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6-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B
    2.D
    3.B
    4.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错误,“逢蒙”不是叛神,他是后羿的学生,是人类。
    C.“《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可见,《红楼梦》中的叛逆精神很难框定。
    D.“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错误,原文说“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改易”“销歇”不等于“全都湮灭”。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错误,原文并未将二者的叛逆性进行比较,它们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说了士文化“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时“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市民精神“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的表现。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含义的能力。
    A.焦仲卿和刘兰芝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对他们爱情婚姻的干涉,体现了叛逆思想。
    B.觉新与瑞珏的结合是包办婚姻,是由觉新的父亲用拈阄的方式决定的。后来瑞珏难产而死也是因为觉新不敢反抗“血光之灾”的迷信说法,因此他们的婚姻和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
    C.梁山伯求婚遭拒,不治身亡,祝英台以死抗争家长的封建包办婚姻,死后二人化蝶,体现了叛逆思想。
    D.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他们的恋爱冲破了封建礼教束缚,体现了叛逆思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介绍神话中的各种叛神及其悲剧命运,第三段总结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指出“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第四段论述“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第六段指出“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第七段举例论述文学中接近神话的悲剧美学,第八段总结,“神话……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整个材料一主要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
    材料二中心观点是“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并指出“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即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其所作所为不受社会秩序和权力的约束压制,完全出于个人的好恶,没有善恶之分,“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叛逆性极强,与材料一、二段介绍的叛神形象很相近,所以具有“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而当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接受这个任务,本身就是接受了天庭的制约,再加上极具象征性的紧箍咒和“修成正果”,可以说从不受约束管教的浑沌状态,渐渐成为屈服于权力体系之下的“文明”人,体现出“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的特点。
    6.B
    7.C
    8.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嫂嫂不愿意照顾阿吉,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嫂嫂无意提起阿吉要吸纸烟的细节”错误,此处嫂嫂是有意提起。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难以体现家人之间的温暖关怀”错误,哥哥和弟弟承担着嫂嫂和阿吉的生活费用,让小说的氛围在冷暗中也不乏温暖。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可知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
    由“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因窘的时候了”可知墙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阿吉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嫂嫂一家也需要人接济,弟弟生活窘迫,但也要承担弟弟的生活费。
    “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弟弟向哥哥借钱时,哥哥一次次进行语言上的抵挡,“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哥哥指责嫂嫂,“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弟弟尽力帮助阿吉,却又觉得阿吉不领情,可知墙壁也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10.D
    11.A
    12.A
    13.(1)我以为还没有互相往来,恐怕不能强行得到。
    (2)所担心的是关南曾经属于对方,他们拿这个作为借口,那么必须断绝这个议和。
    14.虽心存疑虑但愿意和谈。前者是因为他认为契丹人本性粗野彪悍,不会轻易顺服。后者是因为他想要安定百姓,不想穷兵黩武。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心想(如果)不用最大的恩德来感化他们,(不用)强大的兵力来威慑他们,那么他们粗野强悍的本性,怎么能柔顺服从呢?这份奏折虽然到了,但是恐怕不能相信。
    “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C;
