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7-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天人合一’思想在早期的儒家学说和《易经》里就已经萌芽”表述不当,第三段原文为“‘天人合一'这种美好的生存状态早在儒家学说和《易经》里就形成了”。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董仲舒认为这是天的喜乐和哀怒”表述不当,第二段原文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自然中的和风和雨、绚丽的阳光展示了大自然的喜乐,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洪水泛滥展示了大自然的哀怒”,这是作者的理解,不是董仲舒“认为”的。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重要”曲解文意,混淆概念,第四段原文是“天人是否合二为一并不重要”而不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重要”。故选D。
    4.D
    5.B
    6.①具备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或专业知识;②拥有成熟专业的运营团队以满足主播的直播需求;③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商直播领域,深耕直领域,避免与头部大主播的厮杀。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直播构建了一个商品与用户强交互的场景”错误。根据材料三“在直播间中,用户与主播是强互动关系”可知,直播间的互动是用户与主播之间的,并非商品与用户之间的。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B.“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直播的转化成功率更高”错误。根据材料三中“半目的型和无目的型用户的购买价值体系还未成型,更需要引导和帮助,购买决策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可知,目标明确的用户的直播转化成功率较低,不用怎么“转化”,而“半目的型和无目的型用户”需要转化。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为了能让消费者在镜头前直观地判断出酒的品质,李宣卓对各种酒类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在直播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各种试验”,说明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做到在直播时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商品的特点,这样会让观众更相信商品的质量,吸引观众购买,这样才能拥有大量粉丝和高名气。“虽然看起来镜头前只有李某一人,但他的直播间里从场控到客服,从商务联络到产品管理,从优化直播技巧到研究淘宝和抖音的流量逻辑,都有专人负责”“而李宣卓能快速走红的关键,是他背后的运营团队为其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合适的培养方式”说明要有专门的运营团队进行运营,以满足主播直播各个环节的需要,提升直播效率。“以酒类行业作为突破,深耕垂直领域,迅速与行业知名品牌进行合作等,帮助李宣卓建立专业形象,成为行业头部关键意见领袖(KOL),并避免与头部大主播的厮杀”,李宣卓成功的经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商直播领域,深耕直领域,迅速与行业知名品牌进行合作,避免与头部大主播的厮杀,那成为头部电商主播的可能性就很大。
    7.B
    8.(1)虚伪阴险。靠行骗抽烟,还谎称拥有过三个纯金烟盒,以显示曾经富有,并借此进一步接近“我”。(2)狡诈贪婪。屡屡诱骗猎获单身女人,耍弄花招侵吞她们所有的积蓄。(3)内心扭曲。靠重婚扬名,并深感自豪;为没娶上十二位老婆凑够一打,而深感遗憾;重婚多次,被判五年,却认为是遭人诬陷。
    9.(1)利用剪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剪报,将重婚犯的罪行迅速披露。(2)利用细节进行前后勾连。破旧的黑手套、空了的纸烟盒等细节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3)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爱尔松海滨修养地。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主人公对‘我’的敬意逐渐增强”错,“摘下脏帽子行礼”是骗子把自己伪装成绅士形象,想进一步接近“我”,体现骗子的虚伪狡诈的一面。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可是面色沉了下来。‘糟糕透啦!连一根烟卷也没剩下。’”“这种玩艺儿我从来也留不住。过去我有三个,全给人偷啦。””“我还从来没到过的海滨休养地不多哩……先生。我曾在圣马丁教堂举行过婚礼哪”可知,他靠行骗抽烟,撒谎显示自己多么富有,是一个虚伪阴险的人。结合“他的办法是,等旺季过后才到那里去,租一套空房……。反正,不管数量多寡,受骗的妇女个个都给剥得一个子儿也不剩”可知,他诱骗单身女人,侵吞她们所有的积蓄,是一个狡诈贪婪的人。结合“有一个时期,联合王国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我的照片”“我娶过十一个老婆,先生”“这是我深以为憾的一件事。如果能把这个数凑满一打,我倒也无所谓”“我给您就是让您看的。您要是看完之后,不认为我遭人诬陷”“您错了,我是一位慈善家。五年徒刑,他们判了我。他们应该给我颁发皇家慈善协会奖章才对”可知,他靠重婚扬名,重婚多次,被判五年,却认为是遭人诬陷,是一个内心扭曲的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从中取出一大卷剪报。那些纸片又皱又脏。他铺开两三张”“我把那些剪报粗粗看了一遍,明白了莫蒂麦·埃利斯为什么那么熟悉英国各个海滨休养地。那些地方都是他的猎获场所”可知,小说借助剪报的情节披露重婚犯的磊磊罪行,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结合小说的细节描写“我注意到他戴着两只破旧的黑手套”“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把一只戴黑手套的手往我的胳臂上一搭”“把手指上的黑手套捋捋平整”“他拿出他那包空了的金光牌纸烟盒”可知,小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复重现形成前后呼应,使情节结构完整连贯紧凑;结合“他便在我身旁坐下来”“爱尔松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次日下午,我正坐在海边,他迈着蹒跚的小步子朝我走来。这次,他没有犹豫就直截了当坐在我旁边了”可知,小说围绕主人公与“我”的相遇,两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展开都选择在爱尔松海滨浴场,这样使场景相对集中,体现了小说结构的紧凑。
