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江西省重点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8-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B
    2.D
    3.D
    【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家谱的最早维形,是……”错误,由“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可知,原文是“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选项删掉了修饰限制词语,“现今知道的”不一定就是“最早的”。故选B。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只是说功能“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发生改变,并未说就“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错误,由“‘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可以看出,原文并未指出“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只是说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4.D
    5.①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②坚强隐忍,善解人意:丈夫残废后她独自支撑家庭生活,开店、照顾丈夫,对于丈夫因残废而自卑一直理解、宽容;③处事机敏,不卑不亢:面对客人做足疗时的蓄意挑逗,机智应对,恰到好处,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客人太难堪。④喜爱艺术,热爱生活:全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艺术生活的喜爱,后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满分)
    6.①小说以“咿呀”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式新巧别致;②是小说的线索,“咿呀”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使得小说结构更加紧凑;③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咿呀”也是夏花开的浴足店,见证夏花和祥子生活的不易;④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咿呀”既表现了夏花内心、命运的变化,也流露出作者对夏花的同情和赞美;⑤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咿呀”包含了夏花对戏剧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对祥子的一片真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4.试题分析:“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这个原因,于文无据。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美丽善良,温柔体贴”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坚强隐忍,善解人意”“处事机敏,不卑不亢”“喜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注意从读者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 “是小说的线索”,从人物塑造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角度分析作用。
    7.C
    8.D
    9.①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②市场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③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④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民营企业”错误,材料只说是“企业”。材料三,“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在国外”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中说的只是有些国家持有这种观点。材料四,“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故选D。
    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概括为: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可以概括为:市场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等可以概括为: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何东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可以分析出: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10.D
    11.B
    12.D
    13.①等到(我)在蒙养斋担任职务时,我才开始了解李抑亭并且仰慕他,一整月以后,无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大家背后和当面都称赞说:“李君是君子啊。”
    ②按察使李兰,按照公文除去一些生员的资格,李抑亭常常诘难他,李兰于是弹劾李抑亭妨碍官员的执法,但是奏疏上也详细列出他廉洁清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铭文为:积累的知识非常深厚,但施展出来的很少。本来想要继承祖先的光辉历程,但却因为短寿而没能实现。悲痛我一生毫无所成,还有这个让我充满希望,而如今谁能够完成我的愿望呢?” “蓄之也深”中“深”是“蓄”的程度,不能断开,故“蓄之也深”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动词“摧”的主语是“年命”,而“悼”省略了主语“我”,即作者,所以中间应断开,且“而今”是句首的关联词,应与前面断开,据此排除B。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乡试考中后就称之为贡士”说法错误。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才称为贡士。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没有娶妻”理解错误。原文中“皆不取室人自随”是都没有将妻子接来跟随自己的意思,“取”是“接”的意思,在这里不是通假字“娶”。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供事”,担任职务;“习”,熟悉;“慕”,仰慕;“期月”,一整月;“背面”,背后和当面。(2)“咨”,公文;“革”,革除;“难”,诘问、责难;“而”,表转折,却。参考译文:
