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A项,“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朱熹的肯定”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可见朱熹阐述的是陶诗的风格特点,而不是创作态度。B项,“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可见“全都明白如话”指称的是所举例证而非其所有的诗,选项以偏概全。D项,“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于文无据。
2.B 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B项,“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五段说“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可见文中举出《杂诗》十二首是为证明陶渊明技巧高超,不露痕迹,诗歌纯熟自然。
3.A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Image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错误,第一段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选项中“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与陶渊明“不存祈誉之心”“无心于非誉”的心境不符。
4. D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起始于2016年的CCTV中国创业榜样评选活动……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曲解文意,材料中说的是“中国创业榜样评选……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5. C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从而贏得了世界声誉”说法有误,材料只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硏究推向世界”;“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了植物学人才”变未然为已然,材料说的是“立志要”,并没表明已成为事实。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答:①评选、学习时代楷模能有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并带领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②评选、学习时代楷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他们能以极大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行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详解: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开展时代楷模评选、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1)开展的“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主题教育活动,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寻找、推选在改革开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青年榜样。带动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2)评选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创业榜样,传递创新精神,中国创业榜样评选以人物视角把握经济走向,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评选、学习时代楷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他们能以极大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行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7. B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B项,“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8.此题考核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秩隘,狡黠尖刻。
详解: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 此题考核分析结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答: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同时来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我”“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详解:此题要求分析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时可从人称,叙事的顺序,描写人物的重点,伏笔照应的运用等方面分析。文中用“我”的视角按时间的顺序叙事;文中“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等心理描写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和结尾“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照应,结尾印证开头,是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10. D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结构对称,之间应断开,其中,“南来”“西出”分别作“清”“浊”的状语,故“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均独立成句,排除BC;“而后朝宗于海”,“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海”本句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
11. A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是……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
12.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说法错误。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其音如洪钟焉”。
13.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1)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
(2)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
第1句得分点:“可以”,可以凭借;“得”,获得;“状”,陈述或描摹;
第2句得分点:“突然”,突兀的样子;“虚”,空;“故”,所以。
详解: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2.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舟来到峭壁下,听到有宏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的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第)说法不一致。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已,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14. A 本题考查诗歌综合鉴赏能力。
A项,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15. 本题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
答:(1)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2)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3)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详解:
解答本题分三步走:首先读懂全词,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悲愤,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一次自娱自乐、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于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然后明确表态,可以回答“尽清欢”这一表达更好,也可以回答“尽情欢”这一表达更好。最后结合词意,回答好在哪里。分析两种观点好在哪里时,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清”和“情”不同的含义和效果。“尽清欢”可结合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来分析。“清”强调“清雅”的性质,“尽清欢”是说尽享清雅之乐,文人雅士之欢,更符合作者被贬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而“尽情欢”可结合“莫放酒杯干”“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来分析,“尽情”强调“尽情欢乐”的程度,强调尽情欢乐,更能表现出词人不以贬谪为意、傲视时人的狂放不羁的心态。总之,本题结合诗歌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16.
(1)周公吐哺 (2)天下归心
(3) 故木受绳则直 (4)金就砺则利
(5)哀吾生之须臾 (6)羡长江之无穷
17. 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的”或者“借助……”。排除A、C两项。二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就排除B项。
点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 C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本题,根据史实,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应该在前面,排除B项;“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排除A、D两项。
19. A 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含义的能力。
本题,语段中“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解释说明;B项,表示意思的递进;C项,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故选A。
点睛:破折号的作用有:解释说明或补充;表示意思转换;表示话语的中断;时间或声音延续;统领下文;表总结上文;表分项列举;用在副标题前面;表提示;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表强调;表示意思跃进。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答案:①顾名思义 ②但它对人体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甚至有时还会引起一些疾病
详解:解答此题,要认真研究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揣摩其语境。须知,此类题目的答案往往就隐藏在上下文之中。比如第①道横线,上文讲了“维生素”过去的名称,下文的解释就是根据其名称来的,因而此处适宜填“顾名思义”这一词。第②道横线,上文的“量很小”同下文讲的缺乏维生素的影响很大构成转折关系,因而此处应填入能表达“它对人体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意思的句子。第③道横线,上文用了“不仅”这一关联词讲缺乏维生素的危害,下文是举的相关例子,因而此处应填入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如“甚至有时还会引起一些疾病”之类。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答案示例: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详解:做此类题,可以采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也可以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组织答案时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语段共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取主要信息(时间、人物、事件),可概括出“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第二句,提取主要信息(人物、事件、结果),可概括出“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第三句,提取主要信息(影响),可概括出“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主要方法: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围绕“学习”与“思考”“实践”等关系审题立意。
我们先来看这几则名言都谈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孔子的名言意在告诫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荀子则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停止,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终身学习一脉相承。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学完呢?何况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被社会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倡导的“不可以已”,不仅要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谢觉哉则把“学”“想”“行”三者结合,也就是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耳熟能详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际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是互相促进的整体,离开了哪一个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总之,这几则材料,或是从学习的方法,或是从学习的态度方面提醒我们该如何“学习”,写作时应将几个方面当做一个整体来理解,如只谈其中的两个方面,则思考不够全面深刻。
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论点,然后把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当做两个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强调要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这样三个层次呈现并列和递进兼有的结构,逻辑清晰。可以引用名言,荀子的、老子的等论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举例论证时可以写司马迁、郦道元、李时珍,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写袁隆平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来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立意: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 活到老,学到老。3. 躬行为先,真知方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