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8-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开学检测语文考试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治人者”在社会治理上重视民生、追求富民,所以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
    B. 儒家常将民生置于优先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粮食充足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
    C. 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所向,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D. 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士,人民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和“厚民生”的内涵。
    B. 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
    C. 第四段用引用、对比、比喻论证,意在说明只有真正担起富民重任的“治人者”才受人推崇。
    D. 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孔子的多个论述中可知,孔子特别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
    B. 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安。
    C. 孔子思想建立在“厚民生”之上,孟子思想建立在“顺民心”之上,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具意义。
    D. “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贡献,其所追求的是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所以……”错误。由第一段“儒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可知,选项强加因果逻辑关系,应该是并列关系。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说明只有真正担起富民重任的‘治人者’才受人推崇”错误。意在说明: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第二段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中的“贵”包含了精神追求。C.“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具意义”错误,从第一段“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可知,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D.“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贡献”错误。从结尾段“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可见没有说“最大”。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27日,央视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一个固定机位,若干工人忙碌工作,不快进,也不切镜头。没想到,竟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
    “慢直播”是相对于过去的直播生态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了何事,带有某种形式的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还可以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但“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情况,让用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用户充分的想象空间。虽然单位时间信息量不如“快直播”大,但“慢直播”时间更长,对事件的展示更完整。目前,“慢直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
    (摘编自《火神山医院“慢直播”为何火了》)
    材料二:
    (摘编自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材料三:
    “慢直播”的“慢”,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绝对的长,而是相对节奏上的“慢”。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这也是“慢直播”非常好的题材范围。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
    还有一类“慢直播”,它所考虑的是对常规视频内容的一种补充,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所以在“央视频”的“慢直播”栏目里,会看到一些著名的景点、众所周知的热门地点的“慢直播”,实际上重点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地标特点,而并不在于它直播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容。
    (摘编自《解读“慢直播”的价值新定义》)
    材料四:
    就“慢直播”这一技术手段本身的运用而言,凡是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都有进行“慢直播”的基础。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须第一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另一种是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提高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新出现的“慢直播”,当下最主要的是对内挖掘价值、本地扩大合作,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跟外界联合共享这些并不一定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事情上。能够挖掘的“慢直播”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的背后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有了“慢直播”镜头,相当于在现场安排了一个24小时不休息的记者,会捕捉到过去被错过的镜头。
    (摘编自《“慢直播”发展前景如何》)
    4. 下列有关“慢直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慢直播”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一个固定机位,不存在镜头切换,只展现现场情况。
