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2.C 3.D 4.①坚定的理想信念。“‘报国’‘忠诚’‘奉献’,他早早融入这样的文化。1978 年高考,他本可以报考名气更大的院校,但最终在志愿栏里填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名字。”
②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
③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舰上7天,每个深夜,罗阳房间里的灯都要到近凌晨3时才熄。”
④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那时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凑不齐,他和同事们每天早晨列队跑步十几里路到沈飞。”5.①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②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
③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④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B.“又有他人评价”分析错误。原文无“他人评价”。
C.“应该属于新闻特写”说法错误,材料一应该属于“通讯”。
D.“早上8时许”是罗阳上舰的时间,这一时间在材料一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不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向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致敬”表述不够全面,还有对革命英雄主义的继承和发扬的倡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从颁奖词“诵君子清芬”可知,这是给顾诵芬的。
B.从“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可知,该颁奖词应是颁给科学家的。这是给杨振宁的。
C.从“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可知,该颁奖词是给“航天追梦人”的。
D.从“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可以看出,这写出了人物去世的突然,而且他的工作与战机有关,这符合罗阳的事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二段“‘报国’,‘忠诚’,‘奉献’,他早早融入这样的文化。1978年高考,他本可以报考名气更大的院校,但最终在志愿栏里填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名字”,材料二第二段“设计制造飞机,一手托举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还要托举着飞行员的生命,制造大国重器容不得半点马虎”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初对自己大学学校的选择,还是后来对设计制造飞机工作的认真,都体现出罗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材料一第七段“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材料二第二段“罗阳一年365天里有300天在出差”等内容可以看出,罗阳夜以继日的工作,将身心全部铺在工作上,体现出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从材料一第三段“赶上歼-8II研制,他钻到地下室里,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第五段“数个重点型号同时研制,他一天比一天忙”,第七段“舰上7天,每个深夜,罗阳房间里的灯都要到近凌晨3时才熄。”等内容可以看出,罗阳具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从“那时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凑不齐,他和同事们每天早晨列队跑步十几里路到沈飞”等内容可以看出,罗阳没有在艰苦的工作条件面前低头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克服困难。这体现了他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对于材料一的写作特点,首先是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文章选取了每天早晨列队跑步十几里路到沈飞、数个重点型号同时研制、上辽宁舰之后不顾休息直接上了塔台等典型而具体的材料,显示出罗阳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等优秀品质。
其次,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1978年”“1982年”“2002年”“2012年”,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将新闻材料精心串联起来,不同的材料凸显不同的精神,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卓越贡献”这样一个核心主题。
再次,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我真幸运,刚来就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任务”“一个国家经济强大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来保卫经济发展的成果,咱们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研制新装备乐趣无穷,任务再多也开心”“我,上舰晚,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抓紧”,文章以丰富的语言描写,塑造了罗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
人物行为方面,他本可以报考名气更大的院校,但最终在志愿栏里填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名字;航空工业低谷期,有人劝他跳槽,他则回到北航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充电;舰载机降落,测试人员以外的人通常会选择站在一个声音相对小的地方,但罗阳却总是离得近些再近些,零距离观测舰载机着舰的落点和状况。罗阳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
最后,采用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全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抒情,如“中国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训练,圆了几代航空人让战机从陆地跨向海洋的梦想”,还有议论,如“干航空,最怕的不是辛苦、不是清贫,是没事干”“谁也不知道,他的心脏一次次承受着怎样的冲击”,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6.B7.B 8.①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②讽刺当时已病重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崇尚空谈、不务实事的社会现象。③批评了上层社会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④指出玄学清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⑤反思了知识分子脱离生活实际的状态。 9.①漫画法。“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②对比法。大家开始时想听讲学的热情和后文众人的敷衍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众人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③托物法。《税收精义》这一书的设定,具有幽默效果,反映了关官对于文学哲理没有兴趣,只关注官场和自己的利益。④反说法。“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中“哲学的脑袋”,似褒实贬,表达作者的讽刺和挖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从容和淡定”错,应是“尴尬与局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对知识分子的蔑视”言过其实,只能看出对老子不够尊重。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因此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尚,指出玄学清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其实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借故事新编的方式来表达国人崇尚虚无,不注重时事的风气,反思了知识分子脱离生活实际的状态。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一个“扛”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巡警的粗鲁和对老子不够尊重;没能顺利爬墙出城反而被巡警当作小偷,“一动不动”写出了老子作为一代哲学大师折了风骨之后的尴尬与局促。借此批评了上层社会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