    雍正十年冬天十月初一之后九日,我在拜访过我的朋友李抑亭之后,就奔赴海淀。第二天回来后,听到他突然昏倒不能言语的消息,我每天两次前去探望他,经过六天后,李抑亭去世。
    我当初是在李抑亭的叔父文贞公(李光地)家见到他的,他整天都非常谦和,如果不是别人问他话他不会轻易言语。等到(我)在蒙养斋担任职务时,我才开始了解李抑亭并且仰慕他,一整月以后,无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大家背后和当面都称赞说:“李君是君子啊。”那以后,我移任武英殿担任修书总裁,首先举荐李抑亭辅助我。殿内无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大家都像他在蒙养斋任职时那样称赞他。李抑亭自从进入翰林院后,两次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又担任云南省主考官,士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一致称赞。后来在担任江西省的视学时,高安县人朱相国(朱轼)常常说:“百年间或许无人可与李抑亭相提并论。”按察使李兰,按照公文除去一些生员的资格,李抑亭常常诘难他,李兰于是弹劾李抑亭妨碍官员的执法,但是奏疏上也详细列出他廉洁清明。我自从与文贞公(李光地)结为朋友以来,和李家族人、姻亲以及泉州漳州间的士大夫熟悉,他们对于乡里人的评论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但在信任李抑亭这一点上没有异议。李抑亭被弹劾后,应降职为国子监丞,众士人日夜盼望他到来。已经接受职务后,上司互相庆贺。但是李抑亭任职还不满一个月。因此,国子监的士人,为他深深痛惜。
    之前在雍正戊申年(雍正六年)时,李抑亭的弟弟李锺旺突然昏倒不能言语,死于李抑亭住所,我已经哭着为其写了墓志铭。李抑亭在江西时,失去了他的善良贤能的儿子李清江,我又为李清江写了墓志铭,来弥补李抑亭的悲痛。而现在我又见到李抑亭死去。古代(人去世后),亲人故友一起宴饮作乐,快乐地唱歌,歌词是:“人随时都可能死,没有多久就可以相见了。”有道理啊。
    李抑亭在蒙养斋和武英殿任职时,和我朝夕相伴各有一二年,他从江西返回后,我们二十天内多次见面。雍正辛亥年(雍正九年)春天,我身患疾病更加衰弱,所有的公事,一定会私下请李抑亭帮助我,十天内就要见多次。谁知道一天没见面他就患病了,一句话没有说得上他就死了,所以我每次想要为李抑亭作墓志铭时,就悲痛得不能写下只言片语,李抑亭的灵柩运回故乡已经多日了,我就勉强支撑病体写成了这篇墓志铭。
    李抑亭的名为锺侨,字世邠,福建泉州安溪县人。康熙壬午年(康熙四十二年)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康熙壬辰年成为进士,时年四十四。他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讲蒙》十卷、《诗经测义》十卷、《易解》八卷,珍藏在家中。他给《尚书》、《周官》都作了注解,没有完成。李抑亭的父是李鼎徵,是康熙庚申年的举人,担任户部主事,皇帝命令授予奉直大夫之职。母亲庄氏,封为宜人。李抑亭兄弟五人,四人考中进士或举人。兄长李天宠,自进入翰林院,十多年来与李抑亭互相依靠,都没有将妻子接来跟随自己,李天宠哀痛两个弟弟死在异乡,于是就托病辞官护送李抑亭的灵柩回故乡。李抑亭娶妻黄氏,朝廷以敕令封为孺人。儿子有五人,其中四人考中进士或举人。一个女儿,嫁入了一个名门望族。
    李抑亭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于某乡某原。铭文为:蓄之也深,而施者微。将踵武于儒先,而年命摧。悼余生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14.D
    15.①借王子猷的典故,写作者想拜访陆游,表达其对陆游的思慕之情,暗示约请陆游出山之意。
    ②运用韩愈奖掖刘叉的典故,写自己虽有诗才,但伯乐难求,表达作者想和陆游成为知己的渴望。
    ③通过写陆游既能大笔如椽写优美诗词,又能亲草征讨檄文,表达了作者对陆游有雄才武略的赞扬。
    ④运用白居易隐居山间的典故,委婉表达了作者对陆游不该在田园中虚度一生,而应报国杀敌的劝勉。(答满3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项,“有看破世事的豁达胸襟”说法不全面。“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这几句借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的诗意,但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从为人处世的态度方面对陆游归隐田园的乐趣进行描述。刘禹锡还朝之后,看到朝廷小人得势,感慨万千。而陆游自归隐之后,却不再关心世事,大有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意思。看破世事之后的归隐是充满心酸和无奈的,陆游心中其实充满矛盾,他并非忘却心中的理想,只是由于不得重用,才不得不归隐田园。这几句词,其实暗含对昏庸无能、忠奸不辨的统治者的讽刺和嘲弄。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评价、鉴赏和探究能力。“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词人自比王子猷,以戴安道喻陆游,表达对他的仰慕。“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作者借用韩愈奖掖后进刘叉的故事,表明自己虽有文才武略,却郁郁不得志,难以遇到“识马”的伯乐,只有放翁对自己青眼有加,惺惺相惜。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知已,刘过自然希望他再度出山,二人一同报国杀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自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词人盛赞陆游既能写文采斐然的美妙诗词,又能写掷地有声的征召檄文,有文才武略。才人怜英雄,刘过认为兼具诗才将略的陆游应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不应在田园之中看韶华流逝、岁月渐老,最终虚度此生。
    【点睛】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和探究,要借助诗中重要意象及典故;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探究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16.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此题中需注意“聊”“奚”“鹜”“凝噎”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17.D
    18.B
