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标题#e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重庆市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1.
【答案】
A
C
B
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受到漠视,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①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②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③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④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科普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时,阅读全文,理清文本层次,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解答】
A.“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一说“‘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并没有说“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A.“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错误,材料一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抄袭”无法容忍,需要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并没有指出是“套路”和“梗”“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选项无中生有。
B.“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错误,材料二说“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如果“不缺少”,还可能会因为“向往”而阅读类型化网络小说,获得情感体验。
D.“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无中生有,材料二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见,类型并未阻碍独创性作品的诞生,相反正被独创性发明、扩展、更新着。
材料二的观点是“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以及“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A.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B.是阅读者之所以会沉浸进虚拟故事中获取情感经验的原因,符合材料二的论述;
C.是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关注重点在“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不符合材料二中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的特点;
D.是保护网络文学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肯定”网络文学的价值不一致。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接着就分别从“根本缘由”和“网络小说的创造性”两方面论述,先指出“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最后指出“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即要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根据材料一“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可见,要重视读者的反馈,从而共同汇聚创意;
根据材料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见,要追求情感体验、写作方法上的创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菜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可见,可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元素;
“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可见,还可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
【答案】
D
①从小说的内容看,正是“两分硬币”造成了藤二的悲剧,“两分硬币”是小说情节的关键。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妈妈”节省“两分硬币”是导致儿子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节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俭的特点。
③从小说的主旨看,“两分硬币”竟造成了悲剧,深刻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发人深省。
①家庭的贫困:妈妈为了节省两分硬币而造成悲剧。
②生活的重压:孩子本该玩耍,但正赶上收割稻子要干活,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出事时家人都在忙,发现时已晚。
③时代的悲剧:这个家庭就是日本社会的缩影,社会剧变,农民生活贫困,时代的残酷造成了悲剧。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沟通服务于主题的,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而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解答】
D.“‘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妈妈’因儿子死去的悲伤”错,由三个“就好了”可知,“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她的悔恨。
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发现,“妈妈”为了省“两分硬币”给儿子买了短的绳儿,这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人物形象上看,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省的性格特点。从小说主旨看,“妈妈”为什么连“两分硬币”都要节省?联系文后的注释不难看出当时大量农民破产,这样的社会现实能够引发考生的深思。
题干中已经指出,造成小说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且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么就要求考生挖掘深层的原因。从表面上看,藤二的悲剧是他贪玩想把绳儿抻长引起的,而深层的原因就要结合故事情节和小说下面注释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藤二为什么想要抻长绳儿呢?因为妈妈买给他的绳儿短了。妈妈为什么买短的绳儿?因为家庭贫困。为什么发生危险没有人管呢?因为家人都在忙。为什么会贫穷?为什么家人都在忙呢?因为时代剧变,大量农民破产。由此分析即可得出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D
C
【考点】
文言断句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宗法礼俗
