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海南省儋州市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8-1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不被理解却不他迁。
    B.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性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D.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屈原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他保有正直坦荡的心,明知结局悲惨,但也决不屈己从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B. 文中引用《离骚》《涉江》等作品中的句子证明了屈原有着坚持理想,追求正直,矢志不渝等高尚品质。
    C. 文中引用《橘颂》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屈原有胸怀坦荡、不图私利,苏世独立、保持清醒的为人准则。
    D. 全文论据材料丰富翔实,论证方法灵活多样,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内涵,极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既因为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为他对故土有深挚的感情,不愿他迁。
    C.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了屈原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D.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性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错误,由原文“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可知,是“无求与苏世”使屈原的性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而不是“独立不迁”。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错误,由原文“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了解屈原的思想”,而不是“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A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项,“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误,由原文“《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可知,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英雄的是“作者”,而不是“屈原”。D错误。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是械斗?逃犯?被人暗算,还是自杀?……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该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我知道,即便我救得了他,他也活不成了。从他的身体里,已散发出如此糜败、驳杂的气味。这岂止是人体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更是灵魂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或许因为我一直在凝视他的眼睛。既然我能探知河流的深底,那么我想我也能从他这里了解到,为什么人总要杀死我们,总要置我们于死地?即便在我们无碍于他们的时候。
    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
    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不,不是他的身体在躲避,那身体已无法移动。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的渴望,也就是杀死我的渴望。
    他一定想不到,一只狼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杀机!在他的精神、意志垮塌的这个瞬间,我还看见了“人”,并诊断出他的疾病,诊断出不论是他杀或是自杀的根由。
    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那广漠得让人恐怖的雪原。我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他”集中表现了人性,而“我”这一形象则更饱满丰富,既有狼的共性,也有和群狼迥异的特质。
    B. “我”把枪推向“他”,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
    C.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又都巧妙地为后边的开枪埋下了伏笔。
    D. 对“我”的形象塑造兼顾了人和动物的双重属性,对濒死者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剖析,是仁者之心、哲人之思;张嘴咬脖、眼梢上斜等是狼的特点。
    5. 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 “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采用动物小说的形式,增加新奇感和吸引力;
    ②以狼的视角讲述,造成间离效果,让读者冷峻审视人性、反思人生;
    ③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淡化情节,更好地展开对生命、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6. ①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②对别的生命充满悲悯与友善;
    ③对世界和他人秉持理性的认知,而不是偏见;
    ④充满血性、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说法错误,原文为“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我”并不是让“他”杀了自己,只是让“他”能在死前得到安宁,精神有所依靠,至于“他”拿到枪会对“我”怎么样,“我”并不在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事技巧的能力。
    由“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等信息可知,这里的“我”是一只狼,本文采用动物小说的形式,非常新奇,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由“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可知,以狼的视角讲述,造成间离效果,让读者冷峻审视人性、反思人生;
    由“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可知,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淡化情节,更好地展开对生命、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观点的能力。
    由“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相比人把“活”看得那么重,狼会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由“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可知狼对别的生命充满悲悯与友善;
    由“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可知狼对世界和他人秉持理性的认知;
    由“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可知狼充满血性、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三)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一   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   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里宣传:
    多流一滴汗,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呵!唱不尽的是革命,
    看不厌的是明月,
    我们年轻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留连,留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留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
    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 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7.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你爱延安?”写出了当时大家都在提的问题:延安生活艰苦,为什么青年都涌向延安?引发读者的思考。
    B.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说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需延安战斗生活来磨炼。
    C. “课堂在露天”“乡村里宣传”“头顶明月”等展现了青年们在延安火热的学习、生产场景,诗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的意境。
    D. “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取得了革命经典”“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写出青年们获得了延安物质、精神的滋养,与延安密不可分。
    8.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极富泥土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朴素,不像是诗人“做”出来的,而像是从延安的平凡战斗生活中自然“流”出来的。
    B. 诗歌用的是民歌体,语言多是群众语言,如“吃的小米饭”“穿的麻草鞋”“学种菜,学背柴”等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C. 诗歌二、三小节没有写抽象的道理,而是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动图景,体现了诗歌用意象、意境抒情的基本特点。
    D. 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人称由前面的“我们”变为“你”,是从延安的角度对青年的赞颂,深化、升华了青年的革命豪情。
    9. 本诗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7. B    8. B   
    9. ①整首诗从“延安”“青年”两个视角来构思。第一节延安问青年,第二、三节青年颂延安,第四节延安颂青年,在互相歌颂中突出了延安与青年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采用“问答”形式展开行文。第一小节最后一句“为什么你爱延安?”引出第二、三小节的回答,展开全诗,最后作“总结”;生活化的“问答”形式更利于抒发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没有成熟”错。“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活脱是青年的口吻,青年的心胸,青年的朝气和青年的豪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过于直白,缺少诗意”错。读这首诗中的“吃的小米饭”“穿的麻草鞋”“学种菜,学背柴”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是诗人“做”出来的,而是从延安的战斗生活中“流”出来的。它用的是民歌体,语言也全是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犹如一股欢腾的活水流向你的心田,很有诗味。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
    (1)《延安与中国青年》这首诗由三个部分组成。根据“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爱延安”可知,第一部分是“问延安”;根据“啊!青年!青年!勇敢的中国青年!多情的中国青年!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可知,第三部分是“延安做总结”;剩余的中间部分为第二部分,是“青年答”。所以,本诗从“延安”“青年”两个视角来构思。第一节延安问青年,中间部分是青年颂延安,第四节延安颂青年,在互相歌颂中突出了延安与青年密不可分的关系。
    (2)本诗第一部分是“问延安”,最后一句“为什么你爱延安?”引出第二、三小节的回答,展开第二部分“青年答”,第三部分作最后的“总结”,即“延安颂青年”。所以,本诗很明显采用的是“问答”形式展开行文,而这种生活化的“问答”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对青年和延安的赞颂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觇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时行尝因灾异,力言催科急迫,征派加增,刑狱繁多,用度侈靡之害。又尝请减织造数,趣顺义王东归,寝叶梦熊奏以弭杨应龙之变。然是时天下承平,法纪渐不振,不能大有建立。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忤朕,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B. 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C. 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D. 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明世宗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法之一,还有王公即位年次和干支等纪年法。
    B. 催科,催办、缴纳赋税,租税有科条法规。灾荒之年催征赋税,容易滋生社会弊端。
    C. 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
    D. 在告,指官吏在休假中。古时还实行“旬休”的制度,官员一般十五天可休息一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时行仕途比较畅通。张居正去世,张四维执政;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被推升为首辅。
    B. 申时行为官尽职尽责。因灾变谏称催科、刑狱等事,因天下太平、法纪松弛,不能有大建树。
    C. 申时行为人胸襟开阔。给事中请求罢免申时行的姻亲,申时行未伺机报复,反而提拔了他。
    D. 申时行深得皇上信任。给事中弹劾他迎合皇上心意,中书弹劾他陷害同僚,两人因此罢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尝请减织造数,趣顺义王东归,寝叶梦熊奏以弭杨应龙之变。
    (2)若明岁廷臣不复忤朕,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
    14. 申时行在册立皇储这件事上有哪些做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又曾经请求减少织造的数额,催促顺义王向东回去,搁置叶梦熊的奏章以便消除杨应龙的变乱。
    (2)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违背朕(我),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   
    14. ①请求皇帝赶紧决定立储之事;②劝告朝臣不要烦扰皇上;③暗中上奏表明立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
    “阁臣”的意思是“内阁大臣”,是一个名词,不可断开,排除AC。
    “异己者”,指与自己意见不一人,名词,作“率逐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官员一般十五天可休息一次”说法错误。旬休,十天休一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申时行未伺机报复,反而提拔了他”说法错误。从文中“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觇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可知,申时行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后提拔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趣”,催促;“寝”,搁置;“弭”,消除、平息。
