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宁德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07-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福建省宁德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讷(nè)            火钵(bō)            天堑(qiàn)            怆然涕下(chuàng)
    B. 煨熟(wēi)            漫朔(sù)            青荇(xìng)            放浪形骸(hài)
    C. 盘桓(huán)            窥伺(sì)            铿然(kēng)            相形见绌(zhuó)
    D. 虫豸(zhì)            砌成(qiè)            黄鹂(lí)            义愤填膺(yī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音、字形的能力。
    B.“漫朔”的“朔”应写作“溯”;“放浪形骸”的“骸”应读作“hái”
    C.“相形见绌”的“绌”应读作“chù”;
    D.“砌成”的“砌”应读作“qì”。
    故选A。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②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
    ③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            ④芳菲菲其弥章(同“彰”,显著)
    B. ①求之靡途(消失)                ②桴止响腾(鼓槌)
    ③字而幼孩(取字)                    ④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C. ①迨诸父异爨(分家)                ②盘飧市远无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③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            ④未尝不临文嗟悼(叹息哀伤)
    D. ①悟己往之不谏(挽回)            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指甲掐)
    ③事不目见耳闻(亲眼)                ④余方心动欲还(产生念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作息,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劳作。句意: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
    B.靡,没有。句意:可是求官缺少门路。字,养育。句意:抚养好你们孩子。
    D.心动,内心惊恐。句意:我正心惊想要回去。
    故选C。
    3.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此独以钟名                        以手阖门
    B. 而母立于兹                        旦视而暮抚
    C. 能顺木之天                        不知老之将至
    D.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以”:介词,用。句意:可是这座山唯独用钟来命名。
    后“以”:介词,用。句意:用手关门。
    B.前“而”:代词,你的。句意:你的母亲站在这里。
    后“而”:连词,表并列。句意:早晨去看,晚上又去摸。
    C.前“之”:助词,的。句意: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
    后“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D.前“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后“其”:代词,其中。句意: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故选A。
    4. 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我的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官吏告诉我,不能准许我这么做。
    C.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译:虽然说是喜爱它,他们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他们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D.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役使,为什么还要如此惆怅而独自伤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告诉不许”应译为“向上申诉不被许可”。
    故选B。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自叙身世、遭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B. 《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贫苦雇农阿Q的一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C. 《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
    D. 《一个消逝的山村》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错。《一个消逝的山村》描写对象并非“著名的山水胜迹”,而是平凡的自然风物。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汉十一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6. 下列关于《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系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
    B.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影响深远。
    C.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成语“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单刀赴会”“运筹帷帐”“投笔从戎”“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皆出自《史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B.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C.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D.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国: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秦及汉初,相国位尊于丞相。
    B. 关中:指山东黄河流域一带,因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
    C. 食邑:指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封地上的劳动者在内;食邑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D.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演变为对帝王的敬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很早就追随辅佐刘邦。进入咸阳后,诸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萧何去收取丞相府和御史府的法律诏令等文献档案保存起来。
    B. 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刘邦曾多次派人慰劳他。鲍生认为这是刘邦对他起了疑心,萧何听从鲍生的建议,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C. 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其他功臣不满,刘邦以打猎作比,说萧何是功人,而其他功臣只是功狗,功臣们听后心悦诚服。