    B. 相较于“快直播”,“慢直播”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相对比较少,但对事件的展示更为完整和客观。
    C. “慢直播”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展示发展过程且有独特价值和相对时间短但能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
    D. 只有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才能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充分的真实感、见证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慢直播”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速度“快”,用户在观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处理痕迹。
    B. 调查显示,受访者喜欢“慢直播”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慢直播”最吸引受访者的地方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真实感。
    C. “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可以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诸多领域。
    D. 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更适合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快直播”,因为“慢直播”满足受众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
    6. 如何才能提高“慢直播”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回答。
    【答案】4. D    5. D   
    6. ①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进行“慢直播”。②在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③寻找“慢直播”的价值外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D.“只有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才能结合AR等技术手段”说法绝对化。根据原文“另一种是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提高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可知,非突发性事件可结合AR技术手段,但并非唯一。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更适合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快直播’”错误。根据原文“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须第一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可知,对于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文中快慢直播并无对比,也无因果关系。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可知,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进行“慢直播”。
    根据原文“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可知,在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来提升“慢直播”吸引力。
    根据原文“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可知,提升“慢直播”的吸引力在于寻找“慢直播”的价值外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王(节选)
    阿城
    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我出去统计了,连冠军在内,对手共是十个人,长脚说:“十不吉利的,九个人好了。”于是就九个人。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九个人就关在场里。墙外一副明棋不够用,于是有人拿来八张整开白纸,很快地画了格儿。又有人用硬纸剪了百十个方棋子儿,用红黑颜色写了,背后粘上细绳,挂在棋格儿的钉子上,风一吹,轻轻地晃成一片,街上人也嚷成一片。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我说:“不会。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即爽快了。人们仍在看着,但议论起来。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
    我又进去,看见长脚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长脚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这时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结许久才动一下。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嗡嗡地响成一片。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挣了一下,起不来。我和长脚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大家都拥过来,长脚用大手在王一生身上,脸上,脖子上缓缓地用力揉。半晌,王一生的身子软下来,靠在我们手上,喉咙嘶嘶地响着,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着。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多处刻画眼睛:“眼睛虚望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不安;“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既有王一生对“我”的感激,也有王一生挑战对手的艰难与执着。
    B. 老者的出现,一方面增添神秘气氛,起初不出场,出场后由旁人交代“世家后人”的身份;另一方面衬托了王一生的形象,由身份不凡的老者评棋凸显王一生棋道高深。
    C. 最后一段,王一生“挣了一下,起不来”,这种状态是因为之前下棋精神过度集中,脑力和体力消耗太大所致,表明王一生对棋局的身心投入已经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D.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以“我”的所见所感串联情节,增添了真实性,又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语言则通俗、质朴,对话均使用日常口语。
