成短句。
    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特点,发现“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句子较长,可以把定语“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提出来,将其改为状语,变成“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可改为“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此句定语太长,可变成两个小短句,如“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最后整个改句即为: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20.①句中把七个岛屿比喻成睡莲,岛屿的形状和睡莲相似;
    ②七个岛屿在水中的形态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在水中浮浮漾漾,岛屿的形态和睡莲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一朵朵美丽的睡莲”。
    ①在形状上,被十五条小河分割的“七个岛屿”浮在水上和“睡莲”浮在水上有相似点,二者形状相似;
    ②在形态上,“七个岛屿”舒展于蓝天碧水间,和零星点缀水中的“美丽的睡莲”的浮浮漾漾有相似点。突出古镇水曲风清、秀色可餐的美好感觉。
    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项,“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之意。
    B项,“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
    C项,画线句中的“挑战”和本项中的“挑战”均作名词使用,有“困难、考验”之意。
    D项,“挑战”作动词用,有“斗争”之意。
    22.①向地而生 ②没有了上下之分 ③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并列的句式“背地而生”内容相反,因此可填:向地而生。
    第二处,根据前文“微重力环境”与后文“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可知,此处说的是植物的根和茎没有了上和下的方向之分,因此可填:没有了上下之分。
    第三处,根据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是回答什么适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