    19.C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脉搏:比喻社会、生活等发展、变化的情况或趋势。脉络:比喻条理、头绪。多指文章的层次。该处应和“历史”搭配,从含义上应选择“脉搏”。第二空,举重若轻: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从语义上来看,是形容博物馆的重要作用,这里应选“举足轻重”。第三空,缺一不可: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这两者意思一样,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缺一不可”是针对不止一样事物,而此处只形容“下半篇文章”,所以应选“不可或缺”。第四空,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此处形容观众不满足于粗略观察,并没有强调印象是否深刻,故应使用“走马观花”。故选D。
    18.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这句话的主语是“博物馆”,句子前后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不应更换,所以排除AC;“着”指正在进行,“了”指已经过去,从语意上看,观众进入博物馆不可能是已经过去的事,应用“着”,故排除D。故选B。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原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两面对一面,前文是“是否”,后文对应的是“融入人们生活、满足受众需求”“馆藏有很多”,应修改为前后相对应,据此排除AD;二是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在于”的前面,将“其馆藏有多少”放到“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满足受众需求”的前边,故排除B。故选C。
    20. 如果周围环境太亮,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     为什么说睡觉前刷微博\聊微信\玩手机不是一个好习惯     会对儿童的睡眠产生更大的影响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境,空白处前介绍了“松果体受光线的控制”,空爆出后介绍“我们就不容易入睡了”,结合“大脑的松果体在夜晚来临时会分泌褪黑激素,帮助我们入睡”“我们就不容易入睡了”分析,此处主要讲“如果周围环境太亮,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
    第二处,结合“电子屏幕会发出很多波长较短的光,比一般的室内灯光更容易刺激松果体,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分析,语段主要介绍的内容是“电子屏幕”,介绍了电子屏幕对大脑还色素的刺激等,此处主要解释睡觉前玩手机不是一个好习惯的原因。
    第三处,结合“儿童褪黑素水平下降的程度是成人的两倍”分析,此处主要讲对儿童睡眠产生的影响更大。
    21. ②即使避免饮食不当,也可能有其他诱因导致痛风;      ③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远离痛风。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语言表达及语意推断能力。“如果避免饮食不当,就不会导致痛风”,句中认为“饮食不当”与“痛风”之间存在绝对的必然关系,这是错误的,因为痛风的诱因很多,不仅仅饮食不当一种;“只要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够远离痛风”,“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化。
    22.例文:
    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
    进,是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须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人性中一抹果敢刚毅的色彩……
    退,是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一种如海般博大的胸襟,一种如天般淡远的心境,是人性中一抹恬淡灵动的色彩……
    朋友,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无须优柔寡断,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修养身心。
    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是深谙进与退的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在别人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他“退”到自身的哲学中,以“丰富的安静”成就人生的境界。而周国平先生并不是“出世”之人,他的作品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别人看,他将其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智慧以灵动的文字传达给人们,与人们共享“文化盛宴”,他真正做到了“进”,所以他的安静是丰富的。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维护尊严。
    外交家吴仪曾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吴仪刚一落座,对方就不友善地说:“我们在和小偷谈判,”吴仪毫不留情地说:“我们在和强盗谈判。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在对方的侮辱面前,吴仪丝毫没有退让,针锋相对的回答是她对“进”作出的诠释。
    回眸历史,巧妙地以退来维护尊严的先人也不胜枚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持竿拒绝楚国相位的庄子;“生为大汉臣,死为大汉鬼”的苏武在金钱权力的诱惑面前,他们果断地“退却”,维护了人格的尊严。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伟业。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他知道有时可以“退”,对把自己扫地出门的府吏,他不计前嫌,许之以百金,并以礼相待。对令自己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他晓之以理,许之以无罪,并加封为官。
    然而,他深知,有时绝不可以“退”。面对汉王的知遇之恩,他便许之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战场上有他奋勇直前、英勇杀敌的身影;官场上,有他正直不屈、扫除恶势力的劝谏。有进有退成就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干里之外”的一代名将。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大气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话题”是作文的核心,写作时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审题】本题是话题作文,话题来自李密《陈情表》,李密曾经在前朝为官,如果答应当今朝廷,在新朝任职,会落得“事二主”的恶名,如果不答应在新朝任职,会被新朝皇帝杀害。进与退,都没有好的结局。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迈需要奉养为由,先为祖母送终,再为朝廷出力。这样暂且获得了安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两难选择,如果抉择,将影响一生。