    (2)“忤”,违背、忤逆;“以”,在;“俟”,等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皇帝立储这件事,从文中“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等内容可知,申时行开始请求皇帝赶紧决定立储之事。而在皇帝表示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违背朕(我),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不这样的话,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申时行接受了皇帝的条件,劝告朝臣不要烦扰皇上。
    而在群臣执意上疏讨论立储之事后,皇帝责罚大臣,申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暗中上疏,表明自己的立场,洗脱自己的干系。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
    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被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时行曾经因为灾变,极力谏称科税催促太急迫,征派加增,刑狱繁多,开支奢靡等诸事的祸害。又曾经请求减少织造的数额,催促顺义王向东归,搁置叶梦熊的奏章以便消除杨应龙的变乱。然而这时天下太平,法纪逐渐松弛,申时行不能有大的建树。
    万历十四年正月,光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被严厉训责。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我不喜欢激动、喧扰。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违背朕(我),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不这样的话,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进言说:“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张有德不懂得大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两人都被罢黜官职。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诏令他乘驿车回乡。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死了。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七律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呼之欲出;“碾冰为土玉为盆”从正面烘托白海棠之神韵,别出心裁。
    B. 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且具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致。
    C. 尾联人花两关合,白海棠和林黛玉形象重合。一个“倦”字,写尽她在风刀霜剑之中的苦苦挣扎与疲惫。
    D. 全诗从典型环境入笔,采用了比喻、拟人、设问、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空灵飘逸,风流别致。
    16.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答案】15. A    16. ①“碾冰为土玉为盆”,玉盆冰土中白海棠清雅,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从侧面表现出林黛玉之高洁。
    ②“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孤傲,表现出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③“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情感。
    ④“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突出林黛玉的多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正面烘托”错误,“碾冰为土玉为盆”意思是指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像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这里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应是侧面烘托。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碾冰为土玉为盆”意思是(白海棠),你高洁白净,该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你。该句借冰玉的高洁侧面衬托白海棠清雅,以“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是黛玉的行为,借此表现出林黛玉追求高洁的品质。
    ②“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意思是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又借得傲雪梅花一缕香魂。梨花洁白,傲雪飘香,写出了白海棠的洁白、坚贞与孤傲,这也正是林黛玉的高洁、孤傲的体现。
    ③“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意思是你像月官中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试泪痕。“月窟仙人”孤单寂寞,“秋闺怨女”幽怨悲愁,写出白海棠的寂寞与悲愁,也正是写林黛玉远离家人,寄人篱下的寂寞、哀怨的思想情感的体现。
    ④“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意思是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我倦倦倚在西风窗下,不觉日已昏。“默默”写海棠沉默,“同谁诉”写海棠无处倾诉,通过写白海棠沉默无言无处诉说的深情,来表现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即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压抑与感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暗示了蜀州百姓对诸葛亮的敬爱。
    (2)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显示了屈原博大的胸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答案】    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    ②. 锦官城外柏森森    ③.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④. 哀民生之多艰    ⑤.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⑥.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丞,祠,掩,涕,哀,僮。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时代,现代人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读书,首先是一种心态。古人的青灯黄卷,首先归于他们       的读书精神。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那就是与人的灵魂       的心理状态。宦海击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心跳目眩的高节奏      。说到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看似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读书的心态,首先是灵魂的    。她的一呼一吸,应当与大自然相通,应当与心律相合。
    正因为真正的读书心态,使我们毫无心机而忘情于字里行间,霎时我们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只有在这种时候,你才可能获得巅峰体验。这种巅峰体验,恰恰是花钱买不到的。人间尚存花钱买不到的事物,读书的心态正是如此。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之若素   休戚相关    律动   沉浸
    B. 安贫乐道   息息相关    躁动   沉浸
    C. 安贫乐道   休戚相关    躁动   沉溺
