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答案
1.D [解析]“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不当,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2.A [解析]B 项,《苏轼年谱》无法呈现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C 项,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是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要求。D 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3.B [解析]了解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需要结合地图技术,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最适合用数字人文技术加以解决。
4.运用层进(递进)式结构。(1分)
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突破和解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1 分)
②接着分析问题,具体分析文献资料离散的两种状态和和时空分离的两个层面。(1 分)
③最后解决问题,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介绍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两大难题的三个阶段。(1 分)
【评分标准】4 分。意思对即可。
5.科奇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有失偏颇。
①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这可能给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带来消极影响。
②数字人文可以有效解决人文领域的某些研究问题,对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大有裨益。
③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提高研究者的人文学术修养,能有效避免数字人文产生的弊端。
【评分标准】4 分。本题须辩证分析,若只肯定或否定,最高得2分;若辩证看待其观点并分析,按每点1分给分。
6.B (A项,“他将轻松完成任务”于文无据,尽管张海出色,但战争年代的侦察任务并不轻松,甚至有生命危险。文中张海在摆脱敌特的围堵中曾经受伤昏倒。C项,“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有误,小说的人物都是虚构的。D项,选项中的跳皮鬼与司令员给张海取的外号“跳皮鬼”的含义并不相同。)
7.C (“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有误,人物在行动中自显,这并不是小说创作的固有模式,但作者在小说中相机运用,使人物的描写活灵活现,并未显出其模式化的特征。)
8.①具有现场效果(1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2分);
②具有代入效果(1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产生共鸣(2分)。
(每点概括1分,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集中体现了情节的波澜曲折,使主线更明晰、紧凑。
②金戒指既是他的新婚礼物,又与张海的侦察斗争有关,凝聚着人情美和英雄美,有利于刻画张海的人物形象。
③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 D [解析]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11. C [解析]宗族,指同一父系的家族,也指同一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员,但不包括出嫁的女性。
12. C [解析]文中说“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驰义侯未参与战斗。
首鼠两端: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指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形容形容迟疑不决,瞻前顾后。含贬义;
13. (1)汉军众多而强大,即使侥幸战胜他们,后面派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消灭我们的国家才会停止。
【评分标准】4 分。“众”,众多。“幸”,侥幸。“后来”,后面派来的军队。每点1 分,“终灭国而止”句意1 分,意思对即可。
(2)这时候太农令张成不敢进攻,退到有利的地方,因犯了畏惧敌人、怯懦软弱的罪被杀。
【评分标准】4 分。“却”,退却。“便”,有利,便利。“坐”,因犯……罪。“诛”,被诛杀。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14.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 ,质朴;“史”,浮夸;句意“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每点1分)
15. ①天下太平,很久没有发生战争。
②战争给士兵和边境百姓带来灾难。
③天子应广施恩德,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评分标准】3 分。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汉武帝建元六年秋天八月,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边邑。南越王遵守天子的约束,不敢擅自发兵回击,派人上书告天子。因此汉武帝赞赏南越王守信义,为他调动大量的兵力。派遣大行令王恢领兵从豫章出发,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发,攻击闽越。淮南王刘安呈上谏书,说道:“陛下君临天下,广布德行,普施恩惠,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都认为有生之年见不到战争。现在四境之内,没有狗叫的警兆却要让陛下的士卒死亡,尸骨暴露在原野,血液沾湿了山谷,边境上的百姓为此要把城门早闭晚开,还担心从早上活不到晚上,我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些现象。陛下把四海作为边境,所有的人民都是你的臣下仆妾。您只要广施恩德来关照他们,使人民能够安生乐业,那么您的恩泽流传万世,传给子孙,施行恩惠直到永远,天下的安定,就好像是四面联系起来的泰山一般。我担心派将遣兵动用十万大军只能干一位使臣的事情。” 这时候,汉朝已经出兵,但还没越过阳山岭。闽越王郢就派出军队在险要的地方对抗汉朝军队。