    本题属于关系型作文离不了对话题关系的准确理解和必要的分析。要先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确立立意的角度,不能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变换角度,造成文章思路的混乱。分析关系是必要的,但只能是基础,不能是主体,主体应是从这个关系出发,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这样的文章才有现实针对性,才有价值。比如,可以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进”与“退”,如何把握“进”与“退”的方法与尺度等。不能对话题的多个概念平均用力,要在兼顾所有概念的基础上对某个概念有所突出,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深度。“进与退”的话题,可以把重点放在“退”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很好的立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参考立意:
    1.进是进取,退是退让。懂得进退,方能成就人生。意思是:人要懂得能进取时积极进取,该退让时及时退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2.正确的进与退,不取决于想要进与退,而取决于应该进与退。知进退之术,可化险为夷;懂进退之道,则终身无祸。
    3.进与退紧密联系、互相转化。退中有进,进中有退;进时当思退,退时当思进。该进时则进,否则会错失良机;该退时一定要退,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
    4.进需要定力和毅力,退同样需要魄力和勇气。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进退得体,才是不变之道。进有高度,退有分寸;进亦不喜,退亦不忧。
    5.进退须有度,在该退时前进,会头破血流;在该进时退缩,会抱憾终生。
    参考素材:
    1.2018年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脱落,驾驶舱的温度骤降至零下十几度,风流又大,很多设备显示不工作。英雄机长刘传建镇定果断,机组人员齐心协力,飞机终于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并且在落地的时候“再往前开一点”,为其他延误的飞机考虑。掌声、欢呼声,网友议论声不绝于耳。是啊,没有刘传建镇定勇敢的心理素质,没有他和机组的所有成员的责任担当,会有平安降落吗?会在降落的时候还考虑着其他飞机吗?刘传建及其机组就是我们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2.975年5月27日,一位叫罗则的队员为了保证向全世界完整展示五星红旗的效果,自己主动后退一步,从背面支撑国旗,宁让国旗挡住自己的脸,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珠穆朗玛峰顶,为国家争光,让世界记住了中国登山队的功绩。
    3.刘传建进一步是英雄,罗则退一步也是英雄,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呼唤英雄。新时代的英雄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4.新时代领路人曾多次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看昨日,国家危难当头,英雄选择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英雄在革命年代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林则徐在国家危亡之日进行了虎门销烟,不仅使中国人民的身体免受鸦片侵蚀,更是振兴了人们的精神,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军抗衡,在以寡敌众的危难下,仍坚持奋斗,最终沉船,壮烈牺牲。试想,如果没有英雄们的壮举,中华民族何来今日!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牢记范仲淹的这一名言,为伟大祖国,为天下大众,为“四化”大业而贡献青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史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革命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当时时刻刻想到国家,想到人民,为共产主义千秋大业而奋斗终生。
    行文结构:
    分析材料,围绕话题,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文章开头两段,分析“进”与“退”的含义,第三段,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接着,运用论据进行分析论证。文中列举了周国平、吴仪、陶渊明、韩信等人的事例,证明“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这一中心论点。最后,“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大气人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点睛】话题作文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 (1)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以话题“试卷”为例,试卷的本义指的是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就不好写。一个学生就用它的比喻义来写,“人生如同一张空白试卷,人生的试卷中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还有判断题、分析题,要你一一地去解答”,然后就此展开来写,写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并达到了相当的理性高度。(2)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一个学生写考试作弊后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显然只写了诚实,这就偏离了题意。   
    2.审材料或提示语     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例如下面这则以“自由与不自由”为话题的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考生在审读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比喻困难、坎坷、逆境、挫折等。进而读出“自我”、“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中可以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