    10.A
    11.C
    12.C
    13.(1)高祖身形容貌本来强健雄壮,等回到京城,消瘦得皮包骨头,亲属和朋友,不再认得出他。
    (2)每到冬月,四更天一过,就下令(宫人)掌火烛查阅奏请事宜,握笔时接触寒气,手因为这而裂口。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高祖天性淳厚孝顺。六岁时,献皇太后逝世,他水米浆汤三天不入口,哭泣哀伤痛苦,超过成年人,内外亲属,都更加尊敬惊异。句中,“献皇太后”是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三日”指的是三天“水浆不入口”,而非“哭泣”三天,因而,“三日”应与上句连接,与下句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1.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本文属前者”说法错误,文中的“大同”应是年号,而不是本项的释义。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举办大型宴会和各种法事,也不曾奏乐”错误,原文说的是“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尝作乐”,意思是不喝酒,不听音乐,不是宗庙祭祀、大型宴席和各种法事不曾奏乐。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形容”,形体容貌;“及”,等到;“焉”,代词,他。(2)“竟”,完毕;“敕”,下令;“把”,用手握住;“执”,拿着。参考译文:
    高祖天性淳厚孝顺。六岁时,献皇太后逝世,他三天不喝水、不吃饭,哭泣哀伤痛苦,超过成年人,内外亲属,都更加敬重他。等到遭遇文皇帝去世,当时高祖担任齐国随王的谘议参军,随军府在荆州镇所,约略听到消息,就递上辞呈星夜奔驰,不再吃饭睡觉,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即使遇上)狂风骇浪,也不短暂停留。高祖身形原本很健壮,等到回到京城,消瘦得只剩骨头架子支撑着,亲戚朋友,不再认得出他。
    拜祭陵墓,眼泪洒落之处,松树野草变了颜色。等到他位居帝位,又设立七庙堂,每到叩拜时,总是泪如雨下,哀伤感动了身边的人。再加上功业、道德敬肃明察,凡事都能深入研究,年轻时爱好学习,通晓儒学道学。虽然事务繁多,但仍书不离手,点火烛就着光研读,常常到五更。还修整装饰国学,增加学生名额,建立五馆,设置《五经》博士。当时风气和睦谦恭,家家懂得礼节。大同年间,在台城西设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人(在那里)交替讲学。皇太子、宣城王也在东宫宣猷堂和扬州官府设立讲坛,于是四方郡国,追求学问、仰慕品德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高祖天性聪敏,下笔便成文章,众多的诗赋,直接书写便完成,都是文采与内容协调配合的,超越古今。诏书碑铭赞语诔文,箴言颂词书札奏章,从起初在民间,到登上帝位,所有文集,有一百二十卷。草书隶书和书信,骑马射箭,无不奇特精妙。勤于政事,孜孜不倦。每到十一月,四更天一过,就下令(宫人)掌火烛查阅奏请事宜,握笔时接触寒气,手因为这受冻裂开。纠察奸人揭露隐秘的事,洞察世情,经常怜悯他们以至流泪,然后同意奏请。每天仅吃一餐,膳食没有鲜鱼肥肉,只是豆羹粗食而已。各种事务繁杂,日头倘若到了正中,就漱口(而不吃东西)度过这一天。身上穿着布衣服,用的是棉制的黑色粗质的帷帐,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褥用了两年。经常亲身厉行节俭,大体都是这一类。后宫女官从贵妃往下,六宫服饰除了三种以雉鸟做装饰的祭服外,衣服都不拖在地上,没有其余的绸缎绫罗。不喝酒,不听音乐,不是宗庙祭祀、大型宴席和各种法事,不曾奏乐。高祖为人端正,即使坐在小殿暗室中,也总是整理衣帽,闲坐时也系好衣裙的带子,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正仪容举止,不和别人见面,即使与宫内宦官小臣相见,也如同接待贵宾。纵观古时的帝王君主,恭谨俭约庄重礼敬,多才多艺学问广博,恐怕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14.A
    15.相同之处:都有中秋时节天凉之意,都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悲凉心境。
    不同之处:“凉”字表现作者慨叹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之感。“寒”字表现虽月宫好,但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作者虽然被贬,人生不如意,但还是愿意留在人间,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充满热情。
    【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消极和厌世的情绪”错。开篇以梦表达人生短暂,浮生若梦的感叹,有对自身遭际不平的无奈,但“消极和厌世”之说过于夸大。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是比较鉴赏,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寒”“凉”二字表达情绪和意境的异同。相同之处主要结合两个的字面意思透露出的节令特征,以及注释中交代的作者的“被贬”的经历,不难理解都有悲凉的心境。不同之处,首先结合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人生几度新凉”,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高处不胜寒”,在那样的高处我经受不住寒冷。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一个“寒”字让读者体会到月光的寒气逼人,坚定了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点睛】
