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http://www.newdu.com 2022-07-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事实上,生活美学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学的转型——美学也根本不需要为此而转型。生活美学是对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审美与生活之间同一关系的关注。过去,审美与生活被错误地对立起来,并以此作为审美活动的全部,结果,审美也被人为地与生活隔绝。其实,艺术美代表着审美活动的一极,生活美则代表着审美活动的另外一极。前者因为非功利性比较明显,往往被直接与审美活动等同起来,后者因为功利性比较明显,一般被拒斥在审美活动之外。但是,生活美本来就是审美活动的应有之义,人们经常说“适者生存”,但是,在“适”中求得生存,这其实是人与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唯独“美者优存”,也就是在“美”中求得生存,才是人所特有的。因为,严格而言,生活之为生活,也理应成为“美者优存”的具体表现。美与人类生命活动同在,当然也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同在。因此,透过功利性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生活美学的诞生,并且它主要拓展的,是审美活动的外延,正是它,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理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在生活美学之中,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生活本身被提高为审美,以至于生活中无所不美,美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美学就是这样一下子结束了自己的高傲与贵族偏见。然而,从“审美否定生活论”到“审美与生活同一论”,看似理论的突破,其实两者仍旧具有共同的理论缺陷,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这个方面,就美学而言,探索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同一性时,必须避免的误区就是将审美与生活的等同当作一个真问题。美学对于审美活动的生活一极、功利一极的拓展,是意在剥夺传统美学的特权,进而开拓美学的思路。借此,昔日长期被忽略的受到重视,长期简单化的得以复杂化。可是,如果我们仅仅从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过分专注地把眼光放在某种应付生活的而并非针对审美活动的生活态度(生活美学)之上,根本不会去关注人类的任何罪孽和丑行。它是对精神的放逐,而不是对精神的恪守。
    无可避讳的是,我们在生活美学提倡者那里,已经嗅到了几丝甘于平庸的气味。本来,在审美活动中确实并没有必要时刻关注终极价值,但是,却不能须臾背离终极价值,更不能转而诋毁终极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美学中只看到了对于人们所亟待满足的享乐的合理性的提倡,但是,审美活动还有其远远高出于享乐的合理性的东西。生活中的享乐的合理性当然提供了一种快乐、一种审美,但假如不对之加以引导、提高,相反却放任自流,甚至听任它肆意越过自己的边界,去侵吞审美的领域,就难免把审美赶入枯鱼之肆的结局。抬高生活的目的,必须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抬高审美本身。人类的审美也必将从丧失反思之维沦落到退回生命的零度,进而成为对于审美、对于生活的随心所欲和蓄意嘲笑。
    (摘编自潘知常《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美学的崛起不是美学转型,而是修正过去美学认为生活与审美间是同一关系的观点。
    B.艺术美和生活美是审美活动中的两极,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功利性的而后者是功利性的。
    C.把生活美学当作部门美学的一部分会让人因过分关注应付生活而忽略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D.审美活动不能背离终极价值,艺术和生活绝不可能完全等同,要避免生活美学的庸俗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否定了美学过去把生活和审美对立的做法,以此引出艺术美、生活美并加以分析。
    B.文章通过比较“适者生存”“美者优存”,论证了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蕴含的美学不同。
    C.第二段通过否定审美与生活等同的观点,讨论我们对生活美学应该持有的态度。
    D.文章通过对生活美学具体分析后,于末段分析生活美学的困局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者优存”的概念既包括人之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包括人之为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生活美学把生活本身提高为审美,以至于生活无处不体现美,结束了美学的高傲和贵族偏见。
    C.生活美学拓展了审美活动的外延,能够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
    D.“审美否定生活论”和“审美与生活同一论”两个理论都有缺陷,都剥夺了传统美学特权。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解答】(1)A.“……不是……而是修正过去美学认为生活与审美间是同一关系的观点”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并不意味着美学的转型……生治美学是对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审美与生活之间同一关系的关注”,是说“关注”,不是“修正”。
    B.“……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功利性的而后者是功利性的”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前者因为非功利性比校明显……后者因为功利性比较明显”。