    D. 韩信被杀后,刘邦封赏萧何,并给他增派卫队。萧何接受召平建议,辞让封赏不受,并将家财全都捐助给军队,刘邦非常欢喜。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
    (2)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 奏封功臣位次之时,关内侯鄂君为什么认为萧何应该排第一?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B   9. C   
    10. (1)汉王领兵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治理巴蜀。
    (2)您不如把自己能够参加作战的子孙兄弟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   
    11. ①刘邦多次失军亡众,萧何每每征发士卒补充军队缺额。②楚汉对垒数年,萧何供应粮草从不匮乏。③萧何守卫关中,巩固汉军的大后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单刀赴会”“投笔从戎”不是出自《史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被坚执锐”是并列短语,充当“臣等”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
    “多者百馀战”和“少者数十合”前后对举,排除D。
    “文墨议论”作“持”的宾语,其后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指山东黄河流域一带”错误,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功臣们听后心悦诚服”错误,原文只说“群臣皆莫敢言”,即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未明言心悦诚服,此为无中生有。再者,除功人、功狗的比喻之外,刘邦还说了另外一个理由,即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追随自己,而各位功臣只是个别人跟随。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引”,率领、带领;“东”,向东;“以”,以……身份,凭……身份。
    (2)“莫若”,不如;“胜兵”,能够参军的,能够打仗的,能够参加作战的;“诣”,到。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可知,面对刘邦多次失军亡众,萧何可以再皇上不发诏令的情况下,每每征发士卒补充军队缺额。
    由“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可知,萧何可以再数年之久,保障粮草供应。
    由“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可知,刘邦多次失去崤山以东地区,但是萧何能够守卫关中,巩固汉军的大后方。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领兵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治理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供给军队粮草。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列侯均已受到封赏,待到向高祖进言评定位次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陛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就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陛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时刻,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高祖说:“好。”汉十一年,汉高祖听说淮阴侯已被诛杀,便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加封他五千户的食邑,又派兵士五百人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召平对相国说:“祸患从现在就开始了。君王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对您的忠心有所怀疑。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给军队,这样君王心里就会高兴。”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帝果然非常欢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②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③。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②仅:几乎,将近。③图南,鲲鹏:鲲鹏是传说中鲲鱼变化成的大鹏鸟。《庄子·逍遥游》写道:“(鹏)乃今将图南。”“图南”意为打算向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河千里、山城百层的阔大景象,气势磅礴。
    B. 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以舟泊清江、灯映飘雪来烘托出孤独悲怆。
    C. 中间两联以工整的对仗,具体地描写诗人和国家的境遇,来抒发情感。
    D. 尾联诗人以鲲鹏自喻,将情感推向最高潮,与前文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13. 本诗颈联的大意是什么?蕴含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2. C    13. (1)大意:①滞留异地,才华难以施展;②时局危难,却胆气益增。
    (2)蕴含的情感:①壮志难酬的愤懑;②羁旅漂泊的悲苦;③对国家时局的关心;④迎难而上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具体地描写诗人和国家的境遇”说法错误,第二联是写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第三联是写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临危无惧而弥坚。两联没有具体描写国家的境遇。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颈联“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大意是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留滞才难尽”,写出作者留滞他乡,有才无用,此句包含作者滞留他乡、羁旅漂泊的悲苦,也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因为才华不能施展,内心郁积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艰危气益增”,写出艰危时局,作者却气节弥坚。诗人眼中永远关注着国家时局,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仍有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此句体现作者迎难而上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君莫道投鞭虚语,____________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5)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为喻,来写自己因品德美好而招致妒忌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灯火阑珊处    ②. 自古一贤能制难    ③.茕茕孑立    ④. 朱弦已为佳人绝   ⑤.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⑥. 谣诼谓余以善淫    ⑦.飞湍瀑流争喧豗    ⑧.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阑珊”“茕”“嫉”“蛾”“谣诼”“喧豗”“砯”“壑”。
    三、现代诗歌鉴赏(3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推车是一种落后的人力型运输工具,诗人将它与中国农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北国人民贫苦不幸人生的典型缩影。
