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绝对,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事物不局限于“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关系倒置,根据原文的“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可知,应该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能让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A项,论述青年人要自信。B项,论述青年人有激情。D项,论述青年人的优、缺点。
4.①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③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给出了一个情境,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等,再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答题前先理解情境的意思,再有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去找跟此情境相关的内容,最后综合相关内容答题。
5.①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②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③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每点1分,三点全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答案中的三点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第二、三、四段,综合各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理解错误,初次进庄,严庄白天却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这种情景突显了严庄政治环境的恶劣,反动势力的猖獗,土改形势的严峻。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打消众人顾虑的关键不是来全的大声发火,而是收黎子柔中带刚、立场坚定的话语,正是她的一番话起到了稳定群众情绪、鼓舞群众斗志的关键作用。
8.①收黎子初次出场时低眉垂眼,似乎不问外事,展现了人物温良娴静、安分守己的形象特点;②不断向“我”发问,展现出收黎子心灵深处对土地的渴望;③贫雇农齐心大会上她不同凡响的话语,展现出她冲破封建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敢。(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重在对文章进行梳理,圈画出人物前后表现的变化,然后加以概括。
9.①选取小场景突显重大题材。本文设置了严庄土改这一特定场景,并将主要情节放在来全的家中,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土改运动的重大历史题材。②塑造小人物映射广大群体。小说着力刻画收黎子这一普通农村妇女形象,代表了对土改有着强烈渴望的广大民众。③以微小细节传达深刻主题。小说通过收黎子对土改旁听、发问,齐心会上村民沉默等细节,揭示了农民土改的内生需求和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复杂性这一深刻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以小见大是茹志娟的小说的特点。要注意选取角度,分别从场景选择、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的角度解答。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
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分析不当,“《论语》”属于“四书”,“五经”还包括“《尚书》”。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不当,“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13.(1)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2)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敕,告诫;从事,处理国事;事,侍奉。第(2)句得分点:患,担心,担忧;申,通“伸”,伸展;是以,因此。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意思答对即可。
14.①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②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③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
‘……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的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自比为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确实如此。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您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的话,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效尽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郃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臣凭着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致使出现了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和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臣自知缺乏知人之明,处理事情又很愚钝,依照《春秋》之义战争失败要责罚主帅,我的职位正应当受到这种责罚。请允许我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运送军需物资,占据武功的五丈原,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要建立长久驻军的基础。耕种田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沿岸居民中间,而百姓安居平静,军队从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在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一一巡视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表说:“臣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贫瘠的田地,子孙后代的衣食,当会充足富余。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别的开支,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不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到了臣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等到诸葛亮死后,正像他说的那样。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曲解词意,“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错误,“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大意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16.①表达了词人想象与杨绘别后对他的思念之情和对再次相见的盼望之情。②抒发了词人对杭州的留恋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功成还乡的愿望。③表达了词人对杨绘的敬佩、赞赏以及对他出任杭州知州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17.(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做题时根据所给的语境分析出所要填写的语句。注意扣住关键性语句,如第(1)题扣住“生活”“形成对照”等,第(2)题扣住“落叶”“江水”等,第(3)题扣住“江山美景”“英雄”等。
18.答案示例:①卓有成效②格格不入③因地制宜(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意方面强调“工业遗产”在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语法方面需填可充当谓语的成语,和“地区”构成主谓关系。第②处语意上强调破坏工业遗产的事件的一种类型,即“缺乏整体规划”,语法方面需填可充当谓语的成语。第③处语意方面强调工业遗址要产生价值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语法方面需填可充当谓语的成语。
19.答案示例:这些遗址彰显着这座城市不同凡响的特色与风貌,(1分)先熔铸于城市的内核与肌理之中,(1分)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1分)最终凝固成为特有的“地标”。(1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长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单句(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子),主干部分是“这些遗址彰显着这座城市不同凡响的特色与风貌”,“彰显”是谓语,“以这样的方式”是状语,“遗址”的前面有三个定语,而每个定语都是动宾短语充当的。题目要求的本质是把这个长的单句变成几个短的单句。句子本身的主干部分就是单句,让三个充当定语的动宾短语分别独立成句,最后排列这四个句子的顺序。
20.答案示例:不过,一些破坏工业遗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改对一处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二是语意重复。
2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指称性词语含意的能力。D项和材料中“大家都知道”中的“大家”泛指每一个人。A项中的“大家”指古代的豪门贵族。B项中的“大家”指大作家。C项中的“大家”特指上文中的“他们”。
22.①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②可以吃一些谷物和薯类③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可以根据后面的“所以食物要多样化”来推知。第②处可以根据下文的“因为谷物……,薯类……”来推知。第③处可以根据上一句来推知。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历史材料类作文题,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材料部分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指出“和而不同”的内涵,包含“和”与“不同”,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思辨色彩。“不同”是“和”的重要表现,“和”是“不同”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第二段指出“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适应于诸多领域,适应于古往今来。
(二)写作任务分解
①任务一——身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
导写部分指出写作身份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所以行文时,需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以中国青年的身份,表达对“和而不同”的看法。
②任务二——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导写部分指出行文要“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所以,立意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深刻思考。要体现出“你”的特点。
(三)立意
①不同基础上的“和”才有价值。
②发扬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同时兼容与自己不同的特质。
③在“存异”中“求同”,在“求同”中“存异”。
(四)精彩片段
体现的是“包容”“理解”“能够欣赏另一种不同”的处世之道,可以理解为大到国家之间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与包容,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无不包含这个深刻的道理。
“和而不同”,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盲目包容,更要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当然,只有尊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纵观我国历史,五胡内迁,民族融合无不为“祖国统一”这一求同的目标而努力。
奥运会已于北京胜利闭幕,我们与世界各种语言各种肤色的朋友共创辉煌。世博更是将我们推到世界的面前,一览世界文明的伟大与精彩。
海纳百川,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在不同中兼容并蓄,一展大国风采。
(五)题意评分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