    C.“把生活美学当作部门美学的一部分会让人……”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我们仅仅从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过分专注……”,选项忽略了“仅仅”这一修饰词。故选D。(2)B.“论证了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蕴含的美学不同”错误,从第一段来看,应是论证美与人类生命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同在。故选B。(3)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都剥夺了传统美学特权”错误。原文是“美学对于审美活动的生活一极、功利一极的拓展,是意在剥夺传统美学的特权,进而开拓美学的思路”,“生活一极、功利一极”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应该是对生活美学的强调剥夺了传统美学的特权,不是两个理论都剥夺特权。
    故选D。答案:(1)D
    (2)B
    (3)D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越冬期气温偏高、光照适宜,再加上水肥紧跟,苗情整体好于预期!”当前,河南小麦正进入拔节期,谈起今年的小麦长势,河南省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信心满满。
    作为夏粮产量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的“中原粮仓”,河南春管春耕正有序进行。安阳市滑县县委书记陈忠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县181.2万亩小麦浇水施肥已全部管理过一遍,全县一、二类苗面积提升近30个百分点。河南省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一、二类苗比例上升至88.5%。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一系列部署,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中江县是四川产粮第一大县,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2.3万吨。记者来到中江县黄鹿镇金燕村,看到在刚刚平整出来的土地上,几台播种机正进行四行大豆、两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截至3月10日,四川全省大春粮食育播面积1021.8万亩,进度达12.7%。近期已将全省粮食生产和大豆扩种任务分配到了市州,各地正按要求分解落实。
    (摘编自子旭等《春耕生产有序有力,政策连发保粮食丰收》,《经济参考报》2022年3月31日)
    材料二:
    在鹤壁市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记者看到,大量工人和施工机械正在奋力重建去年水毁的农田设施,道路基本畅通,一些防护林也已重新栽上,沟渠内衬硬化施工正在进行。去年灾后一片汪洋的农田,现在放眼望去已是一片绿色。
    浚县有107万亩耕地,四分之三的农田在2021年水灾中遭灾。据浚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董文全介绍,虽然去年遭遇严重水灾和内涝,大量农田积水,但全县还是抢播下了103万亩小麦,赶上了往年的种植面积。
    “今年的每一棵麦苗都来之不易。”滑县小铺乡界河路村位于蓄滞洪区内,至今路边两米多高的树枝上还挂有去年大水之后残留的浮草。在此包地的种粮大户王付强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季,“最晚的小麦去年12月份才种上”。为了呵护这些从灾后大地上长出的麦苗,王付强用地膜给300多亩小麦提供了一个“温暖过冬的家”。
    据统计,滑县今年小麦一、二类苗面积已由越冬期的66%提高到了目前的94.9%。苗情迅速转化的背后,1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针对种粮农户,开展了累计超过万余人次参加的培训和地头指导,发放各类明白纸、技术挂图和台历超过13000份。
    新乡市卫辉市在2021年水灾中县城被淹,50多万亩耕地中43万亩受灾。经过秋冬季的奋战和春管,目前,卫辉市小麦虽然一类苗面积低于往年,但一、二类苗总面积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2021年,卫辉市上乐村镇上乐二村全村耕地被淹。60岁的杜运利5年前流转的近20亩土地也未能幸免。排涝、晾晒土地、抢种、施肥、春管……从去年秋季一直忙活到今年春天的杜运利,在展望自己家夏粮收成时说:“虽然去年种晚了,但现在麦苗长势不错,如果天帮忙,我们再加把劲儿,今年每亩还能打个千把斤。”
    (摘编自李鹏等《“中原粮仓”:水灾大地长出“青色希望”》,“新华社”2022年3月8日)
    材料三: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备播,还要抓好因去年罕见秋汛造成的1.1亿亩晚播麦的促弱转壮。同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粮食市场波动加剧,也更加凸显稳住14亿多人“米袋子”的重要性。
    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挺高兴。每天早晨,他都会沿着田边查看小麦病虫害状况。
    当前,正值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趁着天晴,张宇已让无人机飞手给村里2600余亩麦田喷洒了两次农药,接下来还要对小麦增施叶面肥,让颗粒更饱满。
    现在距我国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多天,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关口。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监测预警,组织各地落实防控策略,指导各地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特别是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并做好跨区机收准备。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人均占有量是248公斤,人均口粮消费量不到200公斤,保障口粮安全是有把握的。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特别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是库存的大头,加上今年夏粮小麦生产形势转好,春耕生产开局不错,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人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于文静等《谷雨时节种谷天》,“新华社”2022年4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王付强从越冬期气候特征、管理措施方面介绍小麦长势,材料二中王付强则从小麦播种艰难、呵护麦苗等方面介绍情况。
