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答 案
1.B A.“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错误。C.“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无中生有。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错误,强加因果。
2.A 是“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而不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求”。
3.D “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都体现了凡人的欲望与情感,不能体现出二者的区别。
4.D“工笔般的文字”错,从选项中“简约风格,不重场景上的渲染”的描述可知应为“白描般的文字”。
5.①“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面包师以面包等慰藉悲痛的霍华德夫妇,使他们意识到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一件微小而美好的事。②“好事”之小与苦难之大形成对比,启示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有时一些小小的满足和温情却能抚慰心中的巨大伤痛,寄寓了作者对遭遇苦难之人的悲悯和人性中温情的赞美。
6.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集中,订蛋糕、儿子因车祸而死、频繁打电话催领蛋糕、霍华德夫妇与面包师的冲突等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或展开,不枝不蔓,简单高效。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了霍华德夫妇失子的悲痛,面包师生存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助人的良善。③便于揭示小说主旨。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④能引发读者共情,提升阅读体验。通过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任意三点即可。)
7.A 8.C 9.C
10.(1)后梁逃跑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河曲”是“丛林间”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
“帅骑驰突”,主语“晋王”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免于难。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此处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均为干支纪日”错误,《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为干支纪年。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身突围”错误,从“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可知,李存勖并不是“只身突围”。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亡”,逃跑;“委弃”,丢弃;“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句意2分)
第二句中,“劳军于魏县”,状语后置句;“劳”,慰劳;“因”,趁机;“循”,沿着;“觇”,窥探,侦察。
【参考译文】
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前后一百余次;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晋王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继承人,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拜见李存勖,可是李存勖正在里边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免于难。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祭祀,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11. B “意在突出船只之少”错误,一叶小舟上带着万卷经书,意在突出薛居士带书之多。
12. 意思:年轻的读书人一定要不畏艰苦,努力读书上进,将来若有机会也能够建功立业,加官封侯。(2分)
作用:照应题目的“读书”,卒章显志,直抒胸臆,(2分)表达作者对薛居士读书的勉励,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2分)(意思对即可。)
13.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7)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4. B 解析A冀—翼,傲—骜 ;C(lòng)堂,缕—褛;D 摄—蹑,熨(yù)帖
15. C 拟物(比拟) 解析:A.反语 / 比喻;B.比喻、排比 /反复、对偶;C.比拟(拟物);D.比喻 / 反语、借代
16. A 解析:《诗经》和《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17. D 解析 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18. C
19.D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基本能力。
本题中“班长与姓李的同学都不是他的对手”意味着体育委员和班长不姓李;“学习委员和姓张的同学都举手提了些建议”意味着出班长和学习委员不姓张;“学习委员分别给班长和姓李的同学辅导过功课”意味着班长和学习委员不姓李;“体育委员参加篮球赛时,班长和姓高的同学一起为他助威”这表明体育委员和班长不姓高。
班长不姓李、张、高,所以班长姓陈;体育委员不姓李、高,也不能姓陈,所以体育委员姓张;剩余李和高姓,因为学习委员不姓李,所以学习委员姓高,劳动委员姓李。故选D。
20. D 解析:冒号之前的句子,应按照时间顺序表述,排除AB项。冒号后的应是对前面的概括,排除C项。
21. B 解析: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一文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此处的语境是指“说话当时也许倾尽全部,过后可能毫无价值”,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文不值”。字字珠玑: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此处的语境是指“让每一句话都铿锵有力”,所以应该用成语“掷地有声”。奉若神明:崇拜得像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奉若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此处的语境是指“即便你说得再有道理,也没人会一直当成自己的准则”,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奉若圭臬”。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有全局性思维。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此处的语境是指“傲慢的态度”,所以应该用成语“颐指气使”。故选:B。
22. C 解析:原文有三处语病:一是“狭隘和自私”不能充当主语,与下文搭配不当,应在后面加上“的人”;二是“听出”缺少主语,可以在其前面加上“被人”;三是“越
遭人讨厌”与“说得越多”前后语序不当,应改为“说得越多,越遭人讨厌”。
23.(1)要想在玻璃上刻出花纹 (2)氢氟酸遇上裸露的玻璃 (3)那氢氟酸到底是什么呢(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把握文段主旨,在主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前后文中的关键信息来组织语句。比如,(1)处的玻璃”“雕刻花纹”,(2)处的“氢氟酸”“玻璃裸露”,(3)处的“氢氟酸”和疑问词,就都可以在前后文中找到,或根据前后文意推知。
24.运算速度快;体积小;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答对1点给1分,全部答对且字数不超给4分)
25作文【分析】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参考立意:
1.享受枯燥,收获成功。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范文]
