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5-1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1)D (2)D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前者淡化了消费者的角色,而突出作为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说“在文艺的互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网络文艺用户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和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是并列的。B.“这些特点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表述过于绝对化。从材料一第三段“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术文本,互联网以超链接激活了网络艺术作品的‘活性’,用户很容易在任意延展的内容网络中流连忘返”可知,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并非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只是网络艺术作品更容易使受众对其内容流连忘返。C.“是用枯燥无味且雷同,但又有一点刺激东西的作品来吸引受众”以偏概全,这只是方法之一,并非唯一方法。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网络平台无法精准定位头部‘用户’的趣味”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原文说“这两种途径并不对立。事实上,商业成熟的网络平台往往兼具上述两者”“总的来说,他们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可见,两者(文中的“他们”指头部“用户”和非头部“用户”)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材料二中对“用户”的相关判断是在第一段开头:“‘用户’……在分析网络文艺的语境中,他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C.从“各式网络文艺作品巨量生产传播”的角度说“用户”是受众;从“又被用户作为素材进行再创作”的角度来说,“用户”又是创作者。所以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对“用户”的相关判断。A、B、D三项只说“用户”是扮演内容生产、传播的参与者角色。故选C。
    二、
    (4)B (5)A (6)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说法错误,鲁侍萍是在鲁大海讲述周朴园罪恶的时候打断大海的,她没有想到周朴园竟是这样的人,心里很失望,不愿再听下去,也不愿再与周朴园有任何瓜葛,所以决定离开。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A.“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说法错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是谐音,但并没有运用“双关”的手法。鲁侍萍已经叫出了儿子的名字,又赶紧改口,先用同音的“凭”,接着又用了“凭什么”来掩饰自己的失态。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同:A处“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描写午后郁热的环境;B处“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等句交代了茶馆的布置,也是环境描写,可见两处皆是舞台说明,皆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有作用。异:A处“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描写了天气状况,属于自然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午饭后)及舞台的气氛(阴沉、郁热),折射人物内心的烦躁、郁闷、不安的心情。B处是属于社会环境,“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出王利发经营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也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7)D (8)B (9)(1)贾宝玉(2)史湘云;李纨(3)原应叹息 (10)①金钏之死。②贾政命宝玉去会来访的贾雨村。 ③忠顺王府前来向贾府索要做小旦的琪官(蒋玉函)。 (11)【答案示例1】
    评价王熙凤无私是有道理的。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无人能担起操办丧事的担子,王熙凤不畏困难,答应贾珍请求,协理宁国府,整治丧事,不偏于爱恶,确立规矩,秉公办事,将宁国府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端,短时内一概都解决了。熙凤因无私而能更好地施展才华,因而评熙凤无私是有道理的。
    【答案示例2】
    评凤姐为“贾宅第一罪人”不恰当。脂胭斋评王熙凤为“贾宅第一罪人”主要是因其使各种狠毒手段阻止贾琏娶尤二姐,而不顾贾家香火延续。虽然王熙凤阻止贾琏娶尤二姐一事的确表现出了女性的嫉妒、自私和狠毒,是一大罪责,但因此就断定她是“贾宅第一罪人”是不恰当的。贾府真正“第一罪人”绝非是某个个体,而是穷奢极侈、吃喝玩乐、养尊处优、声色犬马的府中掌握者,是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代不如一代的子孙,是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离心离德的贾家上下,其中包括贾府众多仆从。将所有人的罪责归于王熙凤是不公平的,不恰当的。
    【解析】
    (7)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由《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知,此四处应填“贤、俏、勇、慧”四字。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B.“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误,聚会的气氛是很沉闷的;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1)这首《西江月》是对贾宝玉短暂世俗人生的总结,也就是以“人”的标准来评价他。“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贾宝玉短暂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的过程,富贵之时,他拥有世人羡慕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天恩祖德”、“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父兄教育”、“师友规谈”。但是,拥有这么好的资源,他却不知乐业,没有把大好的年华用在学业上。到了穷困潦倒之时,他又耐不住凄凉,缺乏坚韧勇敢之性。正是因为他在大好年华不知乐业,才“辜负好韶光”,“一技无成”,“于国于家无望”,不能振兴家业,更别说报效国家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两句批评看起来挺狠的,但用在贾宝玉身上毫不夸张。无能,指的是无能力,贾宝玉身强力壮,但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如果没人供养他,他必定会冻饿而死。再看不肖,注意,不肖的意思不是不孝,肖是肖像之意,不肖指的是与祖父、父亲不像,没有传承祖父、父亲的优良之处。贾政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能耐,但在坚守诗礼家风、规规矩矩上班来看,还是有其可圈点之处。从贾宝玉身上,确实看不出他有哪些地方传承了父亲贾政的优良品质,反而将“精致的淘气”做到了极致,气得贾政恨不得把他打死。最后是作者的痛悔之言,“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对应了开篇的“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只能向所有富家子弟呼吁呐喊,千万不要活成贾宝玉的模样。(2)“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3)脂砚斋在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名字下面分别注上“原也”、“应也”、“叹也”、 “息也” ,连起来读是“原应叹息”的意思。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贾府最后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四位姑娘的命运自然是应该叹息了。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要求答出“宝玉挨打”的主要内容,注意根据原文细节作答。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本题可结合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逼死尤二姐等事件进行回答。
    三、
    ①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②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四、 诗歌鉴赏
    5.
    (13)B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虚实相生”错误。“星河鹭起”,是说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云淡”“鹭起”都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应为动静结合。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桂枝香·金陵怀古》,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接连化用典故,“千古凭高”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下阙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金陵怀古(其四)》尾联“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是说用不着为这些旧事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玉杯中的美酒吧。尾联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感受:千百年来,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具有必然性,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也无需为此伤感惆怅。表达了作者认为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惆怅的达观之情。
    五、 文言文阅读
    6.  ‘D
    A项,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翼:像鸟的翅膀一样;B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鉴:意动用法,以……为鉴。C项,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银珠宝/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D项,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替、给/因为
    B.“而”都是转折连词,却。C.“乎”,于,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第一个“因”,动词,顺着;第二个“因”,介词,趁机。
    8.  B
    B.“ “始速祸焉”意思是:才招致祸患。速:招致。故选B。
    9.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被动句,“为所”“见”分别为标志。
    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管弦呕哑,于市人之言语多。
    C.判断句,两个“也”均表判断;宾语前置句,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
    D.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然则不举一羽,大王来操何。故选C。
    10.
    (19)D (20)A (21)C (22)(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23)(1)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2)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解析】
    (19) 句意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袭”的宾语为“远”,所以应在“远”后面断开,排除A、C。“必知”的主语为“郑”,所以应在“郑”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D。 (20) 左传是编年体。 (21)C. 秦穆公退师出师并非是犹豫不决,而是贪婪(最后一段第一句提到)。秦国战败的原因是不听蹇叔劝告,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路过崤山,晋国在肴山设伏兵截击,导致惨败。故选C。 (22) (1)“东”,在东边;“封”,使……成为边邑;“阙”,侵损。(2)“使”,派,让;“管”,掌管;“潜师”偷偷派兵。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六、 写作题
    立意:
    1.当代少年风采,矢志不渝,初心不改。
    2.少年感——笑对生活。
    3.少年感——青春风采。
    4.在时代坐标上让青春常在与天不老。
    5.点亮青春,笑对未来。
    6.学会成长,直面人生,坚持自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