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舞蹈治疗的治疗过程取决于什么。其中有两个“取决于”,表明这两个大句子是并列关系,因此乙处应选“另外还”;
在第一个“取决于”中包含两个句子,一是“被治疗者的疾患表征与特点”,二是“被治疗者是从其私人舞蹈治疗师还是从一个治疗小组那里获得治疗”,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甲处应选“以及”;
同理,后面那个“取决于”中“进行单人治疗”和“参加团体治疗”之间是选择关系,因此丙处应选“是”,丁处应选“还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就传达出了他有心理障碍”错。原文是“舞蹈治疗认为人的身体动作与人的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作,便可以对其内心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是通过动作对他内心想法“有一定的了解”,选项曲解成了“传达出了他有心理障碍”。
C.“首次治疗,治疗师会模仿被治疗者的动作……”错。原文是“在随后的常规治疗中……有时,舞蹈治疗师会模仿被治疗者的动作,融通与被治疗者之间的情感”,可见不是“首次治疗”就模仿治疗者的动作。
D.“引入被治疗者的领导来做协助”曲解文意。原文是“舞蹈治疗师可以通过引入领导和跟随的概念来帮助群体的—个成员走出自我封闭和自我迷恋的状态”,这里的“领导”是动词“引领”的意思,而并非选项理解的名词“领导”。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舞蹈治疗又称动作治疗,是……新兴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治疗其在认知情感方面所存在的障碍……以更好地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是介绍“舞蹈治疗”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介绍别称;
文章第2、3段写“舞蹈治疗认为……舞蹈治疗认为……舞蹈治疗还认为”“基于上述认识,舞蹈治疗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被治疗者的肢体动作……”,可见这是介绍舞蹈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式;
文章第4、5、6、7段写“舞蹈治疗的治疗过程取决于……”“通常说来,在首次治疗中……”“在随后的常规治疗中……”“如果被治疗者接受的是群体治疗……”,可见这是介绍舞蹈治疗的过程;
文章最后一段写“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时代创新的推动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放眼未来,舞蹈治疗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见这是在介绍舞蹈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故选D。
4.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
5.独立的判断力,智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6.倾向于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方法上把愉快的求知变为机械的堆塞,目标上以文凭来代替真正的教育。
7.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然后,论述什么是鉴别力以及怎样才具有鉴别力;最后,针对现代教育制度,谈鉴别力的必要性。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可知,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已说明在三、四两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第三段“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第四段“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可知,独立的判断力,智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发现涉及现代教育弊端的说明集中在文中的倒数第二节,本段包括了教育的三大弊端“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加以概括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一篇典范的论述类文本必然有它的中心论点,此篇文章的题目是“知识上的鉴别力”,“鉴别力”是重点,文章的思路就是围绕此展开。
开头“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可知,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并论述什么是鉴别力。
第三段“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第四段“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可知,论述怎样才具有鉴别力。
最后第五、六两段“现代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危险在于这种制度一经订立,我们即易于忘却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知识上鉴别力的发展”,针对现代教育制,谈鉴别力的必要性。
8.B
9.B
10.D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文意,现代诗学给了“天机”“灵气”新的术语,而非“不认同这种看法”。
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错误,观点混淆。“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是作者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D.“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错误,逻辑关系紊乱。根据原文,应该是先“冲破意识的‘防卫’”,再出现“神思恍惚的审视”。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错误,材料与观点不契合。根据第二段,论证的应是“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错误,文内文外关联错误。刘克庄的话重在揭示实现“不求工而自工”的条件,即要有“大气魄、大能量”;而本文论述的重点是“无意于佳”为何能得到佳作,即揭示原因。
故选D。
11.B
12.B
13.C
14.书信的信息价值、情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和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A.“即时交流无法像书信一样传递情感体验”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及距离书信时代越来越远的新生代的出生,书信可能会逐步走向更加边缘的地带”,没有说即时交流不能传递情感体验。
C.“都能反映写信人真实的情感脉络和生活轨迹”表述绝对,原文是“往往”成为研究写信人真实的思想脉络、人生轨迹的有力依据。
D.“没有家书传之于世,优良的家风和家族精神也就无法传承”表述绝对,原文是“许多名门望族都会通过家书传承家风、延续家族精神”,不能证明选项内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
C.“唯一手段”错误,通过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秦简”可以看出我国书信文化历史悠久,“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拟由在楚地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时捎带,可惜并未最终送达”可以看出,书信有时难以传递,私人信件也可以用作历史研究的资料,不能看出“书信是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书信本来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可知,书信具有信息价值、情感价值;
由“一些书信元素还能带给人们特别的艺术享受”可知,书信具有艺术价值;
由“书信所记录的很多生活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可知,书信具有历史价值;
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信一直是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媒介”可知,书信具有文化价值。
15.C
16.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香菱带着虚荣的念头去学诗,本着学习技巧的目的去读诗,本来不可能真正学得做诗的技巧,成为诗人,竟然在小说里做出了好诗,这一情节不合情理。(“居然”和“据说”连用,)带有轻微的讽刺的味道。
17.第一种:坚持不动摇。
第二种:一时入迷\态度严肃。
第三种:功利地入迷\带有虚荣心地入迷。
18.①只有入迷,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妙处。
②只有入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
③只有入迷,才能真正学得写作技巧。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入迷的程度不仅在香菱之下”错误。由原文“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可知,香菱是最下乘的,所以应该是在香菱之上,而不是之下。
B.“因为他们一看就知道是虚构的”错误。由原文“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可知,是因为“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而不是“因为他们一看就知道是虚构的”。
D.“有了‘多读杰作,学取技巧’的想法”错误。由原文“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可知,是“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时,绝不可能真正学到什么技巧,只可能是模仿甚至剽窃。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理解“居然”的基本含义,“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由原文“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可知,香菱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由原文“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可知,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书还是白读了。香菱带着虚荣的念头去学诗,本着学习技巧的目的去读诗,本来不可能真正学得做诗的技巧,成为诗人。“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竟然在小说里做出了好诗,这一情节不合情理,用“居然”一词带有轻微的讽刺的味道。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就‘入迷’而论,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可知,第一种:坚持不动摇。
由原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可知,第二种:“一时入迷”或“态度严肃”。
由原文“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可知,第三种:“功利地入迷”或“带有虚荣心地入迷”。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可知,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由此可知,只有入迷,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妙处。
由原文“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可知,作家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由此可知,只有入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