    B.材料二对鹤壁市浚县、安阳市滑县、新乡市卫辉等地的情况介绍,都是从水灾后种植冬小麦的艰难方面进行的。
    C.材料一、二因报道侧重点不同,材料选用上有明显区别,但都围绕着小麦管理组织材料,介绍多地小麦管理情况。
    D.从我国稻谷、小麦人均占有量和人均消费量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没有任何粮食安全问题,但还需要注重今后的粮食生产安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滑县因遭受水灾使小麦播种遇到困境,但滑县今春小麦一、二类苗面积提高到了94.9%,说明滑县小麦春管效果良好。
    B.河南省今春的小麦长势喜人,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培训和种粮农户的大力配合下,全省小麦一、二类苗的总面积达到或者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C.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主要表现为国际复杂、严峻的形势导致粮食市场产生巨大波动。
    D.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会遭遇各类让小麦减产的问题,为保证小麦大丰收,作为提高小麦产量根本保障的春管就变得尤为重要。
    6.今年,各地农民在春管春耕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1)D.“我国目前没有任何粮食安全问题”错误。材料三对比两个数据的目的是说我国粮食库存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库存是其中一个方面。故选:D。(2)B.“全省小麦一、二类苗的总面积达到或者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错误。原文为“河南省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一、二类苗比例上升至88.5%”,没有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
    C.“主要表现为国际复杂、严峻的形势导致粮食市场产生巨大波动”理解错误,材料三“同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粮食市场波动加剧,也更加凸显稳住14亿多人米袋子的重要性”强调国际形势下粮食问题重要性,而不是农业生产遭遇挑战的主要表现。
    D.“作为提高小麦产量根本保障的春管”无中生有,材料二“排涝、晾晒土地、抢种、施肥、春管……”“春管”只是保障小麦产量的一个因素,不是根本保障。故选:A
    (3)结合材料一“目前,全县181.2万亩小麦浇水施肥已全部管理过一遍,全县一、二类苗面积提升近30个百分点”和材料三“我国农业生产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备播,还要抓好因去年罕见秋汛造成的1.1亿亩晚播麦的促弱转壮”概括出:通过浇水施肥等措施加强小麦弱苗转壮工作。结合材料二“苗情迅速转化的背后,1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针对种粮农户,开展了累计超过万余人次参加的培训和地头指导,发放各类明白纸、技术挂图和台历超过13000份”概括出:有些地区的农民面对去年秋汛造成的各类危害,参加技术部门的培训积极开展小麦春管工作。结合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一系列部署,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概括出:有些地区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结合材料三“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关口。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监测预警,组织各地落实防控策略,指导各地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特别是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并做好跨区机收准备”概括出:加强中后期麦田管理,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答案:(1)D
    (2)A
    (3)通过浇水施肥等措施加强小麦弱苗转壮工作。②有些地区的农民面对去年秋汛造成的各类危害,参加技术部门的培训,积极开展小麦春管工作。③有些地区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④加强中后期麦田管理,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
    【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起大落的树
    陈仓
    ①原来,我们村里什么树都长得挺欢的。
    ②房前屋后有梨树桃树杏树,边边沿沿的长着漆树柿子树;山下有核桃树,山上有松树;阴坡有栎树,阳坡有橡树。橡树上边结着稠稠的橡子,冬天滚得满山都是,是野猪非常喜欢的食物,但是我们那里不叫橡树,而叫木耳树,因为不管枝呀干呀,砍下来一年半载就可以长木耳。
    ③有一次回家,从一面山坡上经过,发现沿途的橡树皮被剥光了,露出白生生的肉。橡树与其他树不一样,皮是没有办法再生的,白骨森森的看上去就非常悲惨。我问,为什么要剥它们的皮?有人说,卖钱。我以为橡树皮是什么药材,打听下来才明白,是被城里人收回去,加工成了红酒的瓶塞子。这让我非常吃惊,立即想到上海,想到酒吧,想到高脚杯,想到一群抿着小嘴的男男女女,想到那拔也拔不出来的瓶塞子。
    ④在各种树木中间,还夹杂着毛栗树、樱桃树、山楂树、海棠树、五倍子树。有许多叫不上名字,我们就给它们起名字。大叶子树,用叶子可以包粽子;臭虫树,可以把树皮埋在粮食中间除虫子;痒痒树,你挠挠它,它就使劲摇晃,是牛最爱吃的;狗叶树,有些像桑树,但是不能养蚕,是猪最爱吃的。它们统统都是野生的,每到春天,红红白白的花,把山山岭岭打扮得十分好看。
    ⑤在我们村里,有用的树,就会越栽越多越长越大,没有用处的树,就会遭到白眼和淘汰。
    ⑥我刚刚进城的那阵子,在公园里河道边发现一种树,长得黑不溜秋的,多数是歪歪扭扭的,到了春天就开一树嫩嫩的白花,特别招惹蝴蝶与蜜蜂。我一问,人家告诉我那是槐树。因为从来不结果子,我们村里从来没有一棵槐树,偶尔有些药方子里要用槐花,只好去县城采摘了。我跟着城里人一起,大把大把地吃过槐花。槐花吃起来很香,有一点奶腥味。