    D. 安之若素   息息相关    律动   沉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规范,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真正的读书心态,我们才能毫无心机而忘情于字里行间,霎时我们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
    B. 真正的读书心态,使我们毫无心机而忘情于字里行间,霎时我们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
    C. 真正的读书心态,使我们毫无心机而忘情于字里行间,霎时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
    D. 正因为真正的读书心态,使我们毫无心机而忘情字里行间,霎时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
    20. 读书是一种心态。当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理由是什么?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来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案】18. B    19. C   
    20. (1)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对比)
    (2)读书,让我们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排比)
    (3)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排比)
    (4)“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陶冶情操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引用)
    (5)书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比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安之若素:安即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安贫乐道:道即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此处和读书精神搭配,应选用“安贫乐道”。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此处说人的心理状态与灵魂关系密切,选用“息息相关”。
    躁动:因内心焦躁而不安定。律动:有节奏的跳动,协调的参与活动。语境有“心跳目眩”“高节奏”,应选用“躁动”
    沉浸: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读书的良好心态不是不良习惯,应选用“沉浸”。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正因为……使”同用导致缺主语,去掉“正因为”;
    二是“霎时我们成为一个可爱的大孩子”中“我们”与前文连用重复,去掉“我们”。
    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读书的理由即读书的好处,修辞可考虑用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
    可以从读书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丽气质、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等方面考虑。
    古今中外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可以选用。注意字数限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  ①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沉浸于诵读,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  ②  ,心中却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如此匆忙,无异于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
    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郑板桥认为,《史记》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  ③  ,岂不是没分晓的钝汉。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郑板桥的读书心得。每点都以肯定句表述,每句不超过8个字。
    【答案】21. ①而是他勤于诵读  ②虽然眼睛看过了  ③逐句逐字都记   
    22. ①要勤奋专注 ②要用心领会 ③要有选择地细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后文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沉浸于诵读”,此处是在谈“诵读”,结合前文的“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此处应是“而是他……”,综合考虑,此处可填“而是他勤于诵读”。
    第二空处,后文说“心中却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如此匆忙,无异于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结合“却……”,此处应填“虽然……”,前文说“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过目成诵”需要用到眼睛,综合考虑,此处可填“虽然眼睛看过了”。
    第三空处,前文说“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强调“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是错误的做法,后文说“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     ,岂不是没分晓的钝汉”,同样是对前文做法进行批判,综合考虑,此处可填“逐句逐字都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选文共分三段,一段一个心得。“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沉浸于诵读,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此可知,读书时要勤奋专注。“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心中却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如此匆忙,无异于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由此可知,读书时要用心领会。“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岂不是没分晓的钝汉”,由此可知,读书要有选择的细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绿色牌子,上面写着:某某捐款xx元。数额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些都是给该校捐款的企业和个人。
    这是一所免费高中,学生的学费都是通过捐助所得。
    “学生每天经过都能看到捐助名单,就能牢记每一个帮助过她们的人。”学会感恩,是每个女高学子的一堂“必修课”,在张桂梅的指引下,学生们不仅能吃苦、善学习,还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材料二:
    前一段时间扶贫干部怒斥一对贫困父子的视频刷屏了。一对懒汉父子不愿下床干活,屋里吃屋里尿,扶贫送给他们养的牛都被饿死了,安排了工作半年只出工两次。扶贫干部说“那你还想我们怎么操心啊?我们给你过日子啊!”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则是写华坪女子高中要求学生牢记每一个帮助过她们的人,学会感恩。学会感恩,不仅能使人感受到温情和美好,也会使自己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第二则写的是一对贫困户父子,扶贫送给他们养的牛都被饿死了,安排了工作不干,每天愣是睡到十一二点才起床。父子俩把自己活成了行尸走肉。没有思想的改变,永远走不出贫困的怪圈,即使把他拉出了贫困的沼泽,没有了扶持,他们依然会重新跌入贫困坑里去:没有感恩的心,也不会有改变自己现状的动力。由此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围绕“感恩”“扶贫扶志”等立意。
    【立意】(1)要学会感恩;
    (2)懂得感恩,方能成其久远;
    (2)感恩也是前行的动力;
    (3)扶贫先扶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