    8. 第五段写了“我”观棋的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9. 韩少功曾说:“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选文体现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请结合“棋王”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照应第四段结尾“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借“我”看棋时的紧张感受,写出了上千观棋者的心理。
    ②由眼前这场棋局联想到“楚汉战争”,揭示了象棋与战争的关联,画面感更强,更加震撼读者。
    ③营造出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烘托出棋赛的残酷激烈。   
    9. ①体现了儒家的孝道,王一生在下棋前交代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自己妈妈的无字棋。
    ②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老者称其棋技熔儒道佛于一炉,且上升到“中华棋道”的高度。
    ③体现了道家无己境界。投入比赛后,心外无物。
    ④体现了道家无功境界。在老者提出和棋后,不执意于输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语言则通俗、质朴,对话均使用日常口语”错。本文语言雅俗结合,如“峙在对方棋营格里”等句,带有文言色彩。对话也不全是日常口语,如老者的一席话“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1)此处由眼前王一生和救人下盲棋联想到“项羽、刘邦”的楚汉争霸,让读者感觉下棋仿佛是一场战争,既写出象棋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又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观看到下棋人双方在棋盘上紧张厮杀的场面震撼读者。“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则写出观棋者“我”的紧张、专注,写出了上千观棋者的心理。结构上,照应第四段结尾“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2)“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通过联想与想象,刻画出战争的惨烈,烘托出悲壮、苍凉的气氛,烘托出棋赛的残酷激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应结合“棋王”的人物形象分析文中体现的儒道两家的思想。
    (1)由“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分析,王一生在下棋前交代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自己妈妈的无字棋,这体现了儒家的孝道。
    (2)由“老者……朗声叫道:‘……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分析,老者称其棋技熔儒道佛于一炉,且上升到“中华棋道”的高度,这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
    (3)由“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结许久才动一下。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分析,王一生投入比赛后,心外无,这体现了道家无己境界。
    (4)由“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王一生的身子软下来,靠在我们手上,喉咙嘶嘶地响着,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着。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分析,在老者提出和棋后,王一生不执意于输赢,这体现了道家无功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师至旧馆,亮降,授中书省礼曹主事。迁济南知府。以母忧归。洪武元年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告去,起亮代之。初,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皆其所条画,丞相善长上之朝,由是知名。及为尚书,一切礼制用壬先所议行者,亮皆援引故实,以定其议。考证详确,逾于用壬。二年,议上仁祖陵曰“英陵”,复请行祭告礼。太常博士孙吾与以汉、唐未有行者,驳之。亮曰:“汉光武加先陵曰‘昌’,宋太祖亦加高祖陵曰‘钦’,曾祖陵曰‘康’,祖陵曰‘定’,考陵曰‘安’,盖创业之君尊其祖考,则亦尊崇其陵。既尊其陵,自亦祭告,礼固缘人情而起者也。”廷议是亮。顷之,亮言:“《礼运》曰:‘礼行于郊,则百神受职。’今宜增天下神祗坛于圜丘之东,方泽之西。”又言:“《郊特牲》‘器用陶匏’,《周礼疏》‘外祀用瓦’。今祭祀用瓷,与古意合。而槃盂之属,与古尚异,宜皆易以瓷,惟笾用竹。”又请大祀前七日,陪祀官诣中书受誓戒,戒辞如唐礼。又依《周礼》定五祀及四时荐新、裸礼、圭瓒、郁鬯之制。皆允行。帝尝谓亮:“先贤有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今祭祀省牲于神坛甚迩,心殊未安。”亮乃奏考古省牲之仪,远神坛二百步。帝大喜。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骤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遂诏:建殿于坛南,遇雨则望祭。而灵星诸祠亦皆因亮言建坛屋焉。时仁祖已配南北郊,而郊祀礼成后,复诣太庙恭谢。帝以日中有黑子,疑祭天不顺所致,欲增郊坛从祀之神。亮执奏:汉、唐烦渎,不宜取法,乃止。自郊庙祭祀外,朝贺山呼、百司笺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诸仪及大射军礼,皆亮所酌定。三年九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崔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
    B. 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
    C. 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
    D 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建时代,祭祀有严格等级。“大祀”指的是帝王最隆重的祭祀,祭祀天地、宗庙等。
    B.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名,在明代指太常寺中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最高长官,正三品。
    C. 陵在秦代以后专称帝王的坟墓,汉朝之后大部分的皇帝陵都有称号,如茂陵、昭陵。
    D. 《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主要写先秦礼制的书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亮能力出众,多次被人举荐。任礼曹时操办得宜,被丞相李善长举荐;礼部尚书钱用壬辞职时,举荐他为新任礼部尚书。
    B. 崔亮恪尽职守,为官认真负责。任礼部尚书后,他对钱用壬先前考虑施行的所有的礼仪制度都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考查验证。