    ⑦在我的印象中,村里是有柳树的。柳树身姿婀娜,比其他的树敏感,可以更早地感知春天,有些像潇湘馆里的林妹妹。但是生在农村,面对一帮农民,它弱不禁风的美有谁能懂呢?而且它实用性不够,当柴火吧十分难烧,盖房子打家具吧又不成材。好在,它有一个优点,就是非常皮实,枝干不容易折断。村里人聪明,就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用柳干来扳椅子:选择比较通顺的不粗不细的柳干,把关键的几个部位稍微削一削,放在火上烤一烤,它就软了,不用打铆就可以扳成椅子了。有一年小姐出嫁,我想和大姐一样,扳一对椅子送给她做嫁妆,突然发现村里死活找不到一棵柳树了。柳树不晓得在什么时候消失了。人们也不喜欢用椅子做嫁妆了,而是兴起打沙发了。沙发外边用的是皮革,下边安着弹簧,里边塞着猪毛,坐在上边软绵绵的,多舒服啊。当然还可以用柳枝编簸箕,可惜的是,自从引入了大风车,簸箕同样被人抛弃了。
    ⑧柳树长在城里,尤其长在河堤边江水旁,真可谓“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在下边自然有着依依如丝的味道。也许因为长在村里百无一用了吧,有些柳树是自己抑郁而死的,多数是被大家给除掉的,所以无论在小河边还是院子前,仅仅剩下一些用柳树做椅子的记忆了。
    ⑨在我们村里,大起大落的是漆树。有一阵子到处都是漆树,长得最粗的是漆树,最招人喜欢的也是漆树。漆树有个特点,皮肤长得细嫩的人,比如孩子,哪怕从下边经过一次,浑身就会痒痒一次,严重的还要起红斑。脸皮再厚的人,一旦沾了漆树的汁水,浑身也肯定会浮肿。就那样一种暴脾气的凶神恶煞的树,在饥荒年月全身上下净是宝贝,大家既要躲着它,又要捧着它。
    ⑩漆树慢慢消失的原因,我是非常清楚的,一是染家具不需要割漆了,因为有了工业油漆,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二是大家生活改善了,慢慢不吃漆油了,开始有猪油,后来有黄豆油,再后来有菜籽油与芝麻油。人不吃漆油了,拿来喂猪应该可以吧?谁晓得,猪吃着吃着,把嘴巴粘住了,而且肚子也痛,像疯子一样转圈子,险些在猪圈里撞死了。父亲心有不甘,每年都把漆籽摘下来,打几个大油饼放着,后来彻底放弃了,随之油房也关掉了。
    ⑪漆树失去意义之后,受不了各种各样的冷落,身上开始长疤和腐烂,陆陆续续地死掉了。其他树死了,可以砍下来当柴火,但是漆树死了不能当柴火。漆树非常好烧,烧起来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但是无论闻到它气味或者沾到它汁水都会导致人皮肤过敏。漆树发挥余热的机会都没有了,显得十分凄凉。没有人搭理它,没有人砍掉它,没有人让它躺下来安安静静地离开。它必须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站在风风雨雨之中一点一点地腐烂下去,直到化入泥土中变成泥土的一部分。
    (摘编自“第三届三毛散文奖”获奖作品《我有一棵树》,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从空间的角度写村里树木之多,照应第一段的“我们村里什么树都长得挺欢的”,如此行文使文章衔接自然。
    B.文章对比了村里人以前对树木的珍爱和现在对树木的冷漠,真实展现了标题“大起大落”蕴含的村里人对树木的情感变化。
    C.对槐树描写的段落,先写“我”不认识槐树,再写我们村没有槐树,最后写“我”跟着城里人一起吃槐花,具有生活趣味。
    D.文章详细写了橡树、槐树、柳树、漆树,略写了柿子树、核桃树、松树和其他树,使得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容也更加丰富。
    8.文章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描写村中柳树的?请结合第⑦⑧两段简要概述。(6分)
    9.文章很详细地叙述了漆树在“我”村地位的大起大落,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根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B.““以前对树木的珍爱和现在对树木的冷漠”“‘大起大落’蕴含的村里人对树木的情感变化”错误。村里人对树木的珍爱来自于树木的用途,对有用的树木仍然珍爱;同时,题目的“大起大落”指一些树木本身在村里人心目中的地位。
    故选B。(2)“有些像潇湘馆里的林妹妹。但是生在农村,面对一帮农民,它弱不禁风的美有谁能懂呢?”写柳树长在农村“弱不禁风”,“柳树长在城里,尤其长在河堤边江水旁,真可谓‘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写柳树长在城里依依如丝,将二者做对比,突出了柳树的婀娜多姿。“当柴火吧十分难烧,盖房子打家具吧又不成材”写柳树实用性不够,“村里人聪明,……用柳干来扳椅子:选择比较通顺的不粗不细的柳干,把关键的几个部位稍微削一削,放在火上烤一烤,它就软了,不用打铆就可以扳成椅子了”写柳树皮实,枝干不容易折断的优点,通过对比突出了柳树的实用性。“有一年小姐出嫁,我想和大姐一样,扳一对椅子送给她做嫁妆,突然发现村里死活找不到一棵柳树了”写人们不喜欢用椅子做嫁妆了,“沙发外边用的是皮革,下边安着弹簧,里边塞着猪毛,坐在上边软绵绵的,多舒服啊”写村里兴起打沙发,通过对比突出了柳树无用之后被村里人抛弃的悲剧性命运。(3)文章第九段写漆树虽然暴脾气,但在饥荒年月全身上下净是宝贝,所以大家既要躲着它,又要捧着它。第十段写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漆树慢慢消失。第十一段写漆树漆树发挥余热的机会都没有了,显得十分凄凉。三段话详细写了漆树从被人“捧着”受到冷落,在“我”村地位的大起大落,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主体突出。第九段“在我们村里,大起大落的是漆树”一句照应标题;漆树“在饥荒年月全身上下净是宝贝”表明有用的树在“我”受重视,当“有了工业油漆”“大家生活改善了,慢慢不吃漆油了”表明无用的漆树被放弃、被淘汰,照应上文第五段,结构严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漆树从被人“捧着”到受到冷落,到连发挥余热的机会都没有了,文章详细写漆树在“我”村地位的大起大落,通过村里人对它的不同态度和情感揭示其凄凉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他的同情,揭示主题。答案:(1)B
    (2)①城里人和“我”村人对柳树的情感对比。城里人对柳树的情感充满诗意,“我”村人只是从柳树的实用角度看待。②柳树本身优缺点的对比。柳树实用性不够是缺点,但“我”村人充分使用柳树枝干柔韧性的优点制作椅子、簸箕等物件。③柳树过去和现在在“我”村存在情况的对比。柳树早年在“我”村还有,但因为在村里用途不大,现在已经没有了。
    (3)①照应题目和上文。解说了上文的“有用的树,就会越栽越多越长越大,没有用处的树,就会遭到白眼和淘汰”。②展现出社会环境的变化。漆树当年受重视,因为“我”村当年没有猪油、植物油可以吃,只能吃难吃的漆油;而如今,漆树受到冷落,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我”村不再吃漆油。③表达对漆树的留恋、同情。从父亲后来还打大油饼放着,表现父亲对漆树的留恋;从漆树自生自灭的状态,表达“我”对漆树的同情之心等