由原文“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可知,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只有入迷,才能真正学得写作技巧。
19.B
20.(1)因为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2)我们的民族是跟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3)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他们懂得泥土的可贵。(4)乡村人整个家族都附着在土地上,世世代代离不开土地。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飘忽无定:意思指变幻无常,动荡不定。迁移无碍:很顺畅的迁移,表示没有什么能阻碍其迁移。前面说“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说明他们居无定所,强调的应是“不定居”,应选“飘忽无定”;
第二空,前面说“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说明他们有固定居所,即使迁徙也不妨碍生活,应选“迁移无碍”;
第三、四空,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后面说“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前面需要给出老农不能动的原因。按照逻辑顺序,以及前面的“而”字,可知“却”字能与之呼应,说明应当先说“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再说“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筛选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文章开头即说“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后面讲述理由。结合“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首先是因为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甚至“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是跟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接着作者分析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可见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他们懂得泥土的可贵。
然后又说到土地与农民整个家族的关系,“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乡村人整个家族都附着在土地上,世世代代离不开土地。
因此作者说“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21.C
22.A
23.D
【分析】2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错,原文“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可见“三官信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并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换概念,组合关系错误。
故选C。
2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错,“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是为了说明春节礼俗有大量记载这一现象。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偷换概念。“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是“阳气”,不是“这个节气”。
B.“逐渐消亡”错,应为“逐渐淡化”。
C.“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原文“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曲解文意。
故选D。
24.C
25.D
26.(1)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泥土生存的人才最能明白泥土的可贵;(2)种地的习惯一直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到牧区、西伯利亚,还是飞上月球,中国人都关注着土壤能否种地;(3)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依旧关注月壤的“种地”功能。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是近百年来与东西方接触后产生”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和西方接触产生的,而是说和西方接触后“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但中国基层仍是“乡土”的。
B.“在古代的远东大陆上,原始人就开始种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是“可能”而非“就开始”。
D.“美国朋友和史禄国的两种说法实质是矛盾的”错误,原文第二段“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可见,两人说的都是同样的情况,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要“种地”,因此并不矛盾。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只有灾害战争才能使农民舍弃以农为生”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见,即使灾害、战争会让他们背井离乡,却也未必能使所有农民都舍弃以农为生,原文从前文看,无论农民流亡到哪里,都要先试试“能不能种地”。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个人观点的能力。
题干说,网友们对于月壤第一关注的问题是“能不能种菜”,这与本段材料农民的“乡土性”可以说互为印证。近年来,一直流传着中国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种菜的故事,孤岛、沙漠无处不种,甚至连月球上也想能“种菜”,结合材料中“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见,种地一直是中国人谋生的办法,因而中国人很重视一个地方能不能种地;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种地的习惯已经深深刻进中国人的基因,无论是到牧区,还是到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中国人都试着看能不能种地,因而即使是到了月球等宇宙空间,中国人也还是先试着分析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既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仍旧受到泥土的束缚。
27.C
28.D
29.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
30.(1)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2)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观点为“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熟悉性。
【解析】27.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项,“这里指心安理得”错误。结合“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分析,抓住“悠长的时间”分析,此处“从容”应该为悠闲舒缓。
故选C。
2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而忽视契约,法律”错误。结合“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等分析,原文为“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说“忽视契约,法律”。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等分析,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结合“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分析,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结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分析,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
30.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结合“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分析,叙述的事实为在一个小地方生了根的人,能够摸熟每个人的生活。结合“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分析,叙述的事实为母亲对于婴孩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的。结合“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分析,观点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其实就是“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熟悉性。
31.A
32.①基本单位是村落。②农村人口流动率小,村落间的往来自然疏少;各村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因而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解析】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由原文“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可知,农户之间劳动分工以及增加劳动效率的需要不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故选A。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由“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可知,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
第二问,“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的结论出现在原文最后一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由“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农村人口流动率小,村落间的往来自然疏少”;由“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概括出答案的第二点“各村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因而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33.D
34.C
35.A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理解有误。“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对“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据最末一段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仅仅指出“项羽是本色英雄,在‘成者王败者寇’的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够因为他是‘本色英雄’而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A项,理解错误。这句话没有显示出项羽在“待人方面”的缺点。
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