内容概括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吕希哲字原明,年少时跟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习,又和程颢、程颐、张载交游,见闻从此更广。凭借父亲恩荫入朝为官,父亲吕公著的朋友王安石劝他不要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侥幸取得利禄,于是就不再有进取的意思。王安石执政,想把他的儿子王雱安置在讲官之职,因吕希哲有贤能的名声,想先任用他。吕希哲推辞说:“承蒙相爷长期赏识,万一做了官,就不免会有不同的政见,那过去相交的情谊就完了。”王安石于是作罢。吕公著担任宰相,吕希哲两个弟弟已在朝中做官,吕希哲独自滞留在管库小职位上,很长时间才被改任到登闻鼓院为官,但他竭力推辞。吕公著感叹说:“当代好的读书人,我都提拔得差不多了,你却唯独因为我的缘故不被任用,这是命吧!”吕希哲的母亲贤明而有法度,听到吕公著的话,笑道:“这也是不了解他的儿子啊。”吕希哲为父亲吕公著服丧期满,初次担任兵部员外郎。范祖禹,是他的妹夫,对哲宗皇帝说:“吕希哲有经学修养和品行,应该置身于劝学侍讲之列,他的父亲曾说他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臣因为他是我妻子兄长的缘故,不敢举荐,现在臣正要引退,没有嫌疑了。”皇帝下诏任命吕希哲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他说:“心正意诚,那么修养自身德行天下人就会被感化。如果不能修身,即使是左右的人也不能感化,何况天下人呢?”升职担任右司谏,他推辞,朝廷不允许,他私下对范祖禹说:“如果辞不掉,应该任命杨畏、来之邵为第一官员。”后来没有接受官职。正逢绍圣时期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说他不是科举出身做官,因此以秘阁校理身份担任怀州知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说:“吕大防由吕公著提拔,所以推荐吕希哲来报答私恩。凡是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都是吕公著带头做的;而吕公著的罪恶,是由吕希哲诱导而成的,他不能玷污荣华的官职。”于是只能维持本来官级,不久分司南京,住在和州。徽宗初年,被召为秘书少监,有人认为任职太高,改为光禄少卿。吕希哲竭力请求出朝任官,以直秘阁身份担任曹州知州。不久遭遇崇宁党祸,被夺去直秘阁职务改任相州知州,又改任邢州,最后被罢为宫祠。旅居在淮河、泗水之间,十多年后去世。吕希哲平易简朴节俭,有极好的品行,晚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解答】
(1)“常称为不欺暗室”的主语是“其父”,要连在一起,排除A、D两项;“臣以妇兄之故”意思是臣因为他是我妻子兄长的缘故,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除C项。
故选B。
(2)D项,有误,士之死称为“不禄”,大夫之死称为“卒”。
(3)C项,“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于文无据,且从原文“辞”“既而不拜”可看出吕希哲并没有担任右司谏一职。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C
D
①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②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例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A.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句,“……,……也”表判断。
B.不懂得断句,不能解除疑惑。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C.他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被动句,“于”表被动;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于时拘,于余学”
D.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一般句式。
故选:A。
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惑:疑惑。
②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③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所以:……的原因。
④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人)。
故选:C。
D.讽刺的是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学小遗大”。
①固:本来;从:跟从;师:以……为师。句子翻译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②习:学习;传:传授;惑:疑惑,疑难问题。句子翻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答案:(1)A(2)C(3)D(4)①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②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三)名篇名句默写
【答案】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重点字:苟)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恰)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重点字:乍)
三、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B
C
D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乙】处是并列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不当,应该用分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排除B、D两项;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项。
故选C。
(3)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
故选D。
【答案】
为一代代年轻人指引着航向,却浸润着水滴石穿的永恒力量,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考点】
表达得体
语境填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
本段主要介绍了“世纪老人”冰心作品的价值。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冰心如同一座永远闪亮的灯塔”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冰心灯塔作用的句子,比如“为一代代年轻人指引着航向”。第二空,根据前文“她的爱如涓涓的细流,虽不能掀起惊天动地的豪情”,以及后文“她的爱如宽广的山脉,虽没有悬崖峭壁的惊险,却包含着延绵不断的永世情怀”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句子与“却包含着延绵不断的永世情怀”对应,内容是说明“如涓涓的细流”的爱有什么样作用,比如“却浸润着水滴石穿的永恒力量”;第三空,根据横线前“我们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横线后“用这颗心纪念先生诞辰120周年”推断出横线填写句子对着两句话起衔接作用,在结合前文“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可以得出横线填写意思为“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意思的句子。
【答案】
①宝玉张口“胡说”随后又用“算是旧相识”来化解,这与黛玉的暗自吃惊形成对比,展现出宝玉个性的率真。
②宝玉话中的“见过”与黛玉心中的“眼熟”彼此呼应,这种心有灵犀与《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背景正相暗合。
【考点】
名著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
解答此题时,考生应该调动知识储备,认真作答。结合对作品《红楼梦》的理解,归纳概括,分层作答。根据题干要求,一是结合上下文分析,节选文字是宝黛两人初次相见的一段描写,要分析宝玉的这句话的效果可以将其与黛玉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惊”是心理描写,而“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笑”是神态描写;从形象来看,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对方都有熟悉之感,但黛玉只是“惊”“心下想道”,这表现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和含蓄内敛,而宝玉却把内心所想表述出来,这表现出宝玉的坦直率真。二是结合故事的背景分析,两人之所以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很明显与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相关,这也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四、写作
【答案】
跪拜不是一种恶俗
尊敬的网友:
你们好!最近有知名评论人批评山东拜年磕头礼是陈规陋习,并引述了晚清名人辜鸿铭的著名论断“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却在心里”进行嘲讽。一时间,舆论哗然!好多山东本地人站出来进行反击!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有人说要拿100万去干他!