    【点评】相关内容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穆帝永和四年秋八月,会稽王司马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桓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以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曰:“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九年秋九月,平北将军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浩曰:“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翼曰:“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晋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浩曰:“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翼日:“平北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杀之何害!”浩曰:“然则掠马何也?”翼曰:“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取马欲以自卫耳。”浩笑曰:“何至是也。”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
    B.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
    C.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
    D.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穆帝,谥号,古代人们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C.屯田,汉以来的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饷或税粮,利用士兵在驻扎地区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D.庶人,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其下层称为庶人。后泛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昱因为殷浩久负盛名,便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以此来与桓温抗衡,由此司马昱与桓温就产生了猜疑和隔阂。
    B.永和八年春季正月,殷浩奉命出兵许昌、洛阳时,孔严认为现在归降的人贪婪无情,用大义不能感化他们,所以要暂停北伐,殷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C.驻军历阳的姚襄因前燕、前秦实力强盛,就在淮河两岸训练士兵,而殷浩厌恶姚襄军队的强大,就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刺客去行刺姚襄。
    D.面对殷浩的责备,姚襄的参军权翼解释,姚襄拥有数万人的军队却归顺朝廷,就是因为朝廷有道、辅政大臣贤明,同时姚襄也绝对不会滥杀无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
    (2)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任天下之重”,“重”意思是“重任”作“任”的宾语,故“重”后要断开,排除BD;“至此”意思是“到如此地步”二者不能分开;“若”意思是“如果”,“故”意思“所以”二者表示因果关系,“故”前应断开,排除A。译文: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众贤人没有一个会为别人分担指责的。如果还认为原先的北伐是计划不精密,所以又提出本职分外的奢求。故选:C。(2)A.“古代人们死后”错,谥号是古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如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并非每个人都有。故选:A。(3)B. “永和八年春季正月,殷浩奉命出兵许昌、洛阳时,孔严认为……”错误。原文是“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孔严先向殷浩说明自己的看法,后殷浩上书请求出征
    故选:B。(4)①“协和”,同心和睦;“安”,安定、平定;“构隙”,结下隔阂。译文:王義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同心和睦,然后国家才能平安,劝说殷浩和苟羡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殷浩没有听从。②“姿”,风姿;“豪迈”,豪放、生性不羁;“体”规矩;“固……乎”,难道……吗?译文:姚襄风姿豪放、生性不羁,随意杀人,还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晋朝臣子的规矩,原来是这样的吗?答案:(1)C
    (2)A
    (3)B
    (4)(1)王羲之认为朝廷内外应当和谐融洽,然后国家才可以安宁,劝说殷浩不要与桓温结怨,殷浩没有听从。(关键词“协和”“构隙”的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3分) 
    (2)姚襄生性(品行、性格)豪放不羁,随便杀人,又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君王臣下之间的体统,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参考译文:穆帝永和四年秋季八月,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受到朝廷民间推崇敬佩,于是引用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中大权,想以此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与桓温逐渐互相怀疑、离心。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義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義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自己的羽翼。王義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同心和睦,然后国家才能平安,劝说殷浩和苟羡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殷浩没有听从。六年春季正月,朝廷闻知中原大乱,再次谋划进军收复中原。