“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由此可知,地方官员关尹喜等人慕名请老子讲学,但老子所讲的《道德经》人们却听不懂,只是为了面子才苦撑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是借古讽今,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
据此,再联系当时的人们崇尚空谈的社会风气加以分析得出:作者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是为了讽刺当时已病入膏盲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崇尚空谈的社会现象。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情’”,此处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漫画法,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
“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此处描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与大家开始时想听讲学的热情形成对比,突出了众人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税收精义》这一书的设定,具有幽默效果,反映了关官对于文学哲理没有兴趣,只关注官场和自己的利益。这是托物法。
“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哲学的脑袋”本为褒义词,此处说老子想爬城,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他用尽脑筋,也没有想出办法。此处褒词贬用,表达作者对老子的讽刺和挖苦。这是反说法。
10.D11.A 12.C 13.(1)李从荣有难,李筠骑马跟从他到天津桥,射杀了十多个人,明白事情不能够成功了,放弃马匹逃走了。
(2)等到契丹人离去,死去的百姓有两千余人。各将领互相夸耀自己的功劳,李筠拜访前丞相冯道请求他临时兼管节度使的事务。14.①闰七月二十九日等待契丹守门人早上吃饭的时机,将撞击寺钟作为约定,相随进入占据兵库,依次焚烧牙门。大声呼喊百姓,合力出击。②起初,李筠建议谋划约各位将领合力攻打,控鹤左厢校白再荣开始在室内藏匿不敢回应,李筠拔出佩刀刺破帷幕拉着他的胳膊强迫他参战。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筠趁着他们怨恨耶律解里,秘密与王莞、石公霸、何福进等人谋划,在闰七月二十九日等待契丹守门人早上吃饭的时机,将撞击寺钟作为约定,相随进入占据兵库,
“密”意为“秘密地”,修饰后文,因此与“怨”断开;“相率”意为“一个接一个地”,修饰后文,因此“相率入据兵库”应该放在一起。排除AC。
“伺契丹守阍者旦食”中,“契丹守阍者旦食”作“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A.“相当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的‘御’和‘射’”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书。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爪牙”是“爪子和牙齿”的意思。两句中的“爪牙”含义不同。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母亲积德”错,原文是“为吾曹增福尔”,应该是“为我们这些人积德”。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难作”,有难;“济”,成功;“遁”,逃走。
(2)“伐”,夸耀;“故”,从前的;“权领”,临时兼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闰七月二十九日伺契丹守阍者旦食,撞寺钟为期,相率入据兵库,次焚牙门,大呼市人,并力击焉”可知,闰七月二十九日等待契丹守门人早上吃饭的时机,将撞击寺钟作为约定,相随进入占据兵库,依次焚烧牙门。大声呼喊百姓,合力出击。
结合“初,筠建谋约诸将同力,控鹤左厢都校白再荣首匿于室不敢应,筠拔佩刀破幕引臂迫之,再荣不得已而行,诸将次第赴之”可知,起初,李筠建议谋划约各位将领合力攻打,控鹤左厢校白再荣开始在室内藏匿不敢回应,李筠拔出佩刀刺破帷幕拉着他的胳膊强迫他参战。
参考译文:
李筠,并州太原人,善于骑马射箭。后唐秦王李从荣兼任六军诸卫,招募勇士做自己的亲信,李筠持弓箭请求谒见。挽弓的力量到了百斤,府中没有能拉得动的人,李从荣让李筠射箭,拉满弓后还有剩余的力气,两次射箭都射中了,于是把他招纳隶属自己的部下。李从荣有难,李筠骑马跟从他到天津桥,射杀了十多个人,明白事情不能够成功了,放弃马匹逃走了。清泰初年,响应招募做了内殿直,调任控鹤指挥使。晋开运末年,契丹进犯汴京,晋将赵延寿听说李筠勇猛矫捷,征召他到自己的营中。等到契丹王往北回,在栾城去世,赵延寿到了常山,被永康王拘执。契丹有数万兵,占据常山,后来向北去,留下耶律解里。回 到中原士大夫多在城中,契丹和汉人交相混杂,耶律解里性情贪婪恣肆,只顾自己日常生活的供养,削减汉人每日的食物,汉人都因营养不良形容憔悴。李筠趁着他们怨恨耶律解里,秘密与王莞、石公霸、何福进等人谋划,在闰七月二十九日等待契丹守门人早上吃饭的时机,将撞击寺钟作为约定,相随进入占据兵库,依次焚烧牙门,大声呼喊百姓,合力出击。契丹人大为吃惊,从北门逃出,耶律解里催促族人在野外列阵。第二天集合部众入外城奋战,正赶上晋兵分掠,只有控鹤一军和百姓抵御他们,一个跟一个死伤。午后,外城百姓一千余人知道契丹溃败的消息,拿着兵器奔向契丹族人,将要劫掠他们,看守的人入外城快马 加鞭报告,耶律解里听说之后,就带领族人逃走了。起初,李筠建议谋划约各位将领合力攻打,控鹤左厢都校白再荣开始在室内藏匿不敢回应,李筠拔出佩刀刺破帷幕拉着他的胳膊强迫他,白再荣不得已才行动,各个将领也依次前往参战。等到契丹人离去,死去的百姓有两千余人。各将领互相夸耀自己的功劳,李筠拜访前丞相冯道请求他临时兼管节度使的事务,冯道说:“你主持上奏禀告这件事就可以了,任命留后的事情应当商议让功臣去做。"李筠性情虽然暴躁,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每次生气想要杀人,母亲在屏风后呼喊李筠,李筠小步快跑过去,母亲说:“听说你要杀人,可以释放他吗?为我们这些人积福。”李隽立即放了他。李筠稍通书本,很喜欢开玩笑。最初他的名字是李荣,为了避周世宗的讳,有人建议他改名“李筠”,李筠说:“李筠,李药,玉帛云乎哉。”听到的人都笑了。乾德六年,出任辽州知州。开宝四年去世,年三十三岁。
15.C16.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城上斜阳画角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些景物引发作者孤独伤心寂寥的心境。②衬托(对比)。第一首诗最后两句,“春波绿”依旧,但是“惊鸿照影”却早已不在,写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绝望;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③虚实结合。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他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引起 “伤心”的回忆,后两句以虚为主。④比喻(以物喻人)。“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树已老,不再飞绵,这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⑤直抒胸臆,“伤心桥下春波绿”“犹吊遗踪一泫然”,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昔日之景”错,应该是故地重游“即目之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城上斜阳画角哀”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非复旧观的景物引发作者寥落的心境;“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而如今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只剩下诗人的孤独寂寥。