    B. 诗人借手推车在天穹下发出的尖音,表达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和控诉。穿行的车辙织出一幅北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图。
    C. 诗歌平白晓畅,节奏、形式简单,但意味深厚,蕴含着诗人对人民深沉的爱,对人民的悲哀和苦痛的深切同情。
    D. 全诗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画面感强,体现新月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展现新诗格律化的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能力。
    D.“全诗句式整齐,通篇押韵”“体现新月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错误,全诗句式不整齐,没有通篇押韵。本诗是现代自由诗,与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审美取向并不一致。
    故选D。
    四,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和客体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与修养。
    自媒体是指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信息的传播方式。自媒体革新了新闻的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各自媒体平台及自媒体人不断涌现,利用自媒体自主发布与传播了大量的新闻消息。但是,自媒体又常常成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不可逾越的底线。然而,近几年,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公众号“咪蒙”就是其典型代表。以纪实或新闻特稿方式的面目编造故事的做法,正是一度成为自媒体爆款文标杆的“咪蒙”的惯用手法。2019年初,咪蒙公众号被封杀,团队被解散。然而,风波降温后,“咪蒙式”传播方式继续反弹。
    传播内容低俗化也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许多自媒体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而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罔顾自身内容生产的质量,发布的推文内容低俗化,并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语言以及情绪性的宣泄来追求点击量。
    另外,许多自媒体作者常常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就以复制粘贴或整合的方式来搬运别人的内容,并且在文章中未标明是转载还是原创。近两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自媒体抄袭、剽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自媒体人就开始“另辟蹊径”,采取更加隐蔽的侵权手段进行“变相抄袭”,将他人的原创稿子经过修改、整合、重新编辑变成自己的文章,这样“高级”的抄袭手法,有时候会将抄袭的痕迹隐藏得让人难以分辨。
    (摘编自石棣溪《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材料二:
    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没有任何准入门槛,是一种大众对大众的新兴传播媒介,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普通民众不用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就可以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他们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制作与发布信息。
    传统媒介的从业者常常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往往有能力甄别信息的真伪。而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
    传统媒介的行业内部存在双层“把关人”机制,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而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
    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自媒体人出于盈利、流量以及资本等原因,为了攫取自身利益,不惜传播低俗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创造新的舆论话题。
    (摘编自李奇《自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规避研究》)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我国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美国媒介素养先驱学者蕾妮·霍布斯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了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网民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更可能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影响这些网民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
    (摘编自陈方《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革新了新闻传播的方式,降低了新闻传播的门槛,使职业素养较低的从业者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B. 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以低俗,媚俗,恶俗的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之一。
    C. 与自媒体虚假消息频出相比,传统媒介的双层“把关人”机制杜绝了虚假信息出现在传统媒介上的可能性。
    D. 许多网民的媒介素养不足,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容易被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影响自己对事实的判断。
    17. 以下现象不能佐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网络名人张民弢在“圣童自学”公号上发表网帖《北大学霸弑母求婚的“妓女”爆料》,虚构了吴谢宇谈婚论嫁的经历和作案动机。
    B. 某些地方电视台的造秀节目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环节、偏激的语言来追求收视率,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
    C. 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不少自媒体对案件新闻进行过分的场景化描述,并常常用露骨、夸张的词语使负面情绪充斥整篇文章,强化人们的感官刺激。
    D. 一些自媒体未经授权就搬运他人新闻内容,或者使用技术手段,对别人的原创新闻进行篡改、删减,使其看似面目全非,但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没有改变。
    18. 以下各项素材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三的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
    A.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B. 很多新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提高自身的曝光度,追求名利,往往不断突破底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张邦柱《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
    C.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也让受众对事实的把控变得越来越困难,瞬时、片面的信息使事件的真相难以被挖掘、传播,多个平台媒介的多种观点和多条线索让未受过专业媒介知识培训的受众难以核准事实。——韩子煜等《自媒体及危机应对策略》
