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郭沫若《梦与现实》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3-31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梦与现实
    郭沫若
    上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美。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下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在上海
    6. 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
    B. 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
    C. 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
    D. 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
    B. 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
    C. 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
    8. 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
    9.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意?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6. B  “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分析错误。
    7. D  “卒章显志”说法错误。
    8. (1)精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节写梦境之美,下节写现实之悲。
    (2)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主题。作者笔下的梦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9. 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盲人母亲和她女儿生活异常艰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坚韧。
    启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要坚强乐观,要珍惜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