    “此”是代词,修饰“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错,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承认自己有罪过”错。根据原文“非唯王超等轻敌寡谋,亦臣之罪也”可知,他承认自己有罪过。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交通”,互相往来;“强致”,强行得到。
    (2)“虑”,担心;“以……为”,把……作为;“辞”,借口;“绝议”,断绝议和。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谓辅臣曰:‘朕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朕初即位,吕端等建议,欲因太宗上仙,命使告讣; 次则何承矩谓因转战之后, 达意边臣。朕以为诚未交通,不可强致。念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 能柔服? 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可知,虽心存疑虑但愿意和谈。前者是因为他认为契丹人本性粗野彪悍,不会轻易顺服。
    由原文“上曰:‘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 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财货,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 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整众,躬行讨击耳’”可知,后者是因为他想要安定百姓,不想穷兵黩武。
    参考译文: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进攻宋朝。魏能、石普等率兵抵御。魏能打败契丹前锋,斩杀其偏将。契丹又进攻北平寨,田敏等击退了他们。契丹又向东奔向保州,振武小校孙密带领十个士兵侦查,路上遇到敌人前锋,孙密等依靠树木,张开弓箭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敌人下马用短兵器格斗,孙密等人射杀了十余人。
    景德元年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被敌人俘虏,敌人立刻授予他官职,逐渐地亲近信任他,王继忠趁机进言和好的益处。当时的敌人也很有厌战的意思,虽然大举深入(宋境),但是也采纳了王继忠的建议,于是派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拿着信物、令箭,带着王继忠的书信拜访莫州部署石普,并且送上写给皇帝一封密奏,希望能够迅速送达给皇帝。言辞很诚恳激切。李兴等说契丹君主把他们召到帐前当面交给他们这封信,并告诫命令他速速送到莫州交给石帅,当得到回复的信札(书信),立刻快马赶回。于是石普派遣使者带着王继忠的密奏到京城去。宋真宗打开来看,是王继忠叙述的文字,信中详细说道:“我先前奉诏担任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从辰时到酉时,营帐没有准备好,物资粮食也还没有到,士兵没有解下盔甲,战马没有饲料,就这样两天,加上士兵缺水,冒死争相取水。第二天,我带领士兵前进,拦截其偏将。虽然胜负各半,但是后援没有到来,被敌人俘虏,这并不只是王超等人的轻敌缺少谋略,也是我的罪过。北朝(契丹)因为我早年在宫里做事,曾经承担边防事务,(就)给予我特别的恩宠,(让我)位列于大臣之中。曾想当年面辞陛下,亲自奉行您的恩诏,只把使百姓休养生息和停止战争作为自己的事情。况且契丹听闻您的圣德,希望能够修复以前的和好状态。他们一定希望睿智慈爱的皇帝,能够屈尊听从他们愚昧盲目的想法。”皇帝对辅臣说:“我回想过去全盛的时候,也认为和好是最为有利的。我刚刚即位的时候,吕端等人建议,想要通过太宗去世的机会,让使者报丧;其次何承矩说通过在不同地方作战后,把(和好的)意思传递给边臣。我以为还没有互相往来,恐怕不能强行得到。(我)心想(如果)不用最大的恩德来感化他们,(不用)强大的兵力来威慑他们,那么他们粗野强悍的本性,怎么能柔顺服从呢?这份奏折虽然到了,但是恐怕不能相信。”毕士安等人说:“近年归顺的契丹人说:契丹国中畏惧陛下的神武,我们国家富足,契丹常常担心我们突然有一天举兵收复幽州,所以现在深入入侵。现在(契丹)在军队多次受挫后,又对自己退兵感到耻辱,所以通过王继忠来请求(议和),料想不是假的。”皇上说:“你们所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因为没有成功来请求议和,本来就是他们应该的。然而等到得到所请求的东西后,必定有所要求。如果委屈自己使老百姓安定,特派遣使者,送给他们财物,这是可以的。所担心的是关南曾经属于对方,他们拿这个作为借口,那么必须断绝这个议和。我应当整顿军队,亲自讨伐他们。”于是写手令让石普交给李兴等,对王继忠说:“我继承了帝位,抚养教育天下的百姓,常常想着停止战争来使百姓安定,哪里想动用所有兵力,肆意发动侵略战争?现在看你的奏折,我非常赞赏你的诚恳。我富有天下,做百姓的君主,倘若成功地停止战争,也是符合我一向的心意的。诏书到的时候,你可以秘密传达我的意思,共同商议此事。如果有清楚确实的情况,就交给边疆的大臣上奏让我知道。”王继忠想要让朝廷先派遣使者,皇帝没有答应。
    15.D
    16.①诗歌内容深广。本诗既借“弊裘苏季子”写出自己流离失所的现状,也用“尘沙”“风雨”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②诗歌情感深沉。本诗既抒发了个人的漂泊之苦,也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③诗句含义有转折。首联写壮景,颔联由景入情,写到对国家的忧思,颈联和尾联写百姓和自己的悲苦现状。
    ④抒情方式回旋纡折。本诗以壮景言愁情,形成回旋激荡的文势;利用双关词、典故抒情,使情感蕴藉其中。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由远及近”错。应是“由近及远”。首联“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写广阔的江面上浮动着高楼的倒影,云雾缭绕在陡峭高耸的山间。有近处的江面倒影到远处的高山,这是由近及远。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
    “沉郁”可从诗歌内容、情感角度分析;“顿挫”可从诗歌写法角度分析。
    诗歌内容,“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写穿着破旧皮衣的苏秦,游说各国,不知返回。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尘沙连越雟,风雨暗荆蛮”,写尘沙连接着越雟,风雨使荆蛮一带暗淡无光。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沙尘”“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意在表现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诗歌情感,本诗借“雁”“猿”的形象及“弊裘苏季子”的典故抒发了个人的羁旅之苦,也用“尘沙”“风雨”的比喻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诗句含义有转折。首联“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写广阔的江面上,浮动着高楼的倒影,云雾缭绕在陡峭高耸的山间。写壮阔之景。颔联“尘沙连越雟,风雨暗荆蛮”写尘沙连接着越雟,风雨使荆蛮一带暗淡无光,意在表现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由景入情。颈联“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尾联“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抒情方式,本诗首联以壮景切入,所言的却是愁情,全诗回旋激荡;利用“尘沙”“风雨”等双关词抒发对国家的忧思,用“弊裘苏季子”的典故抒发羁旅之情,抒情含蓄蕴藉,回旋纡折。