    D. 刻板印象很少不会出错,它也很少能保证公平。……刻板印象之所以会挡住批判性思维的道,是因为它们总是想绕开客观评价的艰难过程。——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
    19. 针对自媒体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0. 针对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答案】16. C    17. B    18. D   
    19. 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
    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自媒体失范现象中的受众特点——媒介素养不足。   
    20. ①提高自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恪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理念,加强自我约束。
    ②完善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自媒体平台应当严格把关,建立“把关人”制度,积极监督,积极预防和清理平台内的新闻传播乱象。
    ③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对新闻的批判质疑能力。
    ④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逐步强化与完善对自媒体的监管与约束机制,提高自媒体的违法成本。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杜绝了虚假信息出现在传统媒介上的可能性”错误,原文说“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极难出现”不等于“杜绝……可能性”。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是针对“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进行阐述。
    B.电视台不是自媒体,不能佐证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在于群体对个体理性的负面影响。
    B.重点在于自媒体的负面表现。
    C.重点在于信息碎片化的客观现实对受众的影响。
    D.解释了刻板印象阻碍了人们的批判质疑能力,影响了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属于理论论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说“自媒体又常常成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发生的重灾区”,紧接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事例阐述其表现,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
    材料二一共五个段落,每段话里都分别阐明一个原因:“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普通民众不用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就可以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他们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制作与发布信息”“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由于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自媒体人出于盈利、流量以及资本等原因,为了攫取自身利益,不惜传播低俗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创造新的舆论话题”,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说“‘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分析自媒体失范现象中的受众特点——媒介素养不足。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由此可知,要提高自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恪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理念,加强自我约束。
    “传统媒介的行业内部存在双层‘把关人’机制,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而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由此可知,完善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自媒体平台应当严格把关,建立“把关人”制度,积极监督,积极预防和清理平台内的新闻传播乱象。
    “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由此可知,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逐步强化与完善对自媒体的监管与约束机制,提高自媒体的违法成本。
    “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更可能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影响这些网民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由此可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对新闻的批判质疑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霏霏的黎明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①轮船驶抵纳沃洛基已是黑夜,下着毛毛细雨,码头上空荡荡,只有一盏灯亮着。从河上吹来冷风,少校库兹明走下甲板,沿着打滑的阶梯登上陡峭的河岸。他报了街名,车夫拉起缰绳,马车不情愿地启动了……
    ②得知库兹明将路过纳沃洛基,军官巴希洛夫——他在战地医院同病房的邻床——要请他亲手转交一封信给已离婚的妻子。
    ③山路走完了。库兹明在一间带阁楼的房前停下来,向前来答门的人报了姓名后。门开了,库兹明走进黑暗的回廊,心里的躁动不安使他生气。他被一种感情所左右。当你深夜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来到一所陌生的房子,走进别人充满秘密和猜想的生活时,常有这种感情。这生活就像放着的一本书,这本书翻到第65页就被遗忘在桌上了。你看了看这一页,努力在猜测:这本书是写什么的?里面有哪些内容?桌子上真的放着一本打开的书。库兹明站起来,向它俯下身去,一面谛听着门外匆促的低声絮语和衣服的窸窣声,一面默默念着早已忘却的句子:当旅途的远方/头巾下闪现瞬间的目光/做不到的事将变为可能/遥遥征途不过小事一桩……
    ④低低的、温暖的房间重新唤起了他心中的愿望,想留在这个小城不走了。餐桌上方悬挂着灯盏,上面套着乳白的灯罩,周围的一切,连那只用绯红色贝壳做的烟灰缸,都会令人产生一种特殊的、质朴无华的安适感,一扇窗开着。窗外,几盆秋海棠后面,一丛湿漉漉的丁香花在微弱的灯光下泛出白色。细雨在夜色中絮絮低语。沉重的水滴急促地敲打着铁皮。
    ⑤库兹明倾听着水滴的嗒嗒声。每一分钟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个曾经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思想恰恰在此刻,在深夜,在一间陌生的房屋里进入了他的脑海、几分钟后他将离开此地,永远不再回来。如果能留在这里,像居住在这幢老屋里的人那样从容不迫,在劳与逸、冬与春、雨天和晴日的交替中生活,该有多好。
    ⑥房门口站着一个穿黑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女子的一根发辫耷拉在肩头,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库兹明,一面不好意思地拿起辫子,用簪子把它插到后脑勺的头发间。“很抱歉,我让您久等了。”“您就是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巴希洛娃吧?”“正是。”
    ⑦库兹明望着这女子。使他惊愕的是她的年轻和似曾相识的目光——深邃而略显忧郁的目光。库兹明为自己的打扰表示歉意,接着从坎肩口袋里掏出巴希洛夫的信,交给了这位女子。她接过信,道了谢,没有读就搁到钢琴上。说道:“有邮局。有电报局,我弄不懂他为什么要麻烦您。”
    ⑧“这算什么麻烦!”库兹明急忙答道,停一会儿后补充说,“相反,这很好。”
    ⑨“好什么?”