    解答炼字题“四看”:一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二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三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四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跬”“至”“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C
    18.B
    19.D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悠闲自得: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句中重在强调“乐趣”,应选“自得其乐”。平起平坐: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句中重点强调“地位”,应选“平起平坐”。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把某个人(或某种人)看得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原来看法等不成立,另加以有评论。句中说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应选“另当别论”。晨钟暮鼓:意思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句中强调“时间短”,应选“一朝一夕”。故选C项。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画线句子中,“创造了……人民性”“创造了……平民性”搭配不当,应改为“造就了……人民性”“造就了……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搭配不当,“心心相印”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应改为“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A项“衍生……人民性”“衍生了……平民性”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D项,“衍生了……人民性”“衍生了……平民性”搭配不当;“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故选B项。
    19.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第一空后面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排除B、C两项;第二空,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重在强调“底蕴”;第三空,结合前面的“《堂成》一诗”,可知是“建成时”,排除A项,答案为D项。
    【点睛】
    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A项,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不合语境“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B项,移樽就教:意思是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确。
    C项,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错用对象“剧本”。
    D项,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不合语境。
    故选B。
    2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
    “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故选D。
    2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需要了解文言句式的种类及其标志,其次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判断。本题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者……也”表示判断,为判断句式。
    A项,“于”引导的状语后置句;
    B项,疑问代词“何”引导的宾语前置句;
    C项,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标识的定语后置。
    D项,判断句。
    故选D。
    2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望着夏口。
    A.名词用作动词,东下。句意:顺着江水东下。
    B.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句意:叩击着船舷唱歌。
    C.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与例句相同。
    D.名词用作动词,流泪。句意: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故选C。
    2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大国)使用或倚仗(强大的)军队来施加侵犯。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句意: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毋以吾也”。句意:(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地无四方”。句意: 因此地方不分东南西北。
    故选A。
