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光佑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下列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20 年12月泸州市高三“一诊”作文试题)不知红薯长在地里,错把麦苗当韭菜…… 现实生活中,城里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为了充分发挥农事节庆的教育价值,为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提供实践课堂,农业农村部和 教育部决定联合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 育主题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感知民俗、追寻历史、 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借此增长学生的农业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农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 爱上农业、从事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任务一:学校将 举办以“传承农耕文化” 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任务二:请你以学生田园的名义给班主任王老师写一封信,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学生参加农耕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引导】 该题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第 1 自然段简介背景,点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 性和迫切性 ;第 2 自然段阐述“传承农耕文化” 的现实意义 ;之后提供了两个任务供考生选择。 如果考生选择以“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演讲,则必须要围绕“传承农耕文化”这个中心来写, 且必须符合演讲词的语言风格和特殊格式。如果学生选择写信,则应针对参加农耕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语言和格式都要符合书信要求,并注意特定的写信对象和写信人,不能泄露个人信息。可以说,这道作文题没有什么审题难度,难就难在学生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将文章写得入情入理,深刻透辟。 【学生病文】 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大家好!很荣幸由我为你们做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 自上古洪荒而来,我们的生命来自女娲指间的泥土;自原始文明而来,我们的生命来自黄河河畔的草木;自历史长河而来,我们的生命来自田垦汲取的赶路……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从农田上拔地而 起的民族,我们扎根于泥土,生长于泥土,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承载着对大地原始的热爱!(开篇符合演讲词的格式和一般要求,开门见山地 点明演讲的内容,并用排比突出中华民族与泥土 的关系,想法不错,但在表达上不够得体,读起来比较别扭,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和演 讲词明白顺畅、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相去甚远。) 仔细听,是那黄河流域的一声声耕作,养育了遥远的先祖,孕育了初始的民族。农时歌、 二十四节气、四季的划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亦是在农耕中被人发掘后流传。童年传唱的童 谣是如此清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相连……”似乎仍在耳边盘旋。(缺乏一个旗帜 鲜明的观点统领整个语段,中间谈“农时歌”“廿 四节气”,又没联系现实生活,泛泛而谈,给人轻飘飘的感觉。段末缺少总结句,给人一种残缺 不全的感觉,段末应当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突出中心。) 仔细看,是改革开放后在土地中忙作的农 民那额角的一滴滴汗珠,浇灌了新时代富足安定的沃土。新中国民多粮少的困窘为中国的发展设 下关卡,饥寒交迫的年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中那无数双沟壑纵布的双手、黝黑瘦弱的面孔 成就了粮食盈余的神话,成就了不愁吃喝的中国。 (缺乏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统领整个语段,读到 段末,给人一种残缺不全的感觉,段末应当明确 提出自己的观点,以突出中心。) 农耕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辛勤劳作的农 民,代表的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 伟大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奋勇斗争的 珍贵性格!(“坚强不屈”“艰苦奋斗”“不屈不 挠”“奋勇斗争”是如何在农耕文化中体现的? 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阐述,因而只有干巴巴 的几条筋,有贴标签之嫌。) 但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日子的安稳优渥, 如今的我们却好似离泥土愈来愈远。五谷不分、 时令不知的尬尴局面屡见不鲜,看似微小的瑕疵 背后,暗藏的却是令人痛心的担忧。(“令人痛心 的担忧”是什么?应当呼应标题,将主题引向深层次。) 中华民族从泥土中来,从泥土中长。前人 在田地上的挥洒所形成的农耕文化,在一天天 地被人遗忘 ;风吹雨打、咬牙牢记的农耕精神, 只成为书本上一句干瘪的话,如何能不叫人痛心 疾首?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发展科技迈 步向前的同时,我们亦不能忘本,将农耕文明当成糟粕忘在脑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需牢牢贴近自然、感悟自然、体会自然,才能让文 化不只成为一个符号,才能让你也在新时代焕发 出崭新的色彩!(如何贴近自然、感悟自然、体会自然?如何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色彩?文章看似切题,实则浮在“水面”上,给人一种 “油不沾水,水不沾油”的剥离感和生硬感,建议联系 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谈亲近自然、感悟农耕文化的 意义和作用,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传承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实际的一举一动。农耕文化的继承,需要大家的加入。就让我们握紧彼此 的手,为农耕文化献上自己的力量吧!(用呼告式结尾, 自然为文章收尾,这种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礼貌收场,符合演讲词的基本要求。) 【教师点评】 初看这篇文章,标题《品味农耕精神,传 承农耕文化》紧扣材料核心立意,能迅速抓住 阅卷教师的眼球。开篇和结尾中规中矩,如果 不细看文章内容,不仔细推敲其行文脉络和言 语表达的合理性,似乎还很不错,进入二类作 文是不成问题的。