    C. 崔亮精通礼制,尊崇古代礼仪。建议加封仁祖陵名为“英陵”,制定五祀及四时荐新、裸礼、圭瓒、郁鬯的规定,他都有所依据。
    D. 崔亮多次建言,受到太祖赏识。太祖允准他关于增设神祗坛、祭祀用品材质更换的建议;命他酌情裁定朝廷诸多礼仪制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骤雨沾服。
    (2)亮执奏:汉、唐烦渎,不宜取法,乃止。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太祖考虑到祭祀天地等祭祀活动,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
    (2)崔亮上奏:汉、唐代祭祀礼仪繁琐、轻慢,不应该效法,于是停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在太尉厅遥望而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中“遇雨”作“宋祥符”的谓语,不能断开,整句话在句中作“引”的宾语,排除B。
    “于太尉厅”作“望祭”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
    “奏之”的主语是崔亮,不是“故事”,中间应断开,排除C。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明代指太常寺中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最高长官,正三品”错误。太常博士,古官职名,为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举荐他为新任礼部尚书”错误。原文“礼部尚书钱用壬请告去,起亮代之”是皇上起用崔亮代替钱用壬。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虑”,考虑;“骤”,突然;“沾”,淋湿。
    (2)“执奏”,持章表上奏君主;“渎”,轻慢、不恭敬;“宜”,应当、应该。
    参考译文:
    崔亮,字宗明,是藁城人。元浙江行省的属官。明朝军队到达旧馆,崔亮投降,授予中书省礼曹主事。晋转任为济南知府。因母亲去世还家。洪武元年冬天,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官,起用崔亮取代。最初,崔亮任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都由他谋划,丞相李善长将他举荐给朝廷,因此有名。到他担任尚书后,钱用壬先前考虑施行的一切礼仪制度,崔亮都引证了典故,来商讨确定钱用壬的主张。考证详细准确,超过了钱用壬。洪武二年,商议太祖加封仁祖陵名为“英陵”,又请求行祭告礼仪。太常博士孙吾与因汉、唐没有执行此礼,而加以驳斥。崔亮说:“汉光武帝加封先陵名为‘昌’,宋太祖也加封高祖陵名为‘钦’,曾祖陵为‘康’,祖陵名为‘定’,父亲的陵名为‘安’,创业君主都尊崇他们的祖先,也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则自然应该祭告,礼本来是因为人情而来的。”朝廷议论崔亮是对的。过了一会儿,崔亮说:“《礼运》中有句话:‘在郊外举行祭祀礼,那么诸多神仙就会感受到。’现在应当在圜丘的东面,方泽的西面增加天下神祗坛。”崔亮又说:“《郊特牲》‘器用陶匏’,《周礼疏》‘外祀用瓦’。现在祭祀用瓷器,和古意相符合,而盘与盂之类的东西,和古代尚且不同,应该都更换使用瓷器,只有笾还用竹制。”又请求大祀前七天,陪祀官前往中书接受誓戒,戒辞仿照唐礼。又依照《周礼》制定五祀和四时荐新、裸礼、圭瓒、郁鬯之制。都被允许实施。太祖曾对崔亮说:“先贤有这种说法‘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见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现祭祀把牲畜放在神坛附近,心里不安。”崔亮于是上奏考据审察古代祭祀牲畜的礼仪,远离神坛二百步。太祖非常高兴。太祖考虑到祭祀天地等祭祀活动,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在太尉厅遥望而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于是诏令在祭坛南面兴建宫殿,遇到下雨就遥望而祭。而灵星诸祠也因崔亮所说而兴建了祭祀的房屋。当时仁祖已配上南北祭祀的礼仪,在郊外祭祀天地的礼仪形成后,又到太庙举行郊祭大典。太祖认为太阳中有黑子,怀疑是祭天不顺所导致的,想增加祭祀天地时附祭的神灵。崔亮上奏:汉、唐代祭祀礼仪繁琐、轻慢,不应该效法,于是停止。除去祭祀天地外,臣子祝颂皇帝,朝廷各部门官吏向皇帝陈事议政的表奏、君臣上下朝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在宫殿上坐的绣墩等各种礼仪以及大射礼等军礼,都由崔亮酌情裁定。洪武三年九月死于官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
    B. “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C. 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
    D. 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
    15.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误。“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
    颈联: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干贫苦的美好品德。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以月喻人,并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问,表达了对于贤才的渴求。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明明如月    ②. 何时可掇    ③. 有善始者实繁    ④. 能克终者盖寡    ⑤.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如:“掇”“繁”“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当汹涌的波涛奔袭而来之时,只有稳住神、屏住气,迎风而上、踏浪前行,才能将浪花抛在身后,体味进击的愉悦。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有畅游大江大河的经验,但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中,同样有风雨来袭,甚至会遭遇_________________。面对风浪考验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激扬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气神。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积蓄着乘风破浪的底气。风雨来袭,如果自己先慌了神、乱了方寸,还怎么去破浪前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诸多不确定性,只要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甚至_________________。涵养定力和自信力,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把世界看真切,把事物看透彻,不为任何表象所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加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乘风破浪,可用来描绘人们在大江大河中游泳的英姿