    2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藉”,同“借”,出借。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从”通“纵”,合纵的策略。句意: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D.“暴”通“曝”,曝露。句意:曝露在霜露之中(冒着寒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
    故选C。
    2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农历每月的十五”错,“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
    故选B。
    27.例文:
    等待,是一种智慧
    三条毛毛虫都想去对岸采食花蜜,其中的两只怕错过时机,就按照各自的计划行动,结果双双落难;而晚于前两条的第三条毛毛虫却在“等”中完成了实力的蜕变,长出了翅膀,飞到对岸享受美餐。可见,后起步者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一方,有时往往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对此我不敢苟同。成功不是先手者的游戏,而经常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用实力的增长换取等待的时机,于恰当处厚积薄发。所以,等待时机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复杂的局势前,保持一颗清醒明辨的心,去找寻最佳时机,从而占据优势,走向成功。
    58同城总裁姚劲波在创办公司前,虽一直有目标,但始终没有草率地进行投资;当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时,他也没有盲目跟进,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等待;当很多人、很多企业近乎疯狂地拥入互联网,又被无情地淘汰出局,许多专家预言互联网将会持续低迷时,姚劲波却敏锐地发现商机,投资入市。他以明辨的心智和锐利的眼光发现了企业巨大的机遇,赢得了58同城的强劲发展,使其最终成为高科技网络企业中的佼佼者。
    “晚”起步的人并不意味着成功“晚”,而是在等待成功的契机,这往往是“后来者居上”的成功模式。把握时机,是对整个局势的掌控和驾驭,是成熟心态的体现,是一种明辨、睿智的技巧。也许眼前的局面纷繁错杂,但只要我们擦亮双眼,等待时机,用心去感悟那接合点的契机,那“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画面便会在眼前展开,成功就近在咫尺。
    等待时机,决非坐以待毙,而是在忍耐中积攒力量,充实自身。
    牛根生曾是伊利集团的总经理,心中一直有着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的梦想。当年,他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整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重新审视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最终一飞冲天。在雄厚实力的引领下,他创立的蒙牛,成为中国奶制品企业的领头羊,他也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入选“影响中国生活方式10大人物”,在他身上等待的智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与人生的博弈中,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任何有利的时机也无法被缺乏实力的人抓住。所以,要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像毛毛虫长出翅膀一样,用更加深邃的思想和内涵增加自身积淀,完成蜕变。那么成功总会在最适合的那一刻绽放出原本属于它的绚丽。
    等待时机,是一种智慧,真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典型的寓言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在长途跋涉的三条毛毛虫,对开满鲜花的河对岸,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它们希望身临其境,采摘品尝香甜的花蜜,并按照各自的方式付诸行动。故事的结局发人深省,前两条凄然悲壮:一个累死,一个淹死,而那条美美地睡了两天的毛毛虫,却达到了目的,如意地享受着花蜜。
    对于寓言型的材料,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选取恰切的切入角度。可以说,在这则寓言中,三条毛毛虫,每一个寓言角色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可成为立意的参照,引发我们深层的思考。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描述词语展开联想。如第一条毛毛虫搭桥的目的在于“抢先”,第二条毛毛虫造船是为了“更快到达”,第三条毛毛虫美美睡觉则是“等长出翅膀”。而这一“抢”一“快”一“等”之间,自会有无限的蕴含于其中。从引文材料看,命题人对前两条毛毛虫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第三条毛毛虫,则寄寓由衷的赞美,而这自然也透露出鲜明的思想倾向。可见,材料的主旨就是想要实现理想,达到目标,不可急功近利,不可靠蛮劲往前冲,而要把握时机,尊重规律,扬长避短,养精蓄锐,蓄势待发,这样才能从容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以其中的一条毛毛虫作为立意的角度,也可以综合起来立意。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要注意出发点是“到达开满鲜花的河对岸”,最佳立意就是:想要实现理想,追求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立意:
    1.厚积薄发,磨刀不误砍柴工。
    2.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3.清醒认识自我,蛮干注定失败。
    4.把握时机,等待是一种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