但仔细审视其行文思路及论 证材料,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似乎 不太清晰,既不是并列和对比式结构,也非层 进式推进,文章对“农耕精神”“农耕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如何更好地“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 等必须面对的问题并未涉及,给人以文不对题 之感,究其原因,是考生没有设身处地地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农耕文化”的本质和当今传承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而是想当然地贴标签,隔靴搔痒、言不由衷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自然与优秀作文无缘。 【升格佳作】 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有这个演讲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品味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 众所周知,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中华 民族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 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 形态,其中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理念已 深入人心。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 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无论时代 如何进步,世事如何变迁,品味农耕精神与传 承农耕文化都不可或缺,因为中华民族自古扎根 于泥土,繁茂于泥土,我们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农 耕文化的精神血液,我们始终无法割舍掉对大地 的眷念!(开篇开门见山地点明演讲的内容,并 揭示“农耕文化”和“农耕精神”的内涵,阐明“农 耕文化”和“农耕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意 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时代之要求,育人之急需,刻不容缓。 现实生活中,城里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 鲜见。他们不知红薯长在地里,错把麦苗当韭 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 少接触农业的机会,长此以往,年轻人不知稼 穑之辛苦,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精神内涵,因而出现糟蹋粮食等不良现象,更 有甚者,还滋生出对乡村的鄙视和厌弃,更甭说 尊重农民和农民的劳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 奋进行列。由此可见,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感知民俗、追 寻历史、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培养他们的爱农 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品味农 耕精神,能健全学生的精神品格。 千百年来,是那黄河流域的一声声耕作吆喝,支撑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孕育了中华民族辉煌灿 烂的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 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千百年来,农耕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 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 ;农耕文化铸就了中华民 族以和为贵的理念,使中华文明屡遭浩劫而不衰; 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耕文化铸就 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更难能可贵的是,农耕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塑造了先民的价 值取向、行为规范,维系了社会的稳定,支撑起 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在农耕 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品味农耕精神, 对健全学生的精神品格、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大有裨益。(紧扣标题前半部分,谈开展农耕文 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让学生品味 农耕精神,健全精神品格。) 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农耕文化,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和弘扬农耕文化,让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通过开展 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缓 解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研学旅行的能力,还能使之 在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愉悦地感知民俗和追寻历 史,在体验农事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崇尚自 然的精神追求,厚植其爱农情怀,为振兴新时代乡 村文化和乡村塑形铸魂提供强大的后续支撑。(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采用 道理论证,分析阐明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 活动能传承农耕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紧扣标题后半部分,论证有力,析理透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 们更不能忘本!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力的行 动。既然农耕文化的传承不可或缺,那就让我们整 理行装,手牵手,肩并肩,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 自由呼吸、展翅翱翔吧!(用呼告式结尾,简洁有力, 富有鼓动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礼貌收场,符合 演讲词的基本要求。) 【升格感悟】 文章联系生活实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升格,设身处地地结合学生实际去思考,紧紧围绕标题“品味 农耕精神,传承农耕文化”发力,生动阐述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文章不仅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而且深入浅出,析理透辟。 来源:《中学生》杂志高中刊2021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