郢的弟弟馀善就和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说:“我们的国王因为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没有向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派兵来讨伐。汉军众多而强大,即使侥幸战胜他们,后面派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消灭我们国家才会停止。现在把国王杀了来向天子谢罪,天子听从我们的请求,就能停止战争,我们的国家必定会完整保存下来。不听从我们的请求,我们就奋力战斗,要是不能取胜,我们就逃到海里去。”大家都说:“好。”于是就杀死了郢,派使者带着他的头送给了大行令王恢。王恢就用灵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把情况)告知了大农令韩安国,又派使者携带王的人头急驰长安,报告天子。天子下诏书,让王恢和韩安国的军队停止军事行动。春三月初四这一天,天子听说南越反了,(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杨仆进入越境。首先攻陷寻斄,打下石门,挫败了越军的锐气,领着数万人等待伏波将军路博德大军到来一同前进。趁天黑的时候,楼船将军打败越人,纵火烧城。伏波将军设置营地,派使者去招纳投降的敌人,赐给印绶,又放回去教他们再招引降人。第二天黎明时,城内的人都投降了。吕嘉在夜间逃亡到海上。驰义侯所带的夜郎兵还未到,南越已经平定了。起先,东越王馀善上书,请求率领战士八千人跟着楼船将军攻击吕嘉。待到他的军队到达揭阳时,他就以海上出现大风巨浪为借口,不再向前进军,采取观望的态度,暗中又派使者与南越联系。楼船将军杨仆向天子上书,请求乘便领兵去攻打东越。天子没有同意。馀善听说楼船将军请求讨伐他,而且汉军已经进逼东越边境,于是他就造反。这时候太农令张成不敢进攻,退到有利地方,因犯了畏惧敌人、怯懦软弱的罪被杀。汉天子于是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武林动身,中尉王温舒从梅岭动身,来攻打东越。元封元年冬天十月,军队进入东越境内。楼船将军杀了徇北将军,东越的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杀死了馀善,率领他的部下投降。
16.B [解析]“生机盎然”错误,杨花尽日飞歇,林鸟时见时藏是凋谢、重复之景,并无“生机盎然”之意。
17.①“随时抒兴”体现在诗人由眼前春光逝去,产生伤春之愁;(2 分)由自身已至暮年,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2 分)
②“寄托遥深”体现在诗人赋闲在家,时光难熬,有为国效力之心,却年老多病,万愁萦身,诗中蕴含深深的无可奈何之情。(2 分)
【评分标准】6 分。意思对即可。
首联“溶溶春水满方塘”,一个“满”字,活画出春水方生的气象。当此碧波平岸、春深如海之际,诗人本应开口一笑,愁苦俱忘。但突然之间,微风送来几缕淡淡的清香,诗人敏感地知道:这是春花正在随风飘堕。芳时难留,烟景不再,该送春了。
颔联诗人目光所对是自然界的落花,心中所思则是生命的凋谢,于是悲从中来。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愁情一泻无余,而是极为含蓄,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又”、“还”,亦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颈联由景及人,关键在一个“闲”(“静”也是闲的意思)。当身染重病之后,为了调养,才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因为这里是内地,要“闲”得多。后来病情加重,更是终日“闲”居了。但结果,“沉疴不为闲来减”,希望落空了;还因为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既有生理的痛苦,又有精神的苦闷,更觉得时间难熬。
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春愁。古人称酒为“酒兵”,谓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说“欲战”,就暗含这个比喻在内。“愁”本不可数,加以“万”字,突出愁多,“战”字则从反面衬出愁多。愁情既如是之甚,诗人想借酒一浇,无奈因病戒酒,连这也不能做到。于是,一切防守的力量尽失,只好任凭“万愁”进攻了。
18(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19.A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牢不可破: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多用于友谊、团结或联盟等。语境修饰“真理”,选择“颠扑不破”。
滋养:滋补保养,供养。浸润:沾润、滋润。语境强调生命力的获得,选择“滋养”。
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境强调变化迅速,选择“日新月异”。
古今中外:截至目前为止,最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古往今来:指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语境强调审美的范围,选择“古今中外”。
20.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应改为“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二是介词缺失,应是“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三是搭配不当,“展开……新潮”应改为“掀起……新潮”。(第一处1分,二三两处各2分)
21.B(前文谈“尿酸并非一无是处”,语境应强调尿酸对人类的作用,因果复句只是一般陈述,在表达语意上不能突出这种作用,排除AD;分析BC两项,C项强调尿酸对人类的对折磨,而B强调人类容忍尿酸,B项更能突出尿酸在人类健康中不可或缺,排除C。)
22.①然而尿酸也有负面作用 ②导致尿酸产量急剧上升 ③并不会导致痛风立即发作
解析:第一空,此空位于第二段段首,与上段有过渡作用,上段说尿酸有类似维生素C的功能,第二段形成转折语意,指出尿酸的负面作用,据此应填“然而尿酸也有负面作用”;
第二空,前文说“嘌呤摄入低,尿酸产量少”,那么“摄入的嘌呤也越来越多”的结果就是“导致尿酸产量急剧上升”;
第三空,前文强调“尿酸积累是一个过程”,下文指出如果长期高嘌呤饮食,患痛风的几率大大增加;那么年轻人不注意饮食节制而积累的尿酸,“并不会导致痛风立即发作”。
23、【审题】本题对材料的解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材料第一段文字为叙述性文字,记述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离开时给图书馆的留言。这段话质朴、真诚,表述了一位农民工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认识,以及读书对他产生的影响。第二段文字为评论性文字,由农民工扩展到无数网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二是谈东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立意】①阅读,点亮人生;②生命,当追求丰盈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