    ⑩“怎么向您解释呢,”库兹明说,脸上泛起了红晕,就如当他一谈及自己总要脸红一样,“我这一生一直在期待的正是这样一些意想不到的普通的东西,如果发现了这些东西,那么常常会感到幸福。这种感觉不会持久,却是常有的。”
    ⑪“那么现在也一样吗?”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问道。
    ⑫“是的!”
    ⑬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垂下了眼睛。“为什么?”她追问。
    ⑭“说不准。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在维斯瓦河负过伤,躺在战地医院里。大家都收到来信,我却压根儿就收不到任何人的来信,躺着,就会胡思乱想战后自己的未来。我想象那一定会是幸福的和非同寻常的。我乘马车来到这里,一直在心里嘀咕,我会遇见谁呢?”
    ⑮窗外湿漉漉的夜色里,轮船鸣起了汽笛……
    ⑯库兹明站了起来。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没有动,扭过脸不再看库兹明。库兹明望着她高高的双肩,梳成发髻盘在脑后的辫子、颈部清晰的曲线,心绪难宁——自己明知身边有着一位风韵可人却十分忧郁的女人,如果不是为了巴希洛夫,他才不愿离开这座小城,他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住下来,一直待到假期结束。
    ⑰“天快亮了。” 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道。他们出了门,沿黑魆魆的街道默默走去。
    ⑱在扶梯最后一段,他们站住了。已经看得见码头,轮船上红红绿绿的灯火。“咱们在此告别吧。” 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我不再往下走了。”库兹明望了她一眼。头巾底下望着他的是一双惶惑不安、神色严峻的眼睛。难道就在现在,此时此刻,在她和他的生活中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变成一种令人神往的回忆?
    ⑲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向库兹明伸过手去。库兹明吻了吻那只手,闻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他在黑黢黢的房间里第一次闻到的那种清香。待他抬起头来,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了句话,但声音是那么轻。他依稀觉得她只说了一个词“枉然……”也许她还说了什么话,但是轮船从河上喊叫起来,仿佛在抱怨烟雨霏霏的黎明和自己在大雨和雾中的漂泊生涯。
    ⑳库兹明头也不回地上了轮船,轮船已经启碇,叶轮正在徐徐转动,库兹明走到船尾,向峭壁和扶梯望去——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还在那里。天刚蒙蒙亮,很难看清她的面孔。库兹明举起了手,可是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没有反应。
    1945年(有删改)
    2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提到“陌生城市”“陌生的房子”,这是生活中常碰到的,却引发了库兹明的躁动和遐思,可见他感受力敏锐。
    B. 小说写库兹明初见安德烈耶夫娜时,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和眼神,觉得她“忧郁”“似曾相识”,说明两人气质相近。
    C. 第⑩—⑬段中,库兹明认为“现在”是美好时刻,他感受到了幸福。而安德烈耶夫娜垂下了眼睛,说明她的心底也有所触动。
    D. 第⑳段中,库兹明“头也不回地上了轮船”。这一决绝的行为表现出他对与安德烈耶夫娜这份朦胧的感情毫不留恋。
    2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②段运用插叙,交代了库兹明替人送信的缘起,为下文女主人公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的出场留下悬念。
    B. 小说第⑲段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轮船以人的情感,表达出库兹明对于雨夜短暂邂逅却又匆匆离别的漂泊孤独之感。
    C.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描绘的雨雾霏霏的情境和男女主人公含蓄的言行举止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
    D. 小说两重情感交织,既有库兹明和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朦胧的感情,也有库兹明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23. 请分析第④段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24. 本篇小说人物的情感是微妙的。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微妙的情感。
    【答案】21. D    22. C   
    23. ①导引女主人公出场(或“引出人物”“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使其带上了一层美妙的、朦胧的色彩。
    ②揭示女主人公质朴无华的生活品味。
    ③体现女主人公安宁、从容的性格。
    ④揭示库兹明敏感多情的性格特点。
    ⑤透露出库兹明向往诗意温暖的生活的愿望。   
    24. ①通过环境描写营造朦胧的意境,融情感于环境。如小说从头到尾的雨景描写,让微妙的情感融于雨雾蒙蒙的诗意当中。
    ②运用富有暗示性对话(语言描写),含蓄地表现人物的感情。如库兹明说“相反,这很好”含蓄地抒发对此次短暂相遇的幸福感。
    ③细微的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如库兹明在谈及自己时,脸上泛起的红晕,表现出他内心的情感波澜。