    17.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逸豫”“秽”“度”“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D
    19.C
    20.C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花木扶疏:花草树木枝叶繁茂。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是形容垫江县的美景,应使用“花木扶疏”。
    第二处,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不期而遇:没约定而意外相遇。语境是说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来到垫江县游玩,此处是做状语,应使用“不约而同”。
    第三处,安居乐业: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此处是说村民在这里生活愉快,应使用“安居乐业”。
    第四处,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而不浮夸。扎扎实实:牢固,结实。也指实在,踏实。语境是形容垫江乡村振兴梦想的逐步实现,强调踏实认真,使用“脚踏实地”。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有:
    第一处,“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句式杂糅,“围绕……的理念”和“以……为理念”两句杂糅,删除“为”。
    第二处,“改善……短板”动宾搭配不当,改为“补齐……短板”。
    第三处,“建设……,……环境短板”语序不当,应先“补齐……短板”,再“建设……新垫江”。
    只有C修改正确。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上文“高峰镇,以田园风光闻名,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比比皆是,推窗见绿,引来无数游客观光;太平镇,以牡丹盛开闻名,每到牡丹花开遍山野之时,会引无数游人尽欢颜”的句式,排除AB;
    D项“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应放到最后。
    故选C。
    21.对于儿科来说;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更加敬畏生命
    22.句式整饬,相互衬托,有助于概述观众对纪录片的丰富观感,表现家长、医生面对儿童罕见疾病、危险病情时的共情心理;表达雅重、庄严,加强了语势,在展现生命脆弱的同时,也表现儿科医生工作的神圣,反映出该纪录片的价值。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尤其如此”可知此处应是医院的某个科室更需要“爱的艺术”;再联系《你好,儿科医生》“孩子们天然的萌趣”等可知这是说的儿科。据此写“对于儿科来说”;
    第二空,前面说“让人揪心泪目的场景很多”,联系后文“孩子们天然的萌趣,会冲淡医疗节目沉重的氛围”可知此处应该与之相反,且注意表达格式相对应,据此写“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
    第三空,根据“看见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也就更懂得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全力以赴的医者仁心”可知这里是说对生命的敬畏。据此写“更加敬畏生命”。
    2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整句对举的语言形式很多,如“《你好,儿科医生》里让人揪心泪目的场景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句式整齐,内容相对,概括《你好,儿科医生》里的具体内容和观众的观看感受;
    “令家长无所适从的罕见疾病,令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险病情,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跟着忧心忡忡”,两个“令”字引领的句子表现家长、医生面对儿童罕见疾病、危险病情时的共情心理;
    “看见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所以……认识医学的边界、生命的禁区,也就更懂得……”,対举的表达加强了语势,使得要阐述的道理雅重、庄严,在展现生命脆弱的同时,也表现儿科医生工作的神圣,反映出该纪录片的价值。
    23.例文:
    以文化之火,燃时代之薪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文化之火,燃时代之薪”。
    文化,是一个自带意境的词语,文,似天无垠,傲视苍穹,纵观古今;化,似地广袤,操控四季,包容万物,它用那神秘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华文化璀璨绝伦,是历久弥新的传承,是勇于超越的创新。悠悠积淀,玉汝于成,不仅体现在千年诗词里的风骨和气魄,更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壮志和豪情。
    当冬奥与春节相遇,当传统与文化并行,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千古未绝。无论上计轩辕,又或是下至于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滑滑细流,点点星光,是屈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止下而求索”的持续探索;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国忧民;是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踔厉奋发。