在我看来,评论拜年中的跪拜仪式一定不要上纲上线,这样极易引发舆论的撕裂。
从传统来说,跪拜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是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对长辈的敬意,这一点无可厚非,必须给予肯定和支持,我们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有更好的传承。跪拜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标志,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是我在小时候,过年时见了长辈一样要行跪拜礼。这是我们融化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至于网上有人说这是文化糟粕,我坚决反对。我们不要因为拜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当地风俗的差异,就全盘否定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对于南方的风俗、文化传承,我们也一样倍加尊重。正如央视评论员王攀所说,没有人拜年比山东人认真,这才是我们传统的拜年方式和原汁原味的礼仪。我们落后挨打的时间长了,就把我们自己所有的事情当成了罪魁祸首。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弱者心态。
客观的说,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是进步了,而是有很大的退步。对于民风民俗,我们应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绝对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一骂了之。
有位网友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这位兄弟要和山东人磕上了。从最初的发表不同意见,到现在要互喷上了,就因为山东人磕头拜年的习俗。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切勿与人为敌,更何况是与一个省的人为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山东人磕头拜年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有的要摒弃,有的要保护,山东人给长辈磕头似乎没有什么大碍吧,一没污染环境,二没破坏生态,三没违反法律。如果尊重长辈也算陋习的话算我没说。”
对此,我深表认同。对于传统的态度,我们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是千万不要以偏概全,抓住一点无限放大。比如说,几十岁的外甥给几岁的舅舅磕头,我觉得这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揪住不放。以前北方讲究辈分,这种事经常发生,但最近这些年,已经很少提及了。还有的朋友说,平时不孝顺,这时跪拜属于多此一举。其实不尽然,春节跪拜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通过这种方式,也许对某些不孝顺的人是一种思想上的净化,会让他有所触动。还有的网友说,北方农村有些地方,在过年吃饭的时候,不让家里的女性,过门媳妇上桌吃饭,客观的说这个确实存在,属于陈规陋习,必须加以改变。至于因为观点差异,有的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我认为不可取,大家有理说理,完全没必要走极端。
一句话,我们对地方风俗应当彼此尊重,大家求同存异,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xx
2021年3月10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则时事、时评。解答此类题目,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根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这是一篇时评材料。材料针对的是山东人春节磕头拜年的话题,以及网友水火不相容的两派意见。各方的不同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判:这种做法是“封建、落后、奴性、陋习”,大呼请山东人“剪掉头上的辫子”;另一类是支持:“礼义廉耻是文化底线,忠信孝悌是社会之根”,呼吁批评者应该“剪掉心中的辫子”。
据此,考生写作时可以选择支持任何一方的观点,也可以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不管任何一种都要做到就事论事,陈述理由,自圆其说。论证时观点要明确,注意辩证地分析。
参考立意:
(1)最高礼仪,最高利益,最高心意;
(2)历史在前进,文明需要进步;
(3)精神不死,文化永生,信仰不倒,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这个国家才有未来;
(4)传承文化不容亵渎;
(5)理性对待传统礼仪。
【解答】
跪拜不是一种恶俗
尊敬的网友:
你们好!最近有知名评论人批评山东拜年磕头礼是陈规陋习,并引述了晚清名人辜鸿铭的著名论断“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却在心里”进行嘲讽。一时间,舆论哗然!好多山东本地人站出来进行反击!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有人说要拿100万去干他!
在我看来,评论拜年中的跪拜仪式一定不要上纲上线,这样极易引发舆论的撕裂。
从传统来说,跪拜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是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对长辈的敬意,这一点无可厚非,必须给予肯定和支持,我们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有更好的传承。跪拜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标志,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是我在小时候,过年时见了长辈一样要行跪拜礼。这是我们融化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至于网上有人说这是文化糟粕,我坚决反对。我们不要因为拜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当地风俗的差异,就全盘否定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对于南方的风俗、文化传承,我们也一样倍加尊重。正如央视评论员王攀所说,没有人拜年比山东人认真,这才是我们传统的拜年方式和原汁原味的礼仪。我们落后挨打的时间长了,就把我们自己所有的事情当成了罪魁祸首。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弱者心态。
客观的说,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是进步了,而是有很大的退步。对于民风民俗,我们应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绝对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一骂了之。
有位网友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这位兄弟要和山东人磕上了。从最初的发表不同意见,到现在要互喷上了,就因为山东人磕头拜年的习俗。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切勿与人为敌,更何况是与一个省的人为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山东人磕头拜年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有的要摒弃,有的要保护,山东人给长辈磕头似乎没有什么大碍吧,一没污染环境,二没破坏生态,三没违反法律。如果尊重长辈也算陋习的话算我没说。”
对此,我深表认同。对于传统的态度,我们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是千万不要以偏概全,抓住一点无限放大。比如说,几十岁的外甥给几岁的舅舅磕头,我觉得这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揪住不放。以前北方讲究辈分,这种事经常发生,但最近这些年,已经很少提及了。还有的朋友说,平时不孝顺,这时跪拜属于多此一举。其实不尽然,春节跪拜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通过这种方式,也许对某些不孝顺的人是一种思想上的净化,会让他有所触动。还有的网友说,北方农村有些地方,在过年吃饭的时候,不让家里的女性,过门媳妇上桌吃饭,客观的说这个确实存在,属于陈规陋习,必须加以改变。至于因为观点差异,有的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我认为不可取,大家有理说理,完全没必要走极端。
一句话,我们对地方风俗应当彼此尊重,大家求同存异,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xx
2021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