    B. 乘风破浪,可用来描绘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心境和姿态
    C. 用来描绘人们在大江大河中游泳的英姿的“乘风破浪”
    D. 人们常用“乘风破浪”来描绘自己在大海中游泳的英姿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口浪尖  闲庭信步  随遇而安  迷惑
    B. 惊涛骇浪  平步青云  随遇而安  疑惑
    C. 风口浪尖  平步青云  随波逐流  疑惑
    D. 惊涛骇浪  闲庭信步  随波逐流  迷惑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
    B.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只有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
    C.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
    D. 如果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此空是概括性言语,依据后文“当汹涌的波涛奔袭而来之时,只有稳住神……”“激扬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气神”可知,此空用“乘风破浪”做主语更恰当,由此排除CD。依据后文“并非所有人都有畅游大江大河的经验……”可知,文段面向的主体是所有人,而不是年轻人,由此排除B。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后文“面对风浪考验的最好办法”,表示遇到了风浪,故填写“惊涛骇浪”。
    第二空,“闲庭信步”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有时也形容信心十足;“平步青云”步:迈步。青云:指高空,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语境:面对风吹浪打,应充满信心,不可慌神,乱了方寸,故填写“闲庭信步”。
    第三空,“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顺着流水飘荡。比喻没有原则或主见,只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走。文段“人云亦云”表示没有主见,随声附和,故填写“随波逐流”。
    第四空,“迷惑”:①(形)心中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②(动)使迷惑。“疑惑”:①心里不明白,不相信:~不解;②因不敢相信而猜测。文段“涵养定力和自信力,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把世界看真切,把事物看透彻”指不被表象迷惑,故此空填写“迷惑”。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二:
    一搭配不当。关联词“只要……就……”表示条件的关联词,使用不当,原句表达的是假设关系,应使用表示假设的关系词“如果……就”,由此排除B。
    另外“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为状语,关联词不应放在其前,由此排除D。
    二成分残缺。句子的主语是“我们”,“诸多不确定性”前要加上动词“面对”,做状语成分,才能保持主语一致,由此排除A。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耳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况下,使用耳机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等不良习惯,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医生们普遍认同,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与  ①  ,噪声的暴露量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就越严重。
    佩戴耳机除了会给耳道皮肤敏感的使用者带来耳闷、耳堵等不适的感觉,甚至诱发湿疹或炎症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  ②  。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的声音可能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其主要表现是听力损失,久之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或隐匿性听力损失。
    专家建议,减少耳机使用时间,  ③  。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简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0. ①噪声的暴露量成正比②会影响耳朵的内耳部分③严格遵循“60-60”原则   
    21. 因为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耳机会引起听力损伤,所以专家建议佩戴耳机时要遵循“60-60”原则。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噪声的暴露量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就越严重”可知,此处是说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与“噪声的暴露量”有关,“越大”“越严重”说明是正比关系。
    第二处,根据“可能造成内耳毛细胞损伤”可知,此处是说佩戴耳机“会影响耳朵的内耳部分”。
    第三处,“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是解释“60-60”原则的含义,说明此处提到这一原则,“减少耳机使用时间”,就得遵循这一原则。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等不良习惯,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是说听力损伤的原因。
    第三段“专家建议,减少耳机使用时间……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保护听力的方法”是针对上述原因专家提出的建议。
    按照因果关系表述即为:因为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耳机会引起听力损伤,所以专家建议佩戴耳机时要遵循“60-60”原则。
    四、写作(60分)
    22. 生活中常有这样现象,有的人虽然很喜欢花,但因为不愿意看到花的凋落,所以从不种花;有的人虽然很喜欢宠物,但因为不能承受宠物的逝去,而不敢养宠物;有的人虽然很希望交到朋友,但因为担心朋友离开,而宁愿忍受孤独……为了避免某种结果,而拒绝了开始。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例文:
    享受过程
    诗人顾城说:“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有不好的结果就选择不开始,其实美好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收获。人生便是一种轮回,在繁琐中反复循环。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过去,我们勇敢开始,享受着生命的过程,接纳生命的结束。来过,奋斗过,足矣!
