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1.B(A怵chùC牖yǒu D泮pàn)
2.B (A项“内”同“纳”,结交;B项“泮”同“判”,分离;“累”同“蔂”,盛土的工具;C项“然”同“燃”;D项“知”同“智”。)
3.D( ①“敏”,勤勉;⑤“归”,称赞,称许;⑧“伐”,夸耀)
4.B(都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大概,表揣测语气”;那,此处可指“事物”;C项表顺承;表假设;D项“从”;引进动作对象)
5. C(①“事”,名词作动词,事奉。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④“齐”,形容词使动,使…整齐有序。⑤“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⑥“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⑦“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⑧“诚”,形容词使动,使…有诚意。)
6. D (A项古义:一旦。今义:一天。B项古义: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今义:高等教育学府。C项古义:填平土地。今义:平坦的地方。)
7. B(①②状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判断句)
8. C(复:补救)
9.A(应为“亚圣”)
10.B(这句话是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并不是要获得儒家的“仁义之道”,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11.C(“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二、12.C(病:疲惫,疲劳)
13.A项都译“用”(B形容词词尾;这样;C在;给;D表顺承;表转折)
14.C(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
三、15.C (主要依据谓语动词的主体变化断句。)
16.D (文中指后者。)
17.D (语句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的意思是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
18(1)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僻,施政却很正当。(“志、辟、行”各1分,语意1分,共4分)
(2)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讼、弗”、定语后置各1分,语意1分,共4分)
19.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每点各1分)
四、20.默写题:(每句1分,错字不给分)
(1)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4)是非之心 足以保四海
(5)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1.(3分)B(并非“包容心”,而是敷衍,不负责任)
22.(3分)C(个性化语言并非完全传达真实想法)
23.(4分)①布雷威生活腐化、工作不负责任。他头天晚上喝酒打牌玩女人,根本没有阅读案卷,却谎说自己“总是准备好了的”。②他为个人功名罔顾事实,不择手段。他功名心重,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只是为了想法子转移到县法庭以便达到判罪的目的。(每点2分)
24.(6分)老太婆被对方律师算计导致败诉,而这个律师还因此得意、被人崇拜,(2分)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体现司法人员对于案件审理的敷衍了事、草菅人命,揭露了缺乏正义、颠倒黑白的法律现状(2分);为后文毒死人命案的审判结果埋下伏笔。(2分)(内容、主题及结构作用各2分)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不能预先期望什么,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就把它们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成年以后,曾做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也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越养越多。因此出任司空。没过多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奔波于宋、卫两国,又在陈、蔡两国间遭遇困厄。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的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施政却很正当。”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听了说:“太好了!”改天他又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最要紧的在于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这时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行人男女都各守礼法分开走路,路上见了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捡回去;来到鲁国的四方旅客,不必向管事官吏请求,管事官吏都会给予他们宾至如归般的照顾。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商议说:“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掌权),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得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小人困窘的时候,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在孔子的时代,周朝王室已经衰微,而礼乐的制度教化也废弛了,《诗》《书》等典籍零散残缺。于是孔子探寻三代以来的礼制遗规,厘定《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间,下到秦穆公止,依照事类秩序加以编排。古代留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把重复的去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部分。所取诗篇,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的诗,其次是歌颂殷、周两代盛世的诗,再次是讽刺周幽王、厉王政治缺失的诗。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们入乐歌唱,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先王礼乐教化的遗规,到此才稍复旧观而有可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齐全了。
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到他写《春秋》时(就不同了),认为该记录的就提笔直录,该删削的就删削,子夏这些弟子,一句话都参酌不上。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