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决赛命题:B卷 ■以下任选一题,文体不限。 一、请根据你对下面短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参考题目:(1)和你在一起;(2)那种美,无以言表。也可据此题旨自拟题目。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注释: (1)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桓伊,字子野,东晋人。有军事才能,曾在淝水之战中立下战功,官至右将军。为人谦和朴素,音乐修养极高,被誉为“江东第一”。 (2)清歌:指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3)奈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① 古代的一种演唱方式,一人歌唱,他人唤“奈何”帮腔相和; ② 也可以理解为“怎么办”“(美得)受不了”。 (4)谢公: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二、请以“钥匙”为题写一篇文章。 深 情 £刘逸墨(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 河上雾气微缭,水乡特有的鱼蟹气息在初阳下的光晕里变得澄澈,塘边芦叶的绿,轻轻呼出湿地的风味,香蒲草顶着褐色的蒲棒,在静风中不声不响。 从水泥地踏上泛着泥泞的清新之气的小路,小胡瞟一眼河上大鱼跃起的水花,若有所思。早在来之前,他便听到村干部介绍老张:“挺好的一个老头,死倔,给他支啥招都不听,实在是扶不起来。” 真怪,他想。 “空空空”门里是一张和善的祖母的脸,见到小胡,老人家很高兴的推敞了吱呀的门,苦笑了一下:“是来扶贫吗?老头子去收螃蟹了,先来家里坐坐吧。”门内是简单而稍显破旧的物件,却又似认真打点过,裂边儿的木头桌子安静憨厚,椅子腿上新装的横梁略略歪斜,坐着却结结实实,四平八稳。灰色的土墙上没刷石灰腻子,透出浑厚的灰实与深浅一致的齐整。门后,一只竹篾编的蟹篓洗的干干净净,装着水乡的气息。 禁不住张奶奶的热情,小胡不好谦让地啃了一只烧饼,正擦着领口的芝麻碎,老张提着小半篓的蟹回来了。见到吃相狼狈的小胡,老张赶紧往衣上擦擦湿漉漉的手,大眼瞪小眼一阵,小胡自我介绍道:“我是来帮助您家的精准扶贫干部,叫我小胡就好。”张老头局促地擦擦手,说出亲切而标准的方言:“麻烦你咯,麻烦你咯。”了解完基本情况,临别之际,不知所措的老张又从篓里又大又壮的螃蟹中,选了一只活蹦乱跳油滑水光的大公蟹,塞给小胡。 真怪,这人是怎么贫的呢?小胡想。 和老张呆久了,小胡显然发现了不少问题。“老张,你的簖(捕蟹工具)是不是太高啦,螃蟹爬不进去啊!”小船上,老张撑着蒿,一推一送,稳稳当当的行进。老张擦擦手,诚恳的说:“这点影响没事啊,下次放低点就是了。”不久,“老张,你的网眼太大了,哪抓得到鱼啊?”老张抹把汗:“网眼大,抓大鱼啊。” 真怪,这样怎么赚钱呢?小胡想。 小胡有了新主意。他兴冲冲的给老张打电话:“老张,我们提供资金,把归你的那块塘包下来围起来养鱼怎么样,这样肯定能过上好生活!”电话那头,老人机的信号断断续续,却清晰可听老张的一声叹息:“啊?好是好,就是……” 这天,小胡又去找老张了。离村子还有挺远距离,小胡摇下车窗,望着远处湖上日头粼粼的光芒,老张和他的那杆长蒿出现在视野里,在小船上一长一短,相互映衬。在波涛泛起的日光中,老张的身影如沐金辉,氤氲环绕。他正用心地,用心地把银梭般闪亮的小鱼,一条条的喂着一群祥云般的白鹭。旁边,是他那加高的蟹簖和网眼大一圈的渔网,水光泛泛,在光辉下闪亮。 上次小胡提出要建鱼塘,特地跑去跟老张商议。老张认真地听完,以往都含着笑意的脸渐渐凝重。老张认真地讲,连方言都仿佛变得正式:“胡干部,我知道,你是为我们生活着想,我们也敬重你,听你的。但簖高了,是为了让小螃蟹能够留着;网大了,是为了让小鱼苗能够长着。这个塘啊,我要是围了,鱼都大了,又有人守着,那些鸟吃什么呢?这种事,我是不愿做的,哪怕生活穷点,熬一熬也过去了,干嘛连累那些生灵呢。我从小生在这,这个螃蟹啊鱼啊鸟啊,漂亮,有感情的。” 是啊,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尊重生活,敬爱自然,难道能用物质的贫困来否定吗? 远处,水波宁静,万里无云。 指导老师:王芳【点评】 文中虽然未明指深情,描摹深情,但能够看出扶贫干部对工作,村中老人对自然的两重情谊,从不同主人公的行动和言语里,也能看出作者努力呼应时代大主题的愿望。 “老张的故事”情节有致,草蛇灰线,矛盾暗伏,最后才让谜底揭晓,颇有小说结构的趣味。两个人物在故事里也“立”了起来,一张一弛,一进一推,在波折中显出各自的立场与共同的善意。在这个故事构思之下,如果能让物质富裕和生态受损的矛盾找到平衡,在结尾达成真正的和谐状态,文章的思想意义将更多地显示出来。本文获总决赛特等奖。(包学菊 高校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