已丑(十八日),朝廷任命殷浩为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季正月,尚书左丞孔严对殷浩说:“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殷浩不听。殷浩上奏章请求往北出兵许昌、洛阳,朝廷下诏同意。殷浩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義之写信劝他停止北伐,殷浩不听。事后北伐没有成功,殷浩又谋划再一次行动。八月,王義之送书信给殷浩说:“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众贤人没有一个会为别人分担指责的。如果还认为原先的北伐是计划不精密,所以又提出本职分外的奢求。那么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这是我愚钝的思想不能理解的。”九年秋季九月,姚襄驻扎在历阳,由于前燕、前秦的势力正强大,没作北伐的打算,就沿淮河两岸大兴屯田,训练部队,激励将士。殷浩在寿春,讨厌姚襄强盛,就把他的弟弟们囚禁起来,多次派刺客刺杀他。魏憬的子弟频繁往来于寿春,姚襄更加怀疑、担心,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驻地。殷浩说:“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姚襄的行动经常独断专行,完全丧失辅车相依的道理,哪里像我希望的那样!”权翼说:“姚襄英姿举世无双,拥有数万军队却归附远方的晋王朝,是因为朝廷具有道义,辅政的大臣贤明智慧的缘故。”殷浩说:“姚襄风姿豪放、生性不羁,随意杀人,还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晋朝臣子的规矩,原来是这样的吗?”权翼说:“姚襄归顺从命于晋王朝,哪里肯滥杀无辜呢。奸邪作乱之徒,就是晋朝的法律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危害!”殷浩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掠夺马匹呢?”权翼说:“将军认为姚襄雄健勇猛,难以控制,最终将会讨伐他,所以想夺取您的马匹来自卫罢了。”殷浩笑着说:“哪里到了这种地步。”殷浩连年北伐,士兵屡战屡败,朝廷不得已,罢免殷浩的官职,贬为普通百姓。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南曲(节选)
    罗 隐①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②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③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注】①罗隐: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②银船:银质船形酒杯。③鸂鶒(xī chì):鸟名,形似鸳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重在写景,描写了江上的云霭、青色的远山等景色,充满了江南特征。
    B.第三句“水国”照应前两句内容,表达情感的“多愁”“有情”是本诗的诗眼。
    C.“夜槽”句从饮酒的角度来刻画诗人的形象,用酒满杯来诠释诗人内心情感的浓烈。
    D.七、八句用鸳鸯鸂鶒呼唤不动、在春风中睡眠来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
    15.诗歌五、六句除了用典,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先要理解这两句含义,再分析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效果,最后把握诗人的情感。
    【解答】(1)D.“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错误。诗人写鸳鸯、鸂鶒等鸟紧紧依偎一起来写诗人的孤独寂寞,看不出归隐思想。故选:D。(2)“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上句写景,下句叙事。杨柳依依,细丝飘拂,清晨碧空如洗,何等静谧柔美的景观。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就如同当年吴王的春梦一样。动静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句中,“细丝摇柳”写杨柳依依,细丝飘拂,为动态描写;“凝晓空”写碧空如洗的早晨,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表现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对比手法:“吴王台榭春梦中”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景色越美,感伤越深,对比强烈,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虚实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为眼前实景,“吴王台榭春梦中”遥想当年的吴王台榭何其兴盛,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注释“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自己怀才不遇,再加上大唐帝国命运衰颓,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答案:(1)D
    (2)①动静结合。将柳丝摇动的动态与早晨碧空如洗的静态结合,表达对江南美景的赞美。②对比手法。用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③虚实结合。将上句的实写与下句的虚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之情。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 ,         ”两句是作者对时人学习句读而不解惑的看法。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是诗人用沦陷区百姓的做法来表现他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柳宗元《小石潭记》善用比喻,比如以“ ”表现水声的清脆悦耳,以“         ”形容溪岸的形状。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鼓)(3)如鸣佩环   其岸势犬牙差互(重点字:佩)