②衬托(对比)。第一首诗最后两句,物是人非之对比,“春波绿”依旧,但是“惊鸿照影”却早已不在,写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绝望;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③虚实结合。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后两句以虚为主。
④比喻(以物喻人)。“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树已老,不再飞绵,这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⑤直抒胸臆,“伤心桥下春波绿”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犹吊遗踪一泫然”,依然来此凭吊遗踪泪落潸然,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17.D18.④⑤②①③ 19.①手法新: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②内容新:秦词将上片泪流、水流和下片的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使情感逐渐蓄积,最后达到高潮,比之李词情感层次更丰富。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画线句“西城杨柳弄春柔”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弄”字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A.使用了借代手法,“樯橹”借代曹军。
B.使用了夸张、比喻手法,“三万顷”是夸张;“一叶”是比喻,把小舟比作波涛中的一片树叶。
C.使用了夸张手法,“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
D.使用了拟人手法,“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丝丝小雨想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赋予小雨以人的情感,表现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情绪。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想要正确填入诗句,一是要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二是要把握“江城子”词牌的特点,即上下阕各有几句,每句几个字。
第一空,上句是“动离忧”,内容上此处应“忧”的情感有关;从词牌来看,此处应该是三个字,由此可知是④泪难收;
第二空,从内容上看,此处是说杨柳“多情”,要写“多情”的具体表现;从词牌看,此句应是五个字,由此可知是 ⑤曾为系归舟;
第三空,此处应写离别情景,后面有“水空流”,则此处应是离别的地点,与“水”有关;从词牌看,此处应是七个字,由此可知是②碧野朱桥当日事;
第四空,“恨悠悠,几时休”应是感叹,此处应为感叹的内容;从词牌看,此句应是七个字,由此可知是①韶华不为少年留;
第五空,由“登楼”“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可知是感叹春光流逝,从词牌看是六个字,由此可知是 ③飞絮落花时候。
故序号依次为④⑤②①③。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意思是即使这满江春水都化作眼泪,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此句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用而来,却翻出新意。
手法新。手法上,“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运用的是暗喻,把内心的愁绪比作“流不尽”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明喻,本体是“愁”,喻体是“一江春水”,比喻词是“似”。
内容新。“便作春江都是泪”,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20.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捣”“砧”“拂”“谑”“谑”。
21.①迥然相异 ②首当其冲 ③闻所未闻(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22.B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语境“居民五方杂处”可知性格也各不相同,可以用“迥然相异”。“迥然相异”,指差别很大,明显不一样。
第二空:语境指中华大灾大难,天津最先蒙受灾难,可以用“首当其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
第三空:语境指奇人妙事很奇特罕见,废置了可惜,可以用“闻所未闻”。“闻所未闻”,原义是所听到的事从来未曾听过;多指道理、内容新鲜、奇特;也指罕见的人和事物。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可以去掉。为了避免各标点符号使用混乱,一般情况下书名号后面是不加顿号的。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些名句,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大意,然后进行组合立意。
①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表达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②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强调了修养身心,彰明美德、完美人格的重要性。
③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表明人应该有羞耻心,有是非荣辱的正确观念。
④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这里更加注重自胜,表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是最难的。
⑤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有用无用因人而异,需要我们转换思维看待问题。
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学会爱人,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作文要求我们结合当下时代对这些语句做新的辩证思考或者阐释,“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立意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话的意思,二是将哪两三句话放到一起进行立意,需要我们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选择其中两三句,力求有关联,可以取交集。
如选择②+⑥,可写,完善人格,从爱人做起。由古代君子追求“明德”写起,论述当今时代“明德”的含义有哪些变化,如新时代“明德”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品行,更应该把自己放入整个社会中进行思考,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然后分析新时代“明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爱人”,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不仅仅出于本性的“恻隐之心”,更在于主动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共建和谐社会。注意行文中要恰当地引用这两个句子。
立意:
1.既要求知,又要爱人。(①+⑥)
2.呼唤美德,坚守友善。(②十③+⑥)
3.转换思维,突破自我。(④+⑤)
4.追求真理,超越自我。(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