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4-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B “因为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错误
    2.D A.“只要演说者人品高尚,即使其理念不够深刻,情绪不够饱满,也可以说服人”错误。B.“便可解释某种修辞出现的原因”错误,绝对化,原文是“可能”。C.“放弃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错误。
    3.D A.强调为人诚实,跟修辞无关。B.是说有的文章虽然道理讲得很深,说理亦恰当,但是语言文字不好,不能成为好文章。强调作文要有修辞,语言文字要好,侧重的是“修辞”。C.意思是:对作文来说,性情纯正比辞句工整更重要。只强调作者性情纯正,强调“诚”的一方面。D.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强调文采和质朴要兼备。既注重修辞,又强调“诚”。
    4. 首先摆出社会现象:“跪求体”“哭晕体”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接着分析原因,指出是“眼球情结”在作祟,并指出其危害。然后指出正确做法。最后总结全文。
    5. 我认为这种文风浮夸荒诞,让读者感到不适。①“修辞立其诚”,运用修辞手法还要讲究内容真实、情感真切,不能一味哗众取宠。②这种文风容易助推谣言肆虐,更无从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③写文章应当质朴畅达、经世致用,祛除浮夸,通过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来赢得读者。
    6.C A.“他们和地主阶级间的和解”错误。B.“表现了土改斗争所形成的紧张氛围”错误。D.“失去威风、俯首认命的女人”错误。
    7.C C.“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错误,“他的嗅觉象和大地一同苏醒了过来,如同一个乞丐忽然发现许多金元一样”是比喻,“果子都发亮了,都在对他眨着眼呢”是拟人,没有夸张。
    8. ①表面的千依百顺,怯生生与内心的憎恨、对抗形成对比;②想方设计躲过风暴,假装大方,假装与雇农关系好与她内心的委屈和怨恨形成对比。③以前的得意傲慢与现在的失意失势形成对比。
    9. ①描写风景应当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的眼睛、心理、思想情绪,表现人物对景物的感受。②第一段描写了晨曦、果园、人民的笑声、鸟雀的叫声、树叶、果子等景物,这些景物旺盛蓬勃,充满了生机,是因为土改后,农民翻身做主,内心喜悦。③正因为作者能够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眼睛和情绪来描写景物,才赋予了环境的典型性、生动性。
    10.D A.微:略微,隐约。句意: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微:微小的事情,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B.卒:突然。句意: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卒:最终。句意是:怀王最终去了。C.就:成就。句意: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就:就职上任。句意: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D.见:表现。句意:高祖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表现出来。见:表现。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11.D “文中的‘庄王’也是庙号”说法错误,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庄王”是其谥号,不是庙号。
    12. B “形成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说法不当。
    13. (1)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2)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4.同意。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就是外柔内刚,刚的表现就是其有一颗能忍人之心。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他不愤怒;在汉高祖与项羽之战中指点他要忍耐,保持战斗力;当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张良提醒他要忍耐。张良的忍人之心是胸怀极大、志向高远的体现。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15.D “色调明丽”错误。从诗中“荒村”“石路”“疏钟”等意象,结合“枉回驾”等质朴的情感,可以看出此诗行文质朴,色调幽素。
    16. 我认同此观点。①“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一句,描绘渔船在水边冻住、野火烧遍荒原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荒芜落寞,与前文“贫居”“荒村”相呼应。②“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一句,体现在远处方可听见零星的钟声与猿鸣,为全文增加了清幽之感,同时表明自己远行未归,与“山家谁候门”相呼应。③此四句回答了自己并不在家留晤员外的缘由,同时表现出环境的质朴,体现出坦然淡然的心境。(答案不唯一)
    17.①. 故有之以为利 ②. 无之以为用 ③.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④. 竭忠尽智 ⑤. 以事其君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⑦. 枞金伐鼓下榆关 ⑧. 旌旆逶迤碣石间 ⑨.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⑩. 铁马秋风大散关
    18.A 第一空处,“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此处语境是指“中国气质与奥林匹克”互相映照,所以应该用成语“交相辉映”。第二空处,“举重若轻”,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的样子。比喻处理艰难问题或进行繁重的工作时都显得很轻松。“轻松写意”,一种透露出轻快祥和的意象。由后面的“潇洒”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处理艰难问题或进行繁重的工作时都显得很轻松,强调“轻松”,应该用“举重若轻”。第三空处,“敢为人先”,指比别人早预知的事情,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大胆探索”,敢于主动寻求、研究或搜查事物的答案。由后面的“大胆革新”可知,此处语境是指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成语“敢为人先”。第四空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此处语境是指中国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所以应该用成语“兼容并蓄”。
    19. D
    20. ①祖先崇拜 ②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 ③还未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器物
    21. 太阳神鸟金饰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外层4鸟代表4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 道旋转的齿状光芒代表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体现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
    22.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意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这句话,从认识自我与他人和战胜自我与他人的角度,思考了人与我的关系。材料第二句意为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这是从爱与尊敬的角度阐述人与我的关系。首先爱自己,然后推而广之去爱别人,再推而广之去爱世间的万事万物。仁者,是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的人,是博爱的人。材料三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此句的关键是“不争”。最善良的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材料四意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才有可能去接纳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人首先要对自己尽责任,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懂得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友谊。
    总而言之,这四则材料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认识自我,爱自己,然后去爱他人。
    所以,写作中对于“成熟”的感悟和思考,也就是根据材料阐述如何关爱自我和关爱他人的关系:关爱自我,首先是认识自我,对自己负责任,既要肯定人本身,让自己拥有做人的一切权利,过有尊严的生活;也是要克制好自己,认识并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存在的不足,遵守做人的一切义务。在此基础上,要推己及人,首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而更高尚的人,则会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更甚者舍己为人。这种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最无私最博爱的人。
    立意:
    1.先爱己,才能爱人。
    2.由不害人,到爱人。
    3.用无私之爱回报他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