    【点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句积累: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站在仰韩阁环视, ,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          )。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受到朝廷的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       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       ——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       。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之所及    惊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处不在
    B.目之所及    感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孔不入
    C.举目四望    惊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处不在
    D.举目四望    感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孔不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当然要数那句“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最著名的评价。
    B.而对韩愈最著名的那句“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当然是苏轼的。
    C.而对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
    D.而苏轼那句最著名的“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当然是对韩愈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受到被朝廷的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B.因上《论佛骨表》尽管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C.因上《论佛骨表》尽管犯颜直谏而受到被朝廷的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D.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能力。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每组词语或成语的不同语素作为区分点,然后代入语句中进行比较排除,最后作出选择。(2)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括号前后的语句,做到瞻前顾后。然后结合下面选项进行分析,先进性对比再排除,最后作出选择即可。(3)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凭语感找出有语病之处,或者通过句子主干分析法,分析其是语序不当、句子层分赘余或残缺等问题,最后结合选项作出选择。
    【解答】(1)“目之所及”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举目四望”和前文“站在仰韩阁环视”重复,故排除CD。“感天动地”强调感动天地,而此处是说“要说干多少______的事情”应用“惊天动地”恰当,故排除B。故选A。(2)结合前文“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说明要谈论的人物是韩愈,根据后文“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可知,括号处应该和人们对韩愈的评价有关。故选C。(3)原句的语病有:①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尽管”应放在第一句句首。②语义重复,“受到被”重复,去掉一个。故选D。答案:(1)A
    (2)C
    (3)D
    【点评】理解并辨析成语。①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②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二“牵钩之戏”是以缏作篾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磨伤,不利于① 。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②         。此外,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同时,进一步③         ,明确了决胜线标志——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人的力气大啊!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队拔河比赛胜了,意味着甲队向后退了。从受力分析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_·对平衡力。所以,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由此可见,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根据第二段内容,写出拔河比赛不是比哪一队力气(拉力)大的逻辑推断过程。要求:从参与拔河的“本队”角度组织语言,不超过100个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2)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解答时按题目要求组织语言。