    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将情感蕴藏于简单平淡的情节中。如作者有意淡化战争这一背景,将库兹明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美好事物和人的爱融于生活中常见的相遇与离别的故事情节中。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毫不留恋”错。原文“如果不是为了巴希洛夫,他才不愿离开这座小城,他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住下来,一直待到假期结束”“库兹明头也不回地上了轮船,轮船已经启碇,叶轮正在徐徐转动,库兹明走到船尾,向峭壁和扶梯望去——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还在那里。天刚蒙蒙亮,很难看清她的面孔。库兹明举起了手,可是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没有反应”可以看出,虽然他是头也不回的上了船,但是走到船尾后还是看了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明他不是毫不留恋,而是怀有留恋,却又不得不走,才让自己不回头的。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曲折起伏”错。本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讲述了库兹明帮助他人送信的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第④段写的朦胧又有诗意,本来躁动的情绪被温暖取而代之,写了房间的温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女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餐桌上方悬挂着灯盏,上面套着乳白的灯罩,周围的一切,连那只用绯红色贝壳做的烟灰缸,都会令人产生一种特殊的,质朴无华的安适感,一扇窗开着”揭示女主人公质朴无华的生活品味以及安宁、从容的性格。
    “低低的、温暖的房间重新唤起了他心中的愿望,想留在这个小城不走了”表现了库兹明向往诗意温暖的生活的愿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从原文“轮船驶抵纳沃洛基已是黑夜,下着毛毛细雨,码头上空荡荡,只有一盏灯亮着”“库兹明倾听着水滴的嗒嗒声。每一分钟都是不可逆转的”“如果能留在这里,像居住在这幢老屋里的人那样从容不迫,在劳与逸、冬与春、雨天和晴日的交替中生活,该有多好”“库兹明吻了吻那只手,闻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他在黑黢黢的房间里第一次闻到的那种清香”表明,故事在雨景中开始,给人一种朦胧、细腻的感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从原文“这算什么麻烦”“相反,这很好”“我这一生一直在期待的正是这样一些意想不到的普通的东西,如果发现了这些东西,那么常常会感到幸福。这种感觉不会持久,却是常有的”可以看出,通过男主人公的语言表达的很含蓄,短暂的相遇让他产生了留恋的幸福感,但是他却没有很直白的表达,而是寥寥数字。
    从原文“脸上泛起了红晕,就如当他一谈及自己总要脸红一样”“库兹明吻了吻那只手,闻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他在黑黢黢的房间里第一次闻到的那种清香”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辨析内心的波动。
    整篇文章没有写战争,而是描绘的雨雾霏霏的情境和男女主人公含蓄的言行举止,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既有库兹明和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朦胧的感情,也有库兹明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在平淡的情节中展现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3分)
    2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残缺美是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加以审视而产生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①______是审美体验产生的动力因素,为什么呢?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②______。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③______,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
    【答案】    ①. 残缺因素(或“残缺”)    ②. 引发无穷无尽的想象    ③.从审美主体来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解释残缺美的概念,后文说“从审美客体来说,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因此“审美体验产生的动力因素”是“残缺”,故填写“残缺因素”或“残缺”。
    第二空,前文说“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可见残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再根据后文“而无穷无尽的想象”的提示可知,应填写“引发无穷无尽的想象”一类的句子。
    第三空,由“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和“另一方面”可以推知,两处句式相同,对象相对,因此填写“从审美主体来说”。
    六、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在莫扎特幼年时期,父亲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有目的的训练,最终将他培养成为著名音乐家。