    文化不是功利的东西,守住他靠的是良知和情怀。“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这是多么美丽浪漫的想象;“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是多么博雅寥廓的惆怅;“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这是多么超脱豁达的情趣。文化需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种正能量, 滋养着无往而拼搏的奋斗精神,从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到首次在太空过年的神州十三号“出差三人组”;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到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赠人间以芬芳”。每一处细节,每一份感动,都体现出深浸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壮哉,我中国青年!美哉,我中华文化!
    但是我们对国家文化现存局面的认识,不能故步自封,隔绝自满,满足于社会现状。步中国近代闭关锁国,沉溺天朝于上国之美梦,惨遭落后挨打之耻。青年人作为时代前行者与文化传承人,应对过往文化始终秉持敬畏与尊重,积极探索,以时代之火,燃时代之薪。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在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我们要以五四精神激励自我发展,以辛亥传承助力国家发展,对自身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努力担当,成为扛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五段,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叙述“我们”接受古往今来的各种载体和形态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吟诵古典诗句,欣赏革命歌曲,见证时代镜头。为第二层的总结和写作任务的布置做铺垫。这里诗句、歌曲和镜头是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可以互为补充,因为各个时代的文化是千姿百态的,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三句话以点概面,代表着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的内涵。第四段的省略号提示考生,“三大文化”或者说自古及今的中华文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留给考生丰富的写作空间,激发考生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联想。
    第二层是总结提升,命题人指出诗句、歌曲和镜头等各个时代的文化样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外化,也就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因而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文化的内涵才具有教育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源泉,可以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思想,让每一个青年乃至每一个国人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中国人,成为用优秀民族文化尤其是先进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铸就的新人。这就要求考生选择的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有价值的文化,先进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得到人民认可和推崇的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的文化。
    任务解读:
    命题人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写文章,表达考生对“文化”的感受和思考,或者认识和理解,而感受和思考要源于上述材料,不可以写成以“文化”为关键词的泛泛之作。“文化”是考生写作的关键词,不能偏移为某种精神品质,如只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屈原的求索精神是偏题的,由此思考中国求索真理的文化传统则是切题的。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材料中的文化是精神、品质和人格,表现在文学、音乐和影视中,所以写某种民族精神,一定要结合它的文化表现和艺术表达来论述。
    “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如何理解和落实?从写作对象而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可以选其一写作,而这一阶段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应该就一种有价值的文化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立意而言,可以重点写文化体现民族精神追求分析本质,也可以论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阐述价值,当然最重要的是谈文化内涵滋养青年揭示意义和作用。可以各有侧重但兼顾其余。
    “可以写演讲词、评论文、倡议书”是文体的要求,可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本文的准确立意是选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中某一时段某一种文化精神,分析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分析其对中华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重点分析其对当代青年的教育和滋养价值,当代青年如何接受其熏陶和影响,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或这些精神文化。写作中不要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深入透彻。
    立意:
    1.精神文化永远是国人的精神食粮。
    2.精神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
    3.用精神文化去滋养国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