    【解答】(1)①前文说拔河“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掌极易磨伤”是不利情况,此处应填不利的结果,据此应填“选手力量和技巧的发挥”②前文说“对拉一根篾缆”手掌极易磨伤,此处是“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的好处果,据此应填“减少了手掌的磨伤”。③“同时”“进一步”说明在前文基础上拔河游戏做了改进和完善,后句“明确了决胜线标志——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都是说的游戏规则,据此应填“完善了拔河游戏规则”。(2)首先要证明的结论是:拔河比赛不是比哪一队力气(拉力)。从“本队”角度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拔河比赛本队会受到四种力(重力、地面支持力、对方的拉力和本队地面摩擦力),那么,存在两种条件:一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赛双方受到的拉力是相互的,二是“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每队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平衡的。在这两种条件下,得出结论:“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说明取胜时靠的是增大本队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拉力。答案:(1)①选手力量和技巧的发挥②减少了手掌的磨伤③完善了拔河游戏规则(2)拔河比赛本队会受到四种力(重力、地面支持力、对方的拉力和本队地面摩擦力),其中比赛双方受到的拉力是相互的,并且每队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平衡的,这说明取胜时靠的是增大本队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拉力。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东汉华歆有两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是“急不相弃”。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华歆和王朗共乘一艘小船准备出逃。这时岸边有人呼喊,请他们捎带自己。追兵就在后面,王朗不同意,但华歆让那人上船。后来,贼兵追了过来,王朗想把这个人赶下船。华歆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丢下他呢?)”最后,三人经过共同努力而脱险。二是“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起学习,门外来了一辆豪华马车,华歆跑去围观,管宁不为所动。后来,管宁与华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以上的故事给你哪些感悟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记叙了关于华歆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表现了华歆高尚的品格,能在自己危难的时刻关爱他人,解人之困等品德;第二个故事表现了华歆爱热闹、不专注学习的表现,其中暗含其爱慕繁华之品性。与之对比的则是管宁不与道不同的人做朋友。就两则故事合起来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就评价一个人来看,仅凭一件事评价一个人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全面了解、综合考察。由此,我们能够得出材料涉及的主要观点:要敢于帮助别人、看人要全面等。写作时可以针对上面两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展开讨论。但要注意,讨论问题时,需要关注的不是讨论“帮助”,而是谈论这个论点体现的具体意义等,比如讨论“即便身处危难,也要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观点时,如果文章切合题意、列举论据合适、语言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也可以认定为好作文。参考立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皆因视角各不同。
    2.不因一时得失评判他人。
    3.扬人之善性,去人之性。
    【解答】多角度看人,全方位评事
    苏东坡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向我们揭示了视角不同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观测结果这样一个道理,但能否真正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来公正看人评事,对我们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必修课。
    把视角局限在单方面,往往难析事物全貌。
    一个人脾气暴躁吸过大麻,另一个人注重外表戒烟拒酒,很明显我们会觉得第二个人全面优于第一个,但结果是第一个人是丘吉尔而第二个是希特勒。生活在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总有各路消息混淆我们的视听。如果仅仅局限于一家之言,只看单方面的报道,则难免会跌入别有用心者的陷阱,甚至被别人当了枪使也不自知。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却也有动物共有的弱点——爱凭感觉走。从单一信息源获得的结论往往是非理性的,是难以全览全局的。
    把视角拓展到多方面,有利于抓住事物本源。
    东汉华歆的两个故事为人所知,在危难之际急不相弃,向陌生人伸出援手,在求学时禁不住诱惑围观豪富惹得管宁割席。通过这个事例,华歆从扁平人物蜕变为圆形人物,我们也得以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又如常人对华两国军力只看纸面军力,但战略家则从经济、民族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能从中日两国对比中得出《论持久战》的原因,多方面的信息层层遴选,并基于现实的分析才是最有效、最正确的手段。
    把视角拓展到多方面,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
    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即是媒介素养。面对一件事情,不要脑子一热就站出来表态,也不要摇摆不定,最终跟随多数人的意见而无自己看法。要从一件件小事着眼,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而得出理性的结论。评价一件事情,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当事人行为是否合理。轰动一时的张扣扣案,虽然从其个人情感角度,以及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的做法值得同情,甚至颇有哈姆雷特式的复仇因素,令人直呼痛快。但从法律角度和公共治安角度来看,我们不会允许任何人为了复仇去灭门,否则法律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多角度看问题,在提升我们思维的同时,更能提升我们的站位,使我们受益无穷。
    信息决流如洪水猛兽,或利于时代发展,或为害祖国青年,努力提升自己的思考高度和广度,多角度看人,全方位评事,才能让我们于浊流坐中见真相,在决流之中屹立不倒。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