    材料2:美育专家戴亚楠说:“让孩子接受美育,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也可以做台下的欣赏者。”
    材料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说:“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美育的目的”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美育的目的在于提升综合素养
    《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修养,始于学习《诗》,自立于学礼,但是一个人最高的人格完善,是在学习音乐中完成的。由此看来,古人对美育的认识非常到位,而且由来已久,并非当今社会专享的名词。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说: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王司长解释说,之所以把美育教育称为“磨刀石”的原因,就像声、音、乐这样递进的过程,美育是把人的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美育教育已经在不断受到重视,美育已经成为了人生的必修课。国内还有很多教育专家、艺术家,都呼吁国人提高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著名企业家任正非,也同样重视艺术。他曾说,青少年不能只学习数理化,而是应该有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艺术教育,他还多次捐赠钢琴,其中捐给贵州省的就有上千台。我国著名钢琴家鲍蕙荞则认为,拥有音乐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著名歌唱演员蔡国庆说:美育上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只有懂得了美是什么,未来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进行美育教育,首先要有正确的美的认知。
    可是现在有些人对美育的理解真的错了。5岁少儿涂脂抹粉当起美妆博主,以及“化妆要从娃娃抓起”的这股风,不得不让人产生隐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儿亦莫能外。但是美妆并不是美育。父母应认识到过早让孩子接触化妆,对孩子建立美的正确认识并无帮助。当下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不是美妆,而是美育。
    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学校,都应加强审美教育,从小培养少儿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孩子崇尚自然美、书香美、心灵美,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美育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另外,对孩子的美育教育不能功利化,美育的立足点在“人”,而不在“技能”,因此在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之时,不能为了所谓的“美育”在孩子的心灵抹上一层利益的脂粉。
    让孩子接受美育,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也可以做台下的欣赏者。让孩子接受美育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一项特长,更加不是为了应付一项考试。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懂得美、欣赏美,进而自己开始尝试创造美。拥有美的人生,才是真正丰富、幸福的人生。如果强迫你的孩子去适应各种的艺术教育,最后往往只能获得一些小的技巧、手头的技巧,但是更大的东西——孩子的心理健康,幸福快乐等等,反而丢失了。
    因此,对美育的认知要正确,美育的目的最终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享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审题:
    作文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共同点是都涉及了“美育”的问题,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题目指向为“美育的目的”。围绕“美育的目的”这一指向,三则材料体现的内容如下:
    材料一所体现的“美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具备精湛艺术专业水平的表演者。
    材料二所体现的“美育的目的”,在于除了成为表演者以外,也可以是成为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欣赏者。
    材料三所体现的“美育的目的”,是开拓个人在其他领域的思维。
    学生可以任选以上一种材料立意,也可以综合以上二或三种材料立意,或者提供自己全新的看法;既可以从施教者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受教者的角度立意;只要围绕“美育的目的”这一中心展开写作即可。
    立意:
    1.美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具备精湛的艺术专业水平。
    2.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情趣,不能过于功利与狭隘。
    3.美育的目的既可以是成为表演者,也可以是成为具备相当审美能力的欣赏者。
    4.美育的目的是普及艺术修养和开拓思维,促进其他领域水平的提升。
    5.美育的目的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