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四川省广元市2022学年高一入学摸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8-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年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他们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实际上,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匠精神的本质: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庄子•庖丁解牛》认为匠人技艺的至高境界是进入“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是“道也,进乎技矣”!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人,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其技艺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深刻把握的地步。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苏格拉底认为,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工匠以其毕生精力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
    B. 伴随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工匠的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C. 劳动与自我人生价值相辅相成,既为个人提供空间舞台,又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丰富财富。
    D. 作为一个工艺制造强国,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工匠”的溯源与“工匠”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引出工匠精神的论题。
    B. 文章引证恰当,阐释有力,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
    C. 文章转述苏格拉底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由工匠概念到工匠精神表现到工匠精神本质,逐层递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观中国发展史,包括鲁班、李春、高凤林、张冬伟等在内,都传承或践行了工匠精神。
    B. 伴随着由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转换,更需发扬光大劳动、奉献、精益求精及创新精神。
    C. 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
    D. 工匠精神本质是一种德性精神,而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就是有德性、追求卓越之人。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理解错误。据原文,应为“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且“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是形成规模,而非“组成行业联盟”。
    B.“工匠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理解错误,由原文“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可知,是“工匠文化”而非“工艺及精神”,且是“更需要”而非“必将”。
    D.“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理解错误。由原文“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分析错误。观点错杂,曲解文意。作者在文本中引述荀子的言论是为佐证“工匠”的由来及作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分析错误,曲解逻辑关系。原文为“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6.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案】4. B    5. C   
    6. 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B项,“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C项,“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未窥门径”即是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根据材料三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可以概括出《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特点之一是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根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见“善用人物视角,喜欢变换视角”是主要信息,可以将这句话作为特点直接进行概括。根据“《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可以直接将这句话概括位答案要点。根据“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和下文作者所举的例子:写黛玉的具体形貌,只能从宝玉的眼睛看出;写通灵宝玉,只能从宝钗的眼睛看出,可见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根据材料三结尾处“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可见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的叙事特点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 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 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
    D. 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8.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9.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7. C    8. 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突出表现了田福军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   
    9. 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C项,“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目的是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二段插叙的文字,概括插叙的内容,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插入的是田福军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然后分析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先看插入内容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面对文化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动脑筋想新办法”则是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接着分析插入内容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下文写田福军询问村中的情况,并亲自到农民家中去考察,这些情节是建立在他心系百姓、心系工作的基础之上,而插入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对待农民的态度,所以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要先理解“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段话的内涵,然后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田福军的形象。“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特点——矛盾和选择的综合体,并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这一综合体——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然后到文中找到田福军面临的矛盾和做出的选择,如第二段“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由此可知,田福军面临的矛盾是“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对此田福军做出的选择是“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这是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而他毅然选择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之中,这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如“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这又是田福军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B. 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D. 平旦,指天亮时间,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时刻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 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Image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 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 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2)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二千骑”定语后置,修饰“奇兵”,所以其后断句,排除选项BC;“二千”定语后置,修饰“赤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D
    句子翻译: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错误。水南山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南岸区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错误。由原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可知,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由此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事奉,并不是拜他为师。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
    (2)陈:列阵。竟:最后。何:什么。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没能被举荐为吏,也不会经商置办产业,总是跟从他人混吃混喝,人们大多讨厌他。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是个儒生,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祝贺完毕后,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这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
    (二)古诗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①巩洛:指京都。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开篇点题,以景语导入,写“夕望”所见之景。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残霞半消,一派日暮景象,羁旅之情,归去之心在景物的晕染中流露出来。