融入热闹拥烟火,悦纳枯燥书卷香
在现今这个消费主义和娱乐气息泛滥成灾的时代中,以快节奏为主旋律掀起的热潮在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内翻涌,搅动着他们的内心,将他们从枯燥平常的生活中拉出,投入到刺激“精彩”的潮流,借此消除枯燥乐此不疲。
我认为,一时享受热闹无伤大雅,可若长此以往,必将淹没在这片泛滥的喧嚣中窒息。须知热闹的华丽外衣只是一时的鲜亮,枯燥才是人生的主基调。我们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更应该在热闹和枯燥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才能真正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非凡与精彩。
热闹肆意纵横于声色犬马之间,浅层化的感官刺激着耳目,在过度追求中更加枯燥难耐。试问今日之时代,现代传媒何以除生活之枯燥?依我之见,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方便快捷的沟通联系却加厚了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屏障,狭隘地奔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深处,用新鲜来代替枯燥的生活,用刺激来唤醒内心的欲望,用网络的充实来蚕食现实的空虚。于是他们选择了用流行段子、金句、笑点来获取暂时的快感,用轻松的试听语言代替费力费神的文字逃离枯燥。
这种反复刺激的循环,只是在面对周而复始的生活之后顿生出更多的空虚,愈发加剧了生活节奏的混乱程度。因此,应当理性地对待热闹,融得进生活的热闹却又不一味地沉溺其中,才能在追求精彩的边际也拥有生活的烟火气息。
枯燥坚守扎根于平凡沉淀之间,以潜心的悦纳获得充实感,实现生命长久的丰盈和厚实。“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墨梅傲姿立,清气满乾坤。”屠呦呦于数十载研制青蒿素,甘坐冷板凳却无怨无悔;法拉第潜心钻研电磁学,在枯燥中坚守住热爱的本心;樊锦诗将人生书写在戈壁大漠的深处,终成敦煌的女儿。他们不惧平淡困苦,不羡世俗之艳,用枯燥滋养生命,伏案于时光之中,终结出惊艳岁月的硕果。
热闹与枯燥并不是绝对化的二元对立,取长补短并拥而行,在热闹的时代中融入的同时又能保持自我内心的枯燥,把握住临界点的尺度,才能让青年孑立于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胁迫。从容淡定地应对热闹,留存人间一丝烟火气息;在枯燥中不断地磨炼,才不会失去本我的风采。青年在枯燥与热闹中找到适宜的立身点,在浪潮翻滚的时代中才大有可为。
忍受枯燥,活出滋味
热闹,自带吸引力,热闹意味着有活跃的氛围或繁盛的场景,热闹会给我们带来开心和愉悦的感受,热闹可以让我们忘乎所以,沉浸其中。
那么我们在现代社会是应该追求热闹还是应该忍受枯燥并找寻自己内心身处的那份宁静呢?
我们的人生当然不能缺少热闹,因为热闹是生活的调味剂,热闹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日常热闹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广场、娱乐场所、酒吧、舞厅、饭店……不同的人都在找寻着属于自己喜欢的那份热闹。
热闹的节日也很多,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国庆节、儿童节、重阳节……其实之所以有这么多节日,一方面是赋予节日一种特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大家热热闹闹、乐呵乐呵,很多人能够凑在一起,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一起聊一聊家常叙叙旧,一起举办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一起纪念一位伟人,一起做一些美食,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有的节日就是为了更好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心与心靠得更近。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有热闹的需求,也都在不断地参与到各种热闹中来,就是那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感觉,就是那个让人内心升腾的感觉。
我们追求热闹,但是也绝不能过了头,物极必反,我们内心也应该守住那份枯燥带来的安定和从容。事实上很多事情是枯燥的,是索然无味的,是无数次的重复和坚持,但是如果能守住这份枯燥,并且在枯燥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和快乐,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娱乐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化,人们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热闹和喧哗,枯燥也越来越被众人嫌弃和讨厌,人们对枯燥忍受的阈值也越来越低。熟不知能真正滋养我们的往往是这份不讨喜的枯燥。
拓展材料
越过枯燥才能获得愉悦
来源:光明日报 丨 作者:曹林 丨 时间:2021-06-16 丨 责编:王鑫
近来,读学者刘擎的一篇文章,其中在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时指出,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
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笑点、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难以越过枯燥门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这些让你从枯燥中解放的学习装置,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而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信息消费的景观。这种“学习景观”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
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的性质,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投入深度注意力。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是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者,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习得新知,解开困惑。
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一气呵成者,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最初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后酝酿出来的。阅读也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读一本好书是需要资格的,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段时间,就慢慢读进去了。上一门好课同样需要忍受枯燥。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以“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傲慢为标准,那是对好课的侮辱。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主动致知的过程。
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弹钢琴、学历史、读哲学、写论文……每一个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每一个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有趣好玩,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创新,不是脑袋一拍灵机一动,新点子就来了,那是重复实验、头脑风暴、文献输入、失败沮丧、爬起来继续干的产物。
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大多与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坚毅、节制、谨慎、惜时、慎独、忍耐、适应,从这些品质中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过枯燥,才能养成这些让人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