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D2.A
3.
(1)甲处:①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1分)②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1分)③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做铺垫。(1分)
(2)乙处:①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1分)②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1分)③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4.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1)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表明少安不捐修庙钱的坚决态度,如“我不会出这钱”。(2)动作描写凸显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如走进破败老校、原二队饲养院,找朋友金俊武议事,蹲在山顶环视双水村。(3)心理描写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如老学校勾起的回忆、伤感;决心与修庙唱对台戏,“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还有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许多事情等。
5.C6.D 7.A 8.D 9.B 10.D 11.D 12.C 13.B
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1.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4.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知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9.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10.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4.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15.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6.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7.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1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9.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0. 钟鼓馔玉还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