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铁扬《母亲的大碗》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5-24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大碗
    铁扬
    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人们管大号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有长工的人家,长工吃饭用它,那些年我们家里是有长工的。
    女人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专用的,且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平时这只碗被倒扣在碗橱一个什么地方,家人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一只白釉、蓝花钵碗,碗身就绘有似云非云、似花非花的图案,碗边是随处可见的麻绳图案。母亲生日这天,家人才注意到这碗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母亲端起这碗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
    这时的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换个大碗。”然后不声不响地把锅里的饭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的灶前,呼呼吃起来。那时灶堂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一年中的其他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
    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有着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这当然是催我上床,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
    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鲜少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
    鱼的风波总会过去。母亲还是会把做好的鱼送给奶奶,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奶奶面无表情地撕扯着它们,嚼着,日子还在继续。
    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社会各阶层要平均。父亲率先将多余的土地和房屋献了出来,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一个“深挖浮财”的运动又在继续,“浮财”指的是地上和地下的宝贝。“挖浮财”主要是拿家中的女人说事,这种女人被称作“富婆”,政策决定要把村中一班“富婆”按坐牢的形式集中起来,让她们坦白交代。我家的“富婆”当属奶奶了,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我去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带到村中一个大牢似的黑屋里。
    那里集中着几十名“富婆”,各家的饭由各家去送,给母亲送饭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
    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自己没有想到。
    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问:“你想出来的?”我说:“是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了片刻,呼呼喝起来。
    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过上另一种生活了,便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的病症。
    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后,由省城到家里奔丧,才发现为母亲奔丧的兄弟姐妹,只来了我一人,他们或因路途遥远,或身有重任,我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成了长子,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
    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热情的乡亲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
    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不仅是父亲,也是全家人的心愿。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从事着我的艺术事业,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还根据我对瓷绘艺术的知识,把瓷片编成系列。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没有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前面着重描写了母亲大碗的色彩和图案,既突出其对母亲的特殊意义,也和文末遥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B. 母亲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拿出大碗,即便生活很清苦,她也要将自己的生日过得有一定的仪式感,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C. 从织布到做衣,从磨面到做饭,以及各种劳作的声音,这些细节描写将母亲那种吃苦耐劳、甘于付出的品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D. 文章的选材看似信手拈来,却都能直击人心,表达看似平淡,如话家常,却能将情感表现得细腻精微,深沉有力,令人动容。
    8. 文中作者在给母亲用大碗送饭时,母亲先是将“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然后才“呼呼喝起来”,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9. 母亲出殡时,作者把母亲的大碗摔得粉碎说成是为了完成全家人的心愿,这一“心愿”有何内涵?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只是简单粗略的描写,不是细节描写。 
    8. ①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了母亲当时复杂的内心感情。②“停歇片刻”,是因为平时奶奶对她十分苛刻,但在患难时母亲却突然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温暖。③但她又不善表达,只能用“呼呼喝起来”来回应这种无声的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停歇片刻”这一描写非常隐忍,里面却蕴含着母亲深沉的感情。平时,母亲和奶奶并不和,但在患难时刻,奶奶和母亲都以自己的方式敞露了内心。简单的“停歇片刻”四个字,写出了心理活动的复杂,她肯定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关爱和温暖,但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呼呼喝起来”来回答这种无声的关爱。母亲的感情很隐忍,作者写母亲这段也写得很节制,欲言又止,引而不发,但情感表现深沉有力、细腻精微。     
    9. ①首先,按照规矩,摔碎母亲的大碗,说明母亲的丧事才算办得完美。②其次,只有生日才用的大碗被摔碎,也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同时,摔碎大碗也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感情内涵的能力。 
    “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所以父亲拿出母亲生前的大碗作为“瓦盆”让“我”来摔,这样才算完成父亲包括全家人好好办母亲丧事的心愿。 
    母亲的大碗“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现在母亲去世了,大碗也用不上了,摔碎大碗,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 
    母亲“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她代替奶奶被关押,吃苦耐劳、甘于付出、关爱家人,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敬重和怀念之情寄托在母亲的大碗上,所以最后用力摔碎母亲的大碗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