    春花娇艳,夏叶繁茂,秋月似水,冬梅绚丽。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天宇苍穹也在不变之中应万变,况乎人?生命犹如一棵树,蓬勃地生长,努力地成熟,沉默地凋零,是谁说它没有诗一般的灿然?不必在春风中得意,不必在秋月下自怜,也不必踩着冬雪枉自嗟叹。你尽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开始,选择面对眼前的光景,去领会此时此刻原来属于你的那份感奋和怡然。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轰轰烈烈,感受到朴实无华,感受到义无反顾,感受到大起大落,并最终看到伟大后的平凡,执着下的悲壮。正如春风的笑,妩媚;秋月的眼,轻柔。一种心情只有在相宜的氛围中烘托出意境,一种神韵只有在特定的景观里展现和谐。去选择开始,去享受这个过程,无论光风霁月还是电闪雷鸣,皆有其美!
    不开始,就难以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漫漫人生路上,没有驿站,只有一块块里程碑,深深浅浅的每一个脚印都是追求理想的写照。平凡与不平凡的经历均为无可再版的故事——其实这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旅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块可爱却又贫瘠的土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引申着一首共同意义的诗。在万千美好的祝愿与斑斑驳驳的现实之间,我们的欢喜忧悲组合成一个个五彩缤纷亦可歌可泣的日子。享受选择开始的勇气,享受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过程,无论悲欢离合还是阴晴圆缺,皆是人生滋味!
    朋友,也许你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可唤起你毫不示弱的勇气;也许你万般失落,超越自我可让你心灵风和日丽。眼前的生活不需要昨日那许多不经意的过去……年轻的心不应有无奈的位置,不应有害怕开始的畏惧,去任由精心编织的梦又一次零落成碎片。我们都没有绝望的理由。哭声与泪水只能衬托出青春的贫血,我们需要欢笑与随意,使我们的追求更加从容,任我们的心灵享受开始,享受过程,享受结束,而夕阳沉落后的图腾又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哲理:
    是春花,就在春天绽放,即使昙花一现,也可以留下难忘瞬间;是秋叶,何不在秋风中挥洒自己最后的鲜艳,为成熟的季节增添几许悲壮的灿烂;是冬水,就在寂寞中默默地流淌,在大自然的腹地归于生命的永恒。享受生命的开始、过程与结束,本就很美,结局亦问心无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以生活中因为不想看到花的凋落而不开始种花、因为不能承受宠物逝去而不敢开始养宠物、因为担心朋友离开而不愿意开始交朋友。这都是一种不想面对伤感的结局而干脆不开始的人生态度。
    审题时可根据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抓住诗歌中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读后可知,“花”“凋落”“宠物”“逝去”“朋友”“孤独”“开始”“结束”是关键信息,联系社会现实除了上述的花、宠物和朋友外,还可以有理想、愿望、爱情、友情等;“开始”是指通过付出与努力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或追求梦想的过程;“结束”可以理解为失败、失落、挫折等。“为了避免某种结果,而拒绝了开始”是材料的主旨句,这句话可以引申为很多含义,比如:害怕失去,所以不敢开始,说出了现在很多没有安全感人的心声。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害怕有不好的结果就选择不开始,美好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开始,只有开始了,在结束时,才不会后悔而且会有记忆中的美好,如果一开始就干脆不开始,也就不会拥有记忆中的美好。由此可以引申到一些人害怕失败而没有奋斗,最终碌碌而为,平平淡淡一生。
    从“体验和思考”“看法”等词可知,文体适合写成议论文,但其他文体也不能算错。考生可以反对这种人生态度,为了避免结束,而避免开始,是在逃避生活;也可以赞同这种人生态度,将其理解为喜欢平淡如水的生活,还可以理解为寻求平衡。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对于理想追求类的东西要大胆开始,不惧结局,而对于“知其不可为”的事情,就干脆不要开始。无论怎样写,都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
    立意:
    1.无谓结局,享受过程。
    2.大胆开始行走,欣赏人生美丽的风景。
    3.知其不可为,切莫开始行。
    4.来过,奋斗过,足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