    B. 三、四句描写竹林摇曳发出的沙沙声,那长流的江水泛着桥影,整个画面显得动荡不宁,让人感受到诗人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
    C. “旅人”一联点明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倍增羁旅落寞之感,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D. 最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游宦羁旅的厌倦和对归隐江湖的向往。
    15. 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由远及近,由高而下。首联即写“夕望”所见之景: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残霞半消;随后诗人的视线由高而下,由远及近,遂于次联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景致,句法颇为巧妙。
    ②视听结合。第三句风吹密竹有声是从听觉写的,第四句水波荡漾长桥是从视觉写的。
    ③动静结合。第一联为静景,写出夕阳西下,飞鸟归巢,只有残霞半消,一派日暮景象。第二联为动景,表现了风吹篁竹、水波荡漾,倒映长桥的景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让人感受到诗人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错误。那摇曳的竹林发出沙沙之声,那长流的江水泛着波光桥影,整个画面显得动荡不宁,让人感受到诗人骚屑不安的内心世界。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
    首联即从擒题入手,写“夕望”所见之景。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残霞半消,一派日暮景象。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而下,由远而近,遂于次联写出风吹篁竹、水映长桥的景色。这是由远及近、由高而下的描写角度。
    同时,第一联“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描写傍晚倦鸟归巢,西天残霞半消,一派宁谧的傍晚之景,这是静态景色;而第二联“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那摇曳的竹林发出沙沙之声,那长流的江水泛着波光桥影,整个画面显得动荡不宁,这是动态景色。这两联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风动竹而有声,水漾桥而见影,风声是听觉,水影是视觉。这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总之,诗歌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写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传达出复杂的感受。
    (三)古诗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要以端正的态度去求学,不可不懂装懂。
    (2)惨象, 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知之为知之    ②. 不知为不知    ③.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④. 尤使我耳不忍闻    ⑤. 风萧萧兮易水寒    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已、尤、萧、还。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言固然强调一个人说话要谨慎,却并没有将“说”一棍子打死,要求人们甘当哑巴。事实上,“说”是先导,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说”,没有前期科学的研判,没有“说”之上的正确决策,没有________背景下的共识,匆匆忙忙就去“做”,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怕最后的结果是________,抑或漫无目标胡乱折腾。而有了明晰的目标、方向、手段、步骤,让“说”的内容具体、充分、清晰,“说”者了然于胸,“听”者释疑解惑,自然“做”起来就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子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告诉我们,有时候“说”与“做”要同步进行、________。说了就要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说不做、空谈一气,误人误事误国。“说”与“做”实是一对孪生兄弟;须臾不可分。多说少做或者只说不做,说得再________,也会让人有纸上谈兵之感。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功效、做的影响、做的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声鼎沸南辕北辙一视同仁天花乱坠
    B. 众说纷纭南辕北辙等量齐观天花乱坠
    C. 人声鼎沸大相径庭等量齐观娓娓动听
    D. 众说纷纭大相径庭一视同仁娓娓动听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意思是不能“做”的少过“说”,“做”和“说”应言行一致
    B. 意思是不能“说”的多过“做”,“做”和“说”应言行一致
    C. 意思是不能“说”的多过“做”,“说”和“做”应言行一致
    D. 意思是不能“做”的少过“说”,“说”和“做”应言行一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意义、做的功效、做的影响。
    B. 多做少说抑或只做不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意义、做的影响、做的功效。
    C. 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明晓做的功效、做的意义、做的影响。
    D. 多做少说抑或只做不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明晓做的功效、做的意义、做的影响。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作者是强调在人多嘴杂,议论纷纷的背景下取得共识的重要性,应选“众说纷纭”。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作者是强调如果没有共识,就匆匆忙忙去“做”的结果,这个结果自然是行动与目的相抵触,应选“南辕北辙”。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作者强调怎样对待“说”与“做”,所给的成语“一视同仁”只能用于人,显然不能用在这里,所以横线处该选用“等量齐观”。
    “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Image“天花乱坠”形容人说话巧妙动听,但虚妄、空洞、不着边际。
    结合语境,我们能够判断第四处横线上该用一个含贬义的成语,这样,排除“娓娓动听”,选用“天花乱坠”。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孔子的话论述“言”与“行”的关系,是“言”在前,“行”在后。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孔子论述的阐释,也应该是“言”在前,“行”在后。C项正是这样,所以正确;而A项恰好相反,所以不恰当。B项,前一句是先“说”后“做”,后一句也该按此顺序行文,但现在不是,是先“做”后“说”,所以不恰当。D项,前一个句子,“做”在前,“说”在后;后一个句子恰好相反,自然也不恰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作者是从反面强调说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是“多做少说”在前,“只做不说”在后;如果二者顺序倒置,则不合适。②“意义”“功效”“影响”,应将“功效”放在最前面。综上可知,选D。
    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今天Image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①_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小镜子转变为凹凸镜:②                 _,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③             _,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锤炼出思想之纵深。
    【答案】    ①. (1)而个人的心灵则是一面小镜子    ②. (2)阅读前人时(读书时,阅读时)    ③. (3)心灵是凸镜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是某高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讲,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就任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我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担任社长后,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在大家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以便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谢谢大家!
    【答案】①把“每个”改为“各位”;②把“令尊”改为“家父”或“父亲”;③把“光顾”改为“参加”;④把“不吝”改为“尽力”;⑤把“务必”删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
    ①这是就职演讲,“每个”过于随意,可用“各位”。
    ②“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辞。语境中说的是自己的父亲,可改为“家父”或“父亲”。③“光顾”为敬辞,称客人来到,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这里说的是自己参加过各类书法比赛,可改为“参加”。
    ④“不吝”是客套话,指不吝惜(用于征求意见)。这里说的是自己,可改为“尽力”。
    ⑤“务必”是一定、必须的意思,有命令的语气。这里是新任社长希望大家配合自己的工作,态度要诚恳,应删去该词。
    作文(60)
    2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刘和珍欣然请愿,殒身不恤;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责任,巴金深情忏悔,呼唤人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小说除外),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次作文为提供话题的材料作文。写作前先研读材料,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本次材料围绕“责任”举例,暗示考生要以“责任”为写作的核心内容。“责任”一词的含义有二种:其一,分内应做的事,如“保卫祖国,人人有责任”;其二,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好的事而应当承担的职责,如“追究他的责任”。虽然责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抽象内涵。因此,写作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责任的内涵,然后再和现实中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分析。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肩负着责任生活着:父母有培养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孝敬长辈的责任;交通警察有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教师有培养好下一代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是责任心使这个社会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责任心是促进我们每个人进步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不仅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就会失去立身之本,就会终生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就是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若写记叙文,则要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某人或某类人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感,当然也可以写反面的人和事,以此警示人们,引发人们的思考。若写议论文,则要分析议论责任的内涵是什么,责任的意义或